依托特色活动,推动高校美术教育普及
——基于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义卖特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9-03-15许世平
许世平
(安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美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典型的视觉艺术,是通过独特的图形语言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活动。美术的实质是一种审美活动,人皆需之,英国斯宾塞的“完美生活理论”和美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明确提出了人有审美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成为一种普及教育。美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普及,让美术之“美”惠及更多学生,是地方高校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依托美术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义卖(以下简称“义卖”)特色活动,无疑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美术教育的界定与高校美术教育普及
合理界定美术教育是实现美术普及教育的前提。美术教育是“美术”与“教育”两个概念的集合体,因此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就有两种侧重倾向。王大根教授认为,美术教育包含侧重于“教育”的美术教育和侧重于“美术”的美术教育,前者就是利用“美术学”来服务于教育,关系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对各类人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后者就是利用“教育”来服务美术传承,美术教育的功用在于努力实现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时空传播[1]。相应的,高校美术教育普及包括两种方面:一是对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的,是一种专业美术教育,侧重“美之术”,关注的是美术本身的技艺性、创作性,兼顾人文性和情感性,普及意味着较深的美术基础知识、扎实的美术技术功底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师范取向的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还要承担着为基础教育领域普及美术教育的重任,以让美术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二是针对广大非美术专业学生而言的,是一种基础美术教育,侧重“术之美”,聚焦的是美术的欣赏性、人文性,普及的是美术欣赏体验,兼顾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而这正是美术大众化的必然需求。“现在的公民和未来的公民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意愿中,不可避免地必须包含着对美术的关注和享受。”[2]从高校美术教育普及的重点和难点来看,针对广大非专业学生的美术普及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国家不仅重视高校美术人才的培养,而且更加重视美术教育在提升普通大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更主要的是,进一步确立了高等美术教育肩负着为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师资的教育理念。”[3]当前是否重视美术教育,是否普及美术教育,已经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办学理念是否健全的标尺。
高校美术教育普及是一种必然趋势。普及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认为艺术教育有三张皮,即可见的“皮”(独特性)、可感的“皮”(情感)和可思的“皮”(智性方式),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素质的最重要指标。艺术教育是没有边界的,它是针对所有人的,是全民的教育[4]。1986年我国把美术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系列,以法律形式凸显普及美术教育的强烈意志。1996年开始,有条件的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方式,展开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普及活动,这可以视为高校美术教育普及的开端。1999年国家增建艺术院校并扩招,拉开了高等美术教育“大众化”的序幕。201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体现了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意味着美术教育的普及真正走在普及化的大道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向的凸显,则加快了高校美术教育普及的进程,并使之成为美术教育普及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学院理应是高校美术教育普及的主力军。精英性、专业性、民主性使高校成为艺术创作的主力军,美术学院理应成为实施美术教育普及的主体。陈云岗教授认为,美术学院是当代美术军团的大本营,其学术、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是提升自身主导地位的关键因素。“学院背景是当代中国美术群体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基础,这便决定了中国当代美术的总体走向,并深刻地具有‘学院’的烙印。”[5]美术学院主要承担着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这意味着美术技法教学成为主干,美术史、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等也是重要内容。美术学院往往通过宽基础、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专业普及教育,全面强化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尽可能消除“艺考热”的弊端。美术学院理应也要承担非美术专业学生“大众式”的美术教育普及任务,而且是普及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美术学院在高校美术教育普及的进程中要起主导作用,应该统筹学校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美术资源,统筹美术专业与非美术专业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多途径地推进美术教育的普及。
美术普及途径要积极探索努力拓展。目前美术学院普及美术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全校性的美术类公选课。自1996 年开始,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美术史、美术作品鉴赏、山水花鸟画等公共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普通大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提高了美术欣赏兴趣与水平。但是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看,不少学校在这一块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专业老师们宁愿开美术培训班室、创办个人工作室或是休闲娱乐,也不愿开设公选课,因此开设美术类全校公选课普及美术教育就变成了一种理想化的诉求。二是专业艺术作品辐射。通过举办美术教师优秀创作展,高校艺术作品联展、巡回展等形式,让广大学生有机会接触高品质的美术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与品味中接受美术熏陶。难点是地方高校这样的机会很少,而且因为专业要求高且缺乏有效的指导说明,非美术专业学生难以看懂,以至于出现“看不懂的画就是好画”的笑谈,所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实现美术教育普及困难很大。三是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推进。美术专业学生依托专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特别是举办专业写生、考察汇报作品展和毕业创作展,开展“美好乡村”和“美丽校园”墙绘活动等,寻找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间关于美术的合适的契合点。难点是专业学生实践活动的质量难以保证,信息沟通和宣传渠道不是很畅通,但是值得研究和探索。
二、“义卖”特色活动的兴起和发展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学生优秀作品义卖活动,其设想和构思最初源于我们对三个问题的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美术专业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多进行专业创作,多出精品。不少美术专业学生是“艺考热”的速成品,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水平不高,专业效能感不强。一些学生对美术专业的理解存在偏差,专业分化严重,如设计专业的学生对素描、速写、色彩等美术基本课程比较轻视,不愿动笔。整体看,学生的专业学习氛围不浓、兴趣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鼓励学生打牢美术基础,积极进行专业创作,是进行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是如何让专业学生的优秀作品价值达到最大化。美术学生在考察、写生汇报展和毕业创作,以及日常的课堂习作、课后练习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有特点的、水平不错,甚至有收藏价值的优秀作品。每一件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认可,应给与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因此如何让学生的优秀作品产生更大的价值,走向大众、走向市场的同时进行“载道”,自我强化学生的创作意识与创作行为,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创作的动机之一。
三是如何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践行感恩和励志教育。国家大力开展贫困助学行动,通过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以及无息贷款等方式,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学校大力推进“四成教育”“三修工程”,践行感恩励志教育,学院如何作出积极响应?学院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自觉践行“三修”“四成”,把专业学习与感恩励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寻找一个平台。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讨论,2011年,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动员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贫困助学金的贫困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组织专业教师反复指导和遴选,在校园敬敷广场内成功举办了“美术学院第一届经济困难生优秀作品义卖活动”。活动进行了两天,接近80幅左右作品成功出售,义卖收入一万多元。50%作为工本费返还给学生,50%捐入美术学院“1+1”爱心基金。基金由学生自主管理,用以资助院内、校内困难学生和校外困难人群。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师生的广泛认可,也激发了美术专业学生的义卖热情。
第二届义卖作品除了在校园进行展览外,还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展出,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与好评。截至目前,义卖活动不间断举办了九届,已经成为美术学院学生活动的名片和特色品牌活动。义卖活动呈现鲜明的特点:一是前期准备越来越充分。加大了宣传动员力度,成立了专门的服务团队,提前筹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二是活动的对象面进一步扩大。在经济困难生的基础上,学生干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员纷纷带头,许多学生甚至外院学生自觉加入进来,创作队伍不断扩大,由小部分人的行为变成为全院工程、全员工程。三是作品内容不断充实。作品形式渐趋多元化,除传统的国画、油画作品外,设计作品、动画作品、墙绘作品、版画作品等也分别囊括进来,甚至出现瓷板画作品。四是作品质量不断提高,除了学生准备时间比较充分和原创要求力度加大外,学院也越来越重视,多次组织教师加强指导修改,遴选的要求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五是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拓展了校外义卖专场,“1+1爱心基金”先后资助校内外四百多人,已经成为学生品牌活动。六是活动宣传更加得力。学院和学校网站多次宣传过义卖特色活动,安徽教育网、安庆日报、安庆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过。
三、在义卖活动中普及美术教育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学生义卖活动中,努力统筹专业与非专业美术资源,注重四个结合,渗透四种意识,挖掘义卖内涵,在强化学生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普及了美术教育。
义卖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强化表现美的质量意识。参与义卖的作品都是学生精心准备并经过专业教师指导与筛选的精品,可以看作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延续,是个人专业的一次良好展示。义卖作品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创作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表现形式,精心构思作品内容,兼顾原创意识和质量意识,因此义卖作品的成型过程看作是作者表现美的过程,是个人专业实力的一种体现。所有参与义卖的作品一般都有教师的精心指导,要经过重重筛选成为精品并经过协商报价后才可以售卖,体现创作理念,强调质量意识,防止学生仅仅满足于完成习作任务。特别是从第六届开始,学院规定必须是原创作品才能进入义卖环节,这样刺激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竞争意识。义卖活动的本意就是要激发美术专业学生更多参与专业实践,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专业的表现意识和质量意识,也能让观众与受众欣赏到高质量的原创作品,这是专业教育中实施美术教育普及的必然要求。
义卖与感恩励志教育相结合,凸显奉献美的内涵意识。义卖作品最初选定的对象只是受资助的学生,目的是树立贫困生自强自立和励志成才的典型,引导受资助学生感恩社会。美术学院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形成了激励机制,积极开展“义卖之星”“义卖先进个人”等评选,纳入学生综合测评考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义卖活动。随着义卖规模和影响的扩大,作品选送范围逐渐扩大到受资助学生、学生干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甚至有一些兄弟学院的志愿者积极提供作品,志愿服务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义卖所得纳入“1+1 爱心基金”,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尽可能资助校内外、院内外急需帮助的人,这样实现爱心接力凸显了奉献意识。目前参加义卖活动已经成为美院学生一种自觉的奉献行为与志愿行动,成为一种涵盖全院提升内涵的高尚行为。
义卖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强化鉴赏美的大众意识。义卖活动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挖掘作品本身的艺术内涵,实现义卖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扩大影响面和影响力。一是积极开展前期宣传,通过学校与学院网站、学生微信与QQ群等线上途径发布义卖作品信息,线下制作宣传广告、发放纸质作品宣传册,宣传美术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义卖与美术作品。二是不断丰富作品类型,增加专业解说释疑。考虑到作品的专业性问题,义卖现场配备了大量的学生解说人员,详细介绍作品内容及欣赏角度;专业教师也会到现场答疑,帮助推荐选购作品;购买义卖作品的受众会免费提供学院自制的介绍美术知识的精美书签等,这样普及了美术的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增强了作品鉴赏的深度。三是每年会赠送一批义卖作品到社区或养老院等,让美术力所能及惠及到每个人。义卖活动中增加专业解说和不断丰富作品形式,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更为大众化层面的美术普及和鉴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义卖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提升创造美的延伸意识。义卖活动严格坚持作品的原创性原则,严禁抄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院还开展作品定制服务,组织推荐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上门服务,根据受众需要积极开展创作,打破义卖的时空限制。同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一部分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组建创作团队,积极进行作品创作,聘请专业教师把关,实行线上和线下作品交易,很好地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在传递美的过程中贯彻创造意识,为美术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延伸。
义卖活动是美术学院基于专业教育与美术教育普及实际相联系的一种实践尝试,在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兼顾美术普及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也为“以专促学,以特强学”实践育人活动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借鉴。虽然义卖活动在高质量、规范化、内涵挖掘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是依托专业活动开展美术教育普及的探索应该值得肯定和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