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研究
2019-03-15
(1.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2.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猛进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各方面信息交流更加顺畅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巨大的文化冲击。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融入本土文化,与之而来的还有一些西方腐朽文化对我国的渗透,社会领域中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人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缺乏科学判断。这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成鲜明对比,文化建设中的“短腿”现象依然存在。于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强烈呼吁应该在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1]。因此,解决以上状况需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保驾护航。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概念
对于文化的概念,当前学术界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观点。《说文解字》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2]245。显然这里的“文”主要指“交错刻画的花纹”的意思。当然“文”字的含义因不同的语境和语句又有所区别,主要有“修饰;文德教化;文华,辞采;文章典籍;自然现象”[2]245等不同的意思。而“化”字的内涵,《说文解字》解释是“化,教行也。注曰:‘教行: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徐灏笺:教化者。移风易俗之义。”[2]225化字的内涵丰富多样,例如:变化、造化、生成、习俗风气等意。而对于“文”与“化”最早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期的《易·贲卦·象传》中“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这里指出用人伦关系和社会规律来教化人民。
而近年来,对于文化的内涵,中外专家学者也没有一致的观点。据1952年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所著的《文化 ,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中的记录可知,文化的内涵有一百六十多种解释。近现代的“文化”一词是由拉丁文“culrura”转译到中国的,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指的是一种有关农业种植与园艺有关的物质生产活动。1871年,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英)认为:“文化是包含知识、艺术、道德、习俗等个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能力的复合整体。”[4]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概括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奠定了基础。前苏联学者认为“文化是使文明更高尚的精神”,而我国学者则认为“就其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成果来看,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加的总结果”[5]。
无论中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存在怎样的差异,但基本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对文化进行界定的,学术界比较认同王仲士教授在《马克思的文化概念》一文中所总结的文化概念:马克思所持观点为,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以人化自然为起点 ,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根本的,包含人作为社会成员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要素”[6]。有时文化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文章中表示不同的意思,且往往是延用或借用别人的文化一词而使用的,一般这里表示的文化概念是狭义的。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离不开中国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所区别。“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造的带有中华民族显著烙印的文化。套用中国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中国文化就是指“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7]。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为大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郝翠梅在《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以自给自足的小农家庭经济为背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和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为轴心的环境中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8];李宗桂先生曾指出“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在实际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许多专家学者往往把中国传统文化略称为传统文化或中国文化,这就造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混淆”[9]。他所撰写的 《中国文化概论》中明确指出“中国文化就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10];学者邵汉明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中的观点与李宗桂先生一致[11;被誉为“中国文化普及高手”的韦政通先生(台湾)在其书《中国文化概论》中就将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同一意义上混合使用[12]。类似情况,学术界惯例。通过上述情况,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必然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虽然学术界提及此概念非常多,但人们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鉴于上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总的来看,学术界比较认同李宗桂先生的解读,从广义来看,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明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层面。从狭义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的带有中华民族显著特性的各种思想文化、伦理规范、观念形态的总和,是包含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墨家、法家、道家文化等多种理论形态并存的文化体系的总称。
二、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点
1.自我革新的品质保留最核心的特征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令亿万中华儿女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经历多次朝代更迭和外族入侵,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饱经沧桑,虽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它能在多次的朝代的更替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但是其核心要素一直保留下来。比如,对“天”的崇拜,人们认为天是仁慈的化身,而“皇帝”“君主”是上天任命来管理天下的,“天”代表了非排外的世界观,这使得其他民族文化通过融合而不是被征服而友好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得以绵延不绝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自我革新、调整能力,使得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大国惧怕“中国复兴”,但是崛起后的中国是否会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大国诉诸武力还是按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平手段解决,实践中的中国方案已经给出了答案。如今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并写入联合国决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来源于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兼爱思想、法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4]的反战思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传统医学进入国际标准体系,这彰显了我国中医药服务在人类健康服务中的能力和地位,体现出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和之道”。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无论是在古代,还是新时代,无论是自然地传承,还是选择性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中能取各家文化之长而保留其最核心的特征,且其核心特征又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而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
2.特有的多民族传统造就独特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为辅,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在与其他各族人民的交流中融合发展的。这种条件下特定区域特定民族形成的文化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正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所以它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独一无二性。1996年,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出版的书《文明的冲突》中指出“世界上是存在着多种文明的”而“中华文明作为单一且独特的文明被大家所认可。”[15]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长期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因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如农民丰收节、传统古庙会、元宵节、少数民族庆贺节等,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区域,如中原、荆楚、巴蜀、吴越等文化区域;不同民族、派别学说之间交融争鸣,形成了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般若学说六家七宗的佛学思想等各家思想;传统文学中的律诗、古体诗、绝句、楚辞、宋词等;传统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中医疗法、肢体疗法等等,传统文化渗透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特定的区域及特有的多民族传统造就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3.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其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而能源远流长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包容性。在历史中成长的传统文化,虽然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中原地区自远古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中难免会有封闭保守的一面,但是在多民族融合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具备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的兼收并蓄的大包容、大气势和大气魄。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是不局限于自身而汲各家学说之长的集大成者。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得传统中国没有出现极端的专制和暴政,与同时期西方国家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现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仍挂在联合国大厅里最显眼位置,作为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体现了西方思想界对儒家文化所体现的道德优势的推崇。
我们所称的“华夏文明”在夏商周时期只包括陕西、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而现在含义远超于这一地域限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吸收包含了突厥人、藏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游牧民族、少数民族和其他区域在内的多种优秀文明成果,近代还吸收借鉴了西方文明,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以汉字汉语、中华武术、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传统建筑等为载体的丰富内容;同时还有佛教的清心寡欲、儒学的中庸致和、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学……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高深的哲学思想,融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冲破历史的障碍被累积下来而非互相取代。
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所表现的自我革新性、独特民族性、兼收包容性等特征是五千年文明光辉灿烂的重要原因,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特点绝不仅限于这三个,其世俗性、开放性、多样性、悠久性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特点,这些特点融进上面三个特点之中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
三、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1.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
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西方加快了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强势文化”的输出,其形式不局限于文化方面,更多的借助于经济、政治来发力: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NBA等带有美国文化元素的事物席卷中国大地。对于这些外来文化,我们要抱有强大的包容性,但又不得不时刻警惕着它带来的强大冲击,无论文化价值观方面还是经济、政治方面的。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同时文化对经济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要代表约瑟夫·列文森教授认为“中国的儒学被认为是历史博物馆中的优美陈列品”[13];儒学学者郑家栋则认为儒家传统是在图书馆里或文人学者的书架上[16]。但是两位著名学者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肯定了儒学与今天的断裂。因此,我们要传承并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其新时代的经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在新时代有大量可挖掘的资源:如中国的武术吸引众多海外弟子慕名而来;中医药传到在海外治病救人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我国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对于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却大为缩水,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提高其在文化产业上的利用质量和效率。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不能仅停留在转化为文化产业上,还要体现在对于经济领域行业的规范上。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与“和”,“仁”就其基本含义而论就是爱人 ,即爱他、利他、成就他人的精神 ,而“和”的思想几乎存在于人、自然、社会等多个关系链中 ,其“团结一致、和睦相处”内涵在当代经济发展中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要关切他人利益 ,进而照顾到社会影响 ,它让人们自觉意识到只有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了 , 只有将市场共同做大做强 ,自己才能分得更大的“蛋糕” ,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仁”与“和”对西方世界中所强调的个人本位所带来的社会纷争无疑是具有调和矛盾的功效。以及近年来,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毒奶粉”“假粉条”“阴阳合同”和广告的虚假宣传,这些失信企业一次次触动着人们的神经。儒家的“仁”与“和”无疑会给予这些企业正确的道德鞭策,使得整个行业健康成长。
2.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其核心是儒家、道家与佛家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离开这优秀的部分,就缺少了根基,先进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西化式教育方式下的国人痴迷于过西方的洋节日,比如:圣诞节、平安夜等,一些人提到民族传统就说太土!认为不爱洋节就是落伍!这是事实真相也是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不够。我们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氛围,把各少数民族团结在优秀的汉文化周围,使汉文化成为具有向心力的主体文化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价值追求要去中国传统文化中找答案: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核心的道德准绳[21],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构建具有重大意义。钱逊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忧国忧民、竭诚尽忠的爱国精神;‘慎独’的高度自觉的道德精神以及敬老爱幼等,都是‘传统美德’”。[17]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文化价值的精华 ,备受世人瞩目。众所周知,“善行”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于崇高的思想品质的追求,陶冶高尚的情操 ,是大多数中国人所热衷的 ,这一道德传统亘古未绝。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无疑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溯流至中国神话体系就已有催人向上、顽强不屈的传奇人物如精卫、夸父及愚公等 ,此后又有如 “厚德载物”“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著名的观念 ,这既是民族活力的体现 ,也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 ,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代代英雄人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仍要继续发扬,使其展现出更强大的时代活力。这些高尚的道德无论在引导人们树立爱国主义还是在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此外,历来主张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睦邻友好”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规范。为此 ,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显然是十分有远见的睿智之举。
3.有利于新型大国外交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是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交往的一贯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奉行“大一统”的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维系两岸同胞亲如一家的纽带。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论述为中国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肖静提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传统的中国德育思想[18]。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中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作为国际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而得到广泛认同,其“求同存异”的思想就是来源于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而不同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一套方针政策使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革开放震惊了全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22]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秉承和平共赢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既符合传统文化的义利观,更符合共产党人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伟大使命。
亨廷顿在讲“文明的冲突”中提到儒家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之一。他还在书中指出中国的崛起将在 21世纪初给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压力;中国将成为东亚和东南亚支配力量会与美国产生日益严重的摩擦。”[15]这里根据亨廷顿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危机感,“中国威胁论”的提法也更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19]。
结 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传承下来的宝贵遗产,虽历经千年沧桑,但还历久弥新,它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精华传承好、发扬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