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词语考释
2019-03-15于雪
于 雪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 (以下简称《玉壶清话》)是由北宋名僧文莹创作的笔记体著作,内容选材广泛、形式自由短小。全书共10卷,主要记录五代至北宋初年部分奇闻趣事,涉及15位君王,240多位官员,20多名百姓,内容丰富且所用词汇量较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语言的状况和变化,是研究五代和北宋时期语言面貌的重要语料。本文选取“黄绝”“胼胁”“迨暝”等词语进行考释,试图从其起源探讨词义的发展变化,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补充《汉语大词典》的词条和书证。
【黄绝】
《玉壶清话》卷第二:
乾德三年再郊,范鲁公质为大礼使,以卤簿青油队旧有甲骑尽聚于武库,磨锃坚厚,精明可畏,于礼容有所不顺。陶谷尚书为礼仪使,出意蕝之以青绿画黄绝为甲文,青巾裹之。①文中所引《玉壶清话》原文均出自文莹著《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
“黄绝”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并未收录。而引文中“青绿画黄绝为甲文”中“甲文”在《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战衣上的花纹”。《宋史·仪卫志六》:甲以布为里,黄絁表之,青绿画为甲文。《说文解字》:“绝,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卩。,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绝”字古文字字形“(说文)”“(老子甲一二六)”。《说文解字》:“绢,繒如麦。从糸,肙声。”“绢”字古文字字形“(说文)”“(信阳楚简)”。“绝”是月部字,“绢”是元部字,月部与元部旁转,再加之两者古文字字形相近,所以此处“绝”当为“绢”。“黄绢”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有4个释义:(1)黄色之绢;(2)黄绢幼妇;(3)谓隐语;(4)佛教之经卷。唐许浑《甘露寺感事贻同志》诗:“青山尽日寻黄绢,沧海经年梦绛纱”和南唐陈陶《题赠高闲上人》诗:“鸳鸯输黄绢,场坛遶白蘋”与“出意蕝之以青绿画黄绝为甲文”当为同一释义,即黄色之绢。所以,《汉语大词典》当在“黄绢”第一条释义后加“黄绝”例,以补充完善。
【演纶】
《玉壶清话》卷第三:
张秉,户部员外郎、知制诰。唐故事,首曹罕有掌诰者,秉乞退为行内,不试演纶之职。遂退为度支员外郎、知制诰,自尔为例。
“演纶”一词在《玉壶清话》中只出现一次。《汉语大词典》中收录“演纶”一个义项,释为“谓起草诰命”,并引此条为例。还有一条例子,王禹偁《和陈州田舍人留别》之三:“演纶多暇每封章,暂去颁条道更光。”
《说文解字》:“演,长流也。一曰水名。从水,寅声。”段玉裁注:“演之言引也,故为长远之流。”《甲骨文合集》:“卜才(在)演”,表地名。《文选·木华〈海赋〉》:“东演析木”,李善注:“言流至析木(析木,地名)之境。”由此引申有推演、阐发之义。如《后汉书·孔融传》:“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採,必演而成之。”《〈搜神记〉序》:“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小浮梅闲话》:“问:‘世传《西游记》是邱真人作,借以演金丹之旨,信乎?’余曰:‘此妄传也。’”又进一步引申为起草义。如林逋《寄解州李学士》诗:“闻演丝纶徵诏近,相如文学动天聪。”《汉语大词典》下收录“演诰”一词,释为起草诏令。《旧唐书·文苑传中·贾至》:“昔先帝逊位于朕,册文则卿之先父所为。今朕以神器大宝付储君,卿又当演诰。累朝盛典,出卿父子之手,可谓难矣。”
《说文解字》:“纶,青丝绶也。”《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本义是青丝绶带,古代官史用以系印。《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纶”引申指帝王的诏书旨意。如梁江淹《为萧让九锡第二表》:“而帝阍以祕,纶诰方明。”王勃《春思赋》:“朝昇玉署调天纪,夕憩金闺奉帝纶。”林则徐《補授河督谢恩摺》:“兹复渥荷恩纶,畀总河重任。”《汉语大词典》“纶”下收录与帝王的诏书旨意相关的词语有“纶册”“纶旨”“纶言”“纶告”“纶命”“纶音”“纶恩”“纶书”“纶章”“纶诏”“纶綍”“纶诰”12个。可见,“纶”用作表帝王的诏书旨意已常见,故“演纶”释为谓起草诰命是正确的。
【佥谐】
《玉壶清话》卷第五:
真宗尹京,毕相士安为府判,沉毅忠厚,中书将有佥谐,太宗令辅臣历选,俱不称旨。而李相沆必欲用寇公,上曰:“准少年进用,才锐气浮,为朕选河朔有重德、稀姓者,处其中而镇之。”
“佥谐”一词在《玉壶清话》中仅出现一次,《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佥谐”两个义项。其中一条释为“遴选、任命朝廷重臣”,并引此条为例。还有一个例子,《梁书·江革传》:“广陵太守江革,才思通瞻,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铉,实允佥谐。”另外一个释义为“共同认定,一致认可”。如王禹偁《慰上大行皇帝谥号庙号表》:“懋建鸿名,永光清庙。礼官博士,讨论而无异辞;公卿大夫,佥谐而合旧典。”
以“佥”开头且带有“遴选、任命朝廷重臣”类似义的词语有“佥允”,指公允;“佥佐”,指按察佥事等佐贰官;“佥解”,指受签解送,负责解送。《说文解字》:“佥,皆也。从亼,从吅,从从。”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以为字从“亼”,从“吅”,从“从”。“亼”训“三合”,“从”从二人,“吅”从二口,“人各一口,二人二口,二口相合,故为佥也。二口犹言多口,不必限于二也”。如《后汉书·张衡传》:“戒庶寮以夙会兮,佥恭职而并迓。”李贤注:“佥,皆也。”由“皆;都”义引申为“升职”。如《清平山堂话本·李元吴江救朱蛇》:“历任官至杞县知县,除佥杭州判官。”又引申为“指派”义。如《元典章·刑部八·弓手犯脏次丁当役》:“里正人等常以佥捕为由,煽惑扰害百姓。”《明史·忠义传二·杜槐》:“倭寇至,县佥其父文明为部长,令团结乡勇。”
谐,《说文解字》:“谐,詥也”,《玉篇·言部》:“谐,和也”,本义为和谐、协调。《淮南子·兵略》:“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清史稿·蒋益澧传》:“少不羁,不谐于乡里。”又引申为“办妥”“办成”。《后汉书·五行志一》:“南阳有童谣言:‘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李渔《凤求凰·避色》:“功名未偶,婚事难谐。”根据《玉壶清话》上下文语境,“佥谐”按《汉语大词典》释为遴选、任命朝廷重臣是正确的。
【风角】
《玉壶清话》卷第七:
征幽州,为东路濠寨总管,善风角,一夕,角声随风至帐,翰从容擐带曰:“寇至之兆也。”未几,果然,大败其寇于城下。
“风角”一词在《汉语大词典》有两个释义。第一种释义是古代占卜之法,以五音占四方之风而定吉凶。《后汉书》:“父宗,字仲绥,学,《京氏易》,善风角、星筭、六日七分。”李贤注:“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阅微草堂笔记》:“郑成功掳台湾时,有粤东异僧泛海至,技击绝伦,袒臂端坐,斫以刃,如中铁石;又兼通壬遁风角。”另一种释义是角笛声。如唐贾岛《行次汉上》诗:“汉主庙前湘水碧,一声风角夕阳低。”明何景明《十月一日》诗之二:“暮灯喧巷哭,风角起边愁。”在《玉壶清话》中,“风角”一词仅出现了一次。
《说文解字》:“风,八风也。”《广雅·释言》:“风,气也。”《六书故·动物四》:“天地八方之气吹嘘鼓动者命之曰风。”毛泽东《如梦令·元旦》:“山下山上,风展红旗如画。”《说文解字》:“角,兽角也。”《玉篇·角部》:“角,兽头上骨外出也。”进一步引申为“隅;角落”。如《易·晋》:“上九,晋其角。”孔颖达疏:“‘晋其角’者,西南隅也。”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汴泗交流郡城角,筑场千步平如削。”结合《玉壶清话》上下文语境,此处“风角”应取“风”本义“八风也”及“角”的引申义“隅”,与“风角”一词的第一个释义相近。所以,《汉语大词典》“风角”下当补充《玉壶清话》例。
【胼胁】
《玉壶清话》卷第八:
送学士院,本科及第,遣湖南督匠造黄黑龙船于荆南,破竹为索,数千舰由荆南而下。舟既集,就采石矶试焉,密若胼胁,不差尺寸。知古旧名若冰,太祖以其声近“弱兵”之厌,故改之。
《汉语大词典》中并未收录“胼胁”一词。《玉篇·肉部》:“胼,胼胝,皮厚也。”《广韵·先韵》:“胼胝,皮上坚也。”《荀子·子道》:“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胼”由皮的坚硬引申为“坚固”义。如《太玄·坚》:“阴形胼冒,阳丧其绪,物竟坚彊。”范望注:“胼,固也。”
《说文解字》:“胁,两也。”段玉裁注:“《广雅》曰:‘膀、胠、胉,胁也。’按:许无‘胉’字,胠下云‘亦(腋)下者’,析言之不与《广雅》同也。”《玉篇·肉部》:“胁,身左右腋下也。”《释名·释形体》:“胁,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胁”由从腋下至肋骨尽处引申为“肋骨”义。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駢胁,欲观其裸。”杜预注:“駢胁,合干。”《史记·鲁周公世家》:“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公死于车。”《范雎蔡泽列传》:“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司马贞《索隐》:“谓打折其胁而拉折其齿也。”根据此句的语境,此处“胼胁”释为“坚固的肋骨”最为合适。“密若胼胁”,即“密密麻麻的像坚固的肋骨一样”。所以,“胼胁”一词也应当补充在《汉语大词典》中。
【迨暝】
《玉壶清话》卷第十:
遂张之于津亭,果适之来谒者。湘设席感动,置醪俎再拜以奠。迨暝,果至,曰:“适蒙厚飨,多谢,实己之幸。盖少事。不得已须至拜叩……帝必无难。”
《汉语大词典》中并未收录“迨暝”一词。《尔雅·释言》:“迨,及也。”邢昺疏:“谓相及也。”《方言》卷三:“迨、遝,及也。东齐曰迨,关之东西曰遝,或曰及。”《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復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何休注:“迨,及。”由此“及;赶上;到达”义引申有“等到”义。如陆云《牛责季友》:“迨良期于风柔,竟悲飙于叶落。”归有光《项脊轩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李大钊《国民之薪胆》:“迨其国力稍见充实,终必出于一站,以解决中国问题。”
《集韵》:“冥,《说文》:‘幽也。’或从日。”《汉书·五行志下》:“釐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庙’。刘向以为:晦,暝也;震,雷也。”进一步引申有“日暮”“夜晚”义。《玉篇·日部》:“暝,夜也。”《集韵》:“暝,夕也。或省。”以“暝”开头的词,一是和昏暗有关,如“暝途”“暝阴”“暝晦”;二是日暮、夜晚有关,如“暝色”“暝烟”。以“迨”开头的词多和“达到”“等到”有关,如“迨及”“迨至”。根据《玉壶清话》上下文语境,此处“迨暝”分别取“迨”的“等到”义与“暝”的“夜晚”义最为合适,即“等到夜晚”。《汉语大词典》“迨”字下宜补充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