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与培养

2019-03-15周海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汉语言专业人才

周海霞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迈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又称为智能经济、文化经济、创意经济,它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基本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资源配置、财富增长等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主阵地,在助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提升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应用的引领作用,国家在高校领域规划并实施了“双一流”建设战略,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能力。陕西省为了落实国家的“双一流”建设战略,也实施了包括“一流专业”建设在内的“四个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历史最为悠久、开设最为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国家高校一流建设中如何发挥底蕴深厚的传统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培养适应社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如何使传统老专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等问题是摆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者和教育者面前亟待破解的命题。针对这些命题,笔者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需求变化与拓展,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结构,构设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结构的课程体系,同时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改革创新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

通过长期的不断探索,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职业定位为中小学语文教师、科研工作者、新闻和出版单位的记者或编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员等。在这些职业定位的引导下,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定位进行了探索凝练,各校对其表述大同小异,核心内容不外乎是“能说会写善教”。这个专业能力表述也是不断总结凝练的结果,基本反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征,也基本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宽泛、模糊的职业培养定位。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高校专业设置的进一步分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仅仅具备过去所说的“能说会写善教”的专业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及时代的需求,因而有必要在“能说会写善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以便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除了具备“能说会写善教”的基本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自我再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断降低,加之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还将继续加快,这必将引起社会行业职业的变化、分化、重组、淘汰,很难断言未来哪个行业、哪个职业是永恒不变、不被淘汰的,所以社会就业、失业、转岗、再就业等现象可能时有发生,一个行业、一个职业管终身的现象越来越少。作为大学培养的专业人才在人生职业生涯中也同样面临以上境况。因此,培养专业人才的再就业、自我再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自我再发展能力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已经远远超过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及应用水平。而影响自我再发展能力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核心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自我学习能力。所以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者在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同时,必须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应该把“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作为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之一写进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某些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当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的主业不断被分化、减少的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再学习、再拓展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具备了以自我学习能力为核心要素的自我再发展能力,才能有效地顺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行业职业变化,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二)文学、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文学、艺术鉴赏不仅仅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载体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还应该包括音乐、建筑、雕塑、绘画、书法、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文学、艺术审美鉴赏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专业能力构成中最高层次、最深层次的一种能力。文学、艺术审美鉴赏的表层是对文学艺术的形象、表现形式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鉴别,深层是对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及文学、艺术创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判。文学、艺术审美鉴赏者在文学、艺术鉴赏过程中带着积极的正确的鉴别赏析态度,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体悟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力,探索文学、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民族特征、时代内涵,进而了解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从而提升文学、艺术审美鉴赏者的审美体验,并涵养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文情怀,追寻人类深层次的审美追求、精神追求和文化追求,这是未来有效从事文化创意、文化设计、文化项目策划等文化创新应用活动必备的美学素养。没有较强的文学、艺术审美鉴赏水平,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文化创意、文化设计等文化创新创意成果。

(三)文化创意与设计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不断丰富,我国居民的消费已经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逐渐转变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追求美的享受,文教娱乐消费慢慢成为人们消费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并且迅速攀升。“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占总消费的8.6%左右,2014年上升到12.8%。”[1]“2014到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教育、娱乐、旅游、交通等服务性支出占比由35.7%上升到39.6%,而用于商品消费支出(食品和服装)占比则由43.2%下降到37.4%。按数值的变化程度来看,2017年三季度,我国居民食品和衣着的消费支出增速分别仅为3.88%和0.71%,而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服务新支出的增速则分别达到了11.3%和8.4%。”[2]从以上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增长比例来看,文化、教育、娱乐日益成为居民重要的消费领域,保持着最高的增长速度。如何很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教娱乐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国家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满足文教娱乐消费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大有可为之处,不久的将来可能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冷战结束,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美国GDP占比约26%,经过半个世纪的冷战,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发展成占比第一的支柱产业,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出口国,出口占比超过军工和一般制造业,美国的强大奠基于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上。与美国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占GDP总值约5%,极度落后于美国(但相比美国,我们至少还有4倍的空间)。”[3]105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从以上分析可见,如何设计、生产出丰富的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文化消费项目,包括有文化创意设计外形的实用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上升到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的高度,这无疑也给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前景,拓展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创业领域。因此要积极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文学功底、美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优势,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形势,而文化创意和文化设计能力便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写作尤其是文化创意写作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度成为高校就业压力最大的专业之一,曾被教育部确定为就业方面的红牌或黄牌专业。然而事实上,一方面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是社会用人单位极缺适合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如社会单位及部门都缺“写手”已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这里的“写手”就是能够撰写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大总结、大报告、大项目申报论证报告、重要的演说讲话发言稿等材料的人才。具备“写手”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稀缺人才,往往在职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有着光明的职业前景。同时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创意写作也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行业。创意写作是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优秀的文化创意文字作品,就不可能产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也就不可能有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如演艺影视娱乐业需要有创意的节目策划、剧本,歌手需要有创意的歌词,文化企业需要优秀的文案设计,文化会展需要有创意的设计策划,旅游景点需要有创意的景点推介词,甚至一台成功的晚会都需要一个有创意的策划等等。文化创意文字作品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文化产业市场中奇缺的资源,也是需求量不断增加的产品。这无疑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提供了新的职业领域和选择空间。因此,具备较强的写作尤其是文化创意写作能力对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五)社会调查研究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是正确解决问题、科学资讯辅政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调查研究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社会从业者的一项基本能力。从国家政策的制定、文件的制定废除,到机构、部门、企业的合并、设立,再到具体项目的设置实施,甚至到一个具体问题的正确解决,往往都离不开前期全面、深入、客观的社会调查研究。因此,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也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毛泽东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4]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是与他重视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分不开的。然而,中国历来有重视古圣先贤书本知识而轻视实证调查的传统,高校也受其影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重视书本知识理论传授而轻视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导致高校毕业生社会调查研究能力普遍不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

以上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过去公认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具备的“能说会写善教”的专业能力基础上发展强化的能力。通过发展强化以上能力,可以凸显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特色、专业优势和职场竞争优势。

二、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需求发生了变化,自然影响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课程,因此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适时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地调整,以强化或拓展相应的专业能力。

(一)保留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的基本课程体系以及配套的通识公共课程体系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自身独一无二的专业特性,都有体现该专业特性的核心主干课程。这些课程是发挥各自专业能力的基本知识基础和基本理论基础,是不能动摇改变的,否则就会改变专业的特性,使专业变形走样。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了“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5]8门核心主干课程,任何学校任何时间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这8门核心主干课程是不能更替的,只能针对各自的专业特色在合理的区间内对课时数量进行适度的合理规划。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可以在培育保留专业特色、保留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如以中小学语文师资为培养方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作品导读与阅读指导等课程不能更替,这些课程是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特色课程),科学构建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可以对培育时代急需性能力不强的课程进行大幅度地删减,留出课时空间给予知识经济时代急需培育的专业能力的对应课程。在保留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保留社会人才发展基本需要的配套课程体系,即保留保证本专业人才全面发展的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华古代经典导读等通识课程和保留保证思想道德素养、时代基本技能、基本身体素养、基本义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等公共基础课程等。总之,在专业课程构设中首先必须保留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的原有基本课程体系以及配套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通识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四大模块,以保证专业的基本特性和保留已有的专业特色。

(二)构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培养课程

1.强化文字文学类作品的审美鉴赏课程,增开文字文学类作品以外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课程

高校文学、艺术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创意与文化设计、创意写作等能力的培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落后最主要是因为高校文学艺术教育落后所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强大的文学艺术教育学科,但我们缺乏这个学科引擎。”[3]105为了培养人文情怀,了解人类的审美追求、精神追求和文化消费追求,提升文学、艺术审美鉴赏水平,提高文学艺术教育水平,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创意、创意写作人才的美学品位,需要强化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字文学类作品审美鉴赏的课程,增开文学作品以外的艺术类型的赏析课程来实现。文字文学作品赏析类课程模块应该在原有文艺美学或审美学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具体文字文学作品的实际审美鉴赏感知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实践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如唐诗鉴赏、宋词鉴赏、中国古代经典小说鉴赏、中国现当代名篇鉴赏、外国经典名篇鉴赏以及现代经典文字文学创意作品赏析等课程。为了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美学视野和审美视野,应该增开文学作品以外的艺术类型的审美鉴赏课程模块。如经典音乐赏析、建筑艺术赏析、雕塑艺术赏析、绘画艺术赏析、书法艺术赏析,戏剧艺术赏析、影视艺术赏析等课程。通过全面的审美鉴赏课程的开设,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美学视野,为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进行文化创新应用提供综合的美学素养。

2.增开文化创意与设计类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文化创意与文化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及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特点构设文化创意和文化设计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创意和文化设计课程不能完全照搬艺术学院的文化创意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构设的课程要更有利于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原本的语言、文学、文化、审美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独特的文化创意与设计能力。根据我们的社会调查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构设的文化创意与文化设计类课程有大众文化与创意策划、地域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开发、地域文化创意项目开发与管理、地方文化建设策划与咨询、文化创意经典案例分析、文化会展创意与策划。在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原有语言、文学、文化、审美特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与设计系列课程的开设,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富有语言、文学、文化、审美内涵和人文品质的文化创意与设计能力。

3.增开或强化写作、创意写作类课程

针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写手”人才能力的需求,要在原有应用写作课程的基础上,强化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大材料”撰写能力的针对性培养,构设针对性课程,如总结报告写作与实践、项目申报写作与实践、演说文写作与实践、经典公文解读等,培养学生专项“大材料”的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能力。

创意写作是直接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字创作形式,它虽然与传统的文学写作、应用写作有一定的关联,但它又有自身独特的创意驱动、写作规律和写作特点,是实践实用要求极高的一类课程。创意写作有自身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规律,因此创意写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寄托在原有文学写作或应用写作的课程中,必须在原有写作课程的基础上构设专门的创意写作课程。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构设了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意写作叙事与虚构、主题写作与实践、创意文案写作与实践、广告宣介语写作与实践、经典创意作品解读、创意心理学等创意写作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创意写作能力。

4.增开社会调查研究类课程

在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模块,我们构设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实践、社会调查的设计与组织、社会调查研究分析方法与实践、经典社会调查研究报告解读等课程,从理论上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调查研究的思维和意识,从实践上培养他们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巧。

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文化创意设计、创意写作、社会调查研究等方面能力的拓展要求,我们构设和强化了相对应的系列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应用性、专题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开设方式上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必修课、选修课等传统课程开设形式,可以采用必修课、选修课、社团课、兴趣小组课、专题讲座课、专题素质拓展课、创新创业课、假期实践实训课、夏令营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开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和学习方式。

三、知识经济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人才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需求空前强烈,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重课内轻课外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应用型、创新创意型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需求,必须真正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实行以教师的能力培养为起点、以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重心、以充分发挥课外实践方式的育人功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一)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要从培养教师做起,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就如同要教会别人游泳,教练不能只站在岸边讲授游泳动作和游泳技巧,自身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游泳实战水平,有能力下水游泳示范。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大多是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从高校到高校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一般都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理论,但是很多教师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先天不足,尤其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实践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只能在课堂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在工作室撰写专业研究理论论文,而面对日常应用文章或文化创意设计就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现状必将严重制约、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意能力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水平,首先要以教师的培养为起点,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也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要依据教学内容真正灵活实施问题式、案例化、仿真式、情景化、研讨式、个性化、启发式、互动型等符合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在传授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习惯和意识,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重视课外人才培养

1.有效利用学生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

学生专业社团是一批具有共同的学科、专业兴趣,有志于提升某方面专项专业能力的学生组建的学生组织,或者是由学校、院系依据专业专项能力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并指派专业指导教师有计划地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性参加的学生组织。无论以何种方式成立的专业社团,学生有选择有目的自觉参与是专业社团存续的基础。正是这种自觉参与性保障了学生在社团中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发展的主动性,有利于促发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开发。安康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过去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说会写善教”专业能力的培养,设计组建了国学读书社、语言文字社、文学创作社、书法社、风华诗社、师范生技能训练社、演讲辩论社、播音主持社、影视戏剧社9个专业社团,指派有相应专业特长的教师定期指导,要求每名学生选择参加2~3个社团,各个社团每周都要开展社团专业训练、竞赛、讲座、参观、观摩等活动。社团运行三年来,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巩固、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专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课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变化,我们还将扩大社团规模,强化社团的人才培养功能,还要成立文化创意设计社、创意写作社、社会调查研究社等社团,有针对性地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的专业人才。

2.充分发挥校外行业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功能

学生在校外行业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观摩、训练、学习所提升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与当前社会人才能力需求切合度高、针对性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学校或院系要结合社会分工和专业人才能力构成分类,建立多样化的校外行业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校外行业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小学校、文化创意设计企业、报社、电台、电视台、互联网运营企业、文化信息咨询服务企业、文化会展策划企业等。学校要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无缝对接的协同育人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采取选择加入专业社团的模式,并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未来职业规划,选择长期观摩、训练、学习的基地,并与实践基地的业务骨干形成固定师徒制关系,使校外行业实践教学基地成为稳定的学生第二学习“学校”。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学生在校四年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学习不间断、行业实践训练培养不间断的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3.利用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

专业竞赛是培养和检验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为了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启动了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的专业竞赛。通过专业竞赛,有效地提升了部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发明、创新创意成果。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学生竞赛参与面还不够广泛,提交的竞赛作品中文化创意设计作品的比例偏低,论文等专业理论研究成果的比例虽比较高,但获奖率和获奖等次普遍较低。鉴于这种状况,学校应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意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引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拿出更多的文化创新创意设计参赛作品,以借力专业竞赛培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意思想意识,锻造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

总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原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要求和拓展,高校应及时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定位,修改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完成社会赋予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汉语言专业人才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