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官屯木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2019-03-15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屯堡木雕面具

(安顺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周官木雕是屯堡木雕的一个典型派别,关于屯堡木雕,近年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了各种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从建筑装饰的角度研究屯堡木雕。何谦、陈登文的论文《屯堡建筑木雕的文化背景探析》从图案符号方面分析了屯堡建筑木雕的类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1]。二是从木雕传承与工艺品发展的角度研究屯堡木雕。牛加明的论文《民间工艺活态传承的调查与思考——以贵州屯堡木雕为例》认为传统工艺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和保护[2],董天倩的论文《安顺屯堡木雕工艺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认为内部提升、外部完善、塑造品牌,可以促进屯堡木雕的良性发展[3]。三是从民俗活动中的面具雕刻方面研究屯堡木雕。何晓丽、牛加明的论文《安顺地戏面具雕刻口诀调查研究》从民族学的角度调查了地戏面具的制作过程,并归纳了造型、色彩、装饰的工艺口诀[4]。牛加明的论文《安顺地戏面具雕刻艺术特色探析》从技法、神韵、造型、色彩、装饰、花纹等八方面总结了面具雕刻的艺术特征[5]。

在屯堡村落,每逢七月或正月,人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古老的戏剧,其显著特点是演出队员头盖青纱、面戴脸子,战旗背包,战裙围腰,手执道具,口述历史,就地为台,闻声起舞。戏友们在锣鼓声的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随和,用七言或十言的韵文体,以粗犷雄浑的弋阳老腔,演绎着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叙述他们精忠报国的典型故事。其氛围热闹非凡,水泄不通,一寨一地戏,寨寨各不同。这其中提到的“脸子”,就是学者们所说的“地戏面具”。

关于地戏面具的雕刻,顾朴光和沈福馨等前辈学者根据雕刻风格的不同,将屯堡地戏的面具雕刻分为旧州镇的黄炳荣派,刘官乡周官屯的胡开清派,东屯乡的齐二派,蔡官镇下苑村的吴少怀派,安顺城区的王钦廉派。如今屯堡村落中数百堂的地戏面具主要来自周官屯的雕刻艺人,曾经整个村子每家每户都会木雕,以面具雕刻为主的传统木雕是本村的文化特色。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中,周官木雕如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转型变化,提升自己的市场应变能力,形成特色的木雕文化产业,这将是该村未来的主要经济支柱。

一、周官屯木雕文化产业的社会变迁

周官屯现名周官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离乡政府所在地一公里,东邻黄腊布依族自治乡,西接旧州古镇,南连东屯乡,北倚平坝区白云镇,刘官至平坝的公路穿村而过。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平滇,战争结束后,为永镇西南,出征将士就地驻军“屯田戍边”,形成了周官屯等众多屯堡村落。周官屯这个典型的屯堡文化村寨,2011年11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据访谈口述,周官屯的木雕源于明代,是由屯田制时期胡姓家族从江苏淮安带入,主要雕刻的是传统技艺地戏面具,技艺特点:刀法或粗犷或细雅,造型繁多,表现手法不一,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或纯真写实,或夸张抽象,面具30厘米,长期以来都是社会研究或收藏的对象。在后人的记忆中,清朝光绪年间胡朝佐已经立足了木雕行业,但其子侄辈胡开清、胡开贵、二窝老者比较出名,并且立下了胡氏木雕传承规矩,关门点灯做雕刻,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据说当时大户人家要雕每一曲地戏中的角色脸谱,都要八抬大轿相接相送,可见木雕艺人的地位受人尊重。胡开清因婚后无子,领养了鲍姓儿子,但是未学木雕,于是胡开清将木雕技艺传给侄子胡少南。胡少南传给胡永元、胡永昌、胡永兴、胡永发,胡少南又将雕刻技艺偷偷传给外侄周祖本。后来,周祖本传周华、周二平、周老四。胡开贵也是婚后无子,招秦朝安为上门女婿,并将雕刻技艺传给秦朝安。改革开放后,地方戏曲的恢复,周祖本、秦朝安等又重新开始了木雕技艺,并且打破门规,不管同姓还是异姓,都可以传授,这才出现众多面具雕刻人才。

周官雕刻的面具,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仅仅作为地戏演出的道具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艺术欣赏的不断提高,周官木雕的范围开始向根雕、纪念品、木对联、工艺品等方面拓展;从规格上来说,它更不是单一道具的常规尺码,为了适应不同的消费人群,规格从以前的30厘米道具,到现在的3厘米挂件、15厘米、25厘米的旅游商品,40厘米、50厘米的家居饰品,同时还可以根据爱好者的需求制作不同规格的作品;从工艺上来说,结合市场,有普通的市场产品,这不是文化在脱胎换骨,而是新时代下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复兴的体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追求完美的重要体现。

当初只为地戏而兴起的面具雕刻,在周官屯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了相应的产业,这是周官木雕的主题特色。它以独特的造型和奇特的形象深得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和各界人士的好评及收藏。不同时期,人们所见到的地戏面具,追溯其历史渊源,在屯堡村寨中,问到地戏脸子的雕刻,无外乎就是“周官”两个字,这说明周官木雕历史久远,也说明周官的雕刻技艺精湛,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研究需要和市场的需求以及雕刻艺人的悉心灌溉,屯堡地戏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贵州有名的地方文化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从周祖本和秦朝安开始,打破世俗观念,带领雕刻艺人率先把地戏面具转化为市场产品。这门雕刻技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周官屯各姓青年男儿纷纷相互学习、相互传授木雕技艺,周边乡镇和村寨的木雕爱好者也加入其中。当时以周官屯为中心的面具雕刻,还传到毗邻的刘官、兴帮、兴红、大寨和黄腊乡罗官、旧州镇羊保等村寨。队伍不断扩大到一两千人,雕刻艺人遍及北京、上海、昆明、四川等地,涌现出一些雕刻经纪人,出现了“大明屯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周官名匠坊”“大山傩艺雕刻厂”“名传傩雕合作社”等企业和五六十家微小企业雕刻作坊,艺人们参赛作品多次获“黔中名匠”“最具民族特色奖”“最佳创作奖”“最佳设计创新奖”等。

周官木雕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走进村寨就能听到斧凿碰撞的声音,让人置身于雕刻的世界。随着需求的变化,木雕创作也从过去单一的地戏人物和驱邪傩面具,发展到与社会相适应的雕刻艺术,创作了各种形式的花瓶、花架、笔筒、壁雕、浮雕、雕龙刻凤,古董家具,各式人物头像,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各类艺术殿堂,走进各旅游景区和各地文化市场。有的产品漂洋过海,被收藏于日本,韩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作为屯堡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木雕艺术越来越被世人认可,倍受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喜爱和好评,市场逐年扩大。

2006年至2008年,为挖掘整合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和乡土人才资源,在“多彩贵州能工巧匠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上,胡发云、陈关红、鲍坤、周尔刚、周明、周老四等一大批年轻的民间艺人跻身而出,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佳创作奖、最具民族特色等奖项以及黔中名将、黔中名创等荣誉奖项。例如,周明创作的《刘、关、张》小脸谱获“贵州原创最具民族特色奖”、周尔刚创作的《地戏笔筒》获“贵州名将原创奖”、胡科伟的作品《傩面》获“中国深圳第五届文博会铜奖”。

2007年1月,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屯堡地戏面具的雕刻技艺,在上级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成立了周官雕刻协会。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整合本土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外塑形象,内生力量,不断学习和借鉴海内外的造型艺术;在发展上,注重文化底蕴,注重专业化、精品化、规模化。协会成立后,想通过开办雕刻培训班,培养民间雕刻艺人,传承地戏面具雕刻技艺。但是,未真正落地运行,没有持续性,效果不理想。

经过周官代代民间艺人的细心研究,悉心灌溉,延续至今,从胡氏家族的不外传,到全民共享,经历了不少波折。目前,周官屯还有周祖本、周华、胡文学、周尔刚、周明、周祖高、洪福全、鲍波等一批技艺精湛的老中青木雕艺人和胡科伟等经营人才。他们的一部分作品不断输出到各地,例如北京的“奥运地戏柱”“深圳世界之窗的世界雕塑”“上海环球乐园世界雕塑”、夜郎山寨“龙匾字匾”、龙宫的“九龙壁”、六盘水的水荷公园、红枫湖的古建筑建设、昆明的“瑞士楼”、武汉的黄鹤楼、太原的古建等等。这些都是来自周官屯的雕刻艺人,他们精湛的雕刻工艺一旦跨界融入广泛的现代生活中,也是周官屯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二、周官屯木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纵观周官木雕的发展历程,雕刻艺人们精湛的手艺创造了曾经的辉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改进,很多文化娱乐产品的出现替代了传统的木雕作品,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变快,市场的最大化追求等因素,传统的耗时耗力、入门门槛较高的木雕手工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部分转行从业。2009年统计的时候,周官木雕从业人员还有60多户,到2019年剩下了20多户。过去红红火火,现在逐渐冷落,并且每家每户的木雕产品,品次参差不齐,无主题,杂糅散乱,各自为政,没有抱团发展,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无市场特色,没有品牌。

1.产品杂糅散乱,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历史的影响,周官木雕产品制作仍然是个体手工作业,市场急需的木雕产品无法大量生产,而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又大量积压,个别木雕艺人的作品还停留在散乱状态,部分商品品种单调,款式陈旧,没有意义,没有明显的屯堡文化主题。一些产品因缺乏细加工、精包装,表现为千篇一律,市场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大型的团队购物空间。 大部分商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较弱,木雕文化艺术雕刻现在还保持家庭手工作坊模式,只能小量生产。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品需求与日俱增,大量的木雕产品只有通过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规模生产,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则成为木雕艺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资金筹措又是一道难题。

2.经营方式落后,市场销售渠道不通

周官屯木雕各自为营,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除少数个别在省外去开店外,大部分木雕产品未离开村寨,还是等人上门,守株待兔。例如全市现有各大星级酒店、景区景点中没有周官木雕产品,但这些酒店、景区景点恰恰是销售具有屯堡文化特色旅游商品的主渠道,市区也没有真正的木雕市场,没有屯堡文化旅游的购物体验店,现今的南华路更是有名无实,门可罗雀。木雕文化产品的营销手段也比较落后,基本是沿用过去守株待兔的方法,很少有营销广告宣传。

3.各自为政,没有品牌力量,没有合力

周官曾经成立了木雕协会,但是没有发生实质性作用。现在依然是各户手工制作,分散生产,个人独立经营为主,家庭作坊式的自产自销,各自为政,难以销售,较大规模的机械集中生产形式还未真正出现。即使有了大量的需求,也难以供货,无法生产,不利于市场拓展。没有多元的文化主题,没有紧跟大众市场多种需求,没有延伸产业链,单独靠售卖木雕面具,甚至是部分收藏品、家居饰品,恶性竞争,收效不大,难以维持。

4.没有文化附加值,没有意义解读,同质化竞争

周官屯的木雕产品目前的局限是没有文化附加值,没有文化意义,很多的产品都是来样加工,雕刻艺人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不会去引领市场,对于已有的木雕产品,照葫芦画样,没有真正的用文化引领生活。当下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个性化有文化意义的创意产品,而不是大批量工业品的复制。当今消费者购买文化产品不仅要知道它的使用价值,还要知道他的文化价值,这促使雕刻艺人在这个市场当中要找到自己产品的文化主题,用木雕呈现文化,用文化打开消费者的心灵,创造与别人不同的产品,避免同质竞争。

三、推进周官屯木雕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文化与生活是动态的,市场也是变化的,随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一种表达人们生活方式的木雕,也应该随着文化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创作的母题,不断更新技术,才不至于脱离时代需求,闭门造车。为此,周官木雕在政府力所能及的支持下,木雕艺人应不断学习,更新技术,更新观念,增强内生动力。与大中专院校、艺术院团、研究机构合作,不断研发新的生活化产品。与其他行业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跨业融合,寻找共同发展的路径,不断提高木雕的文化创意能力,提高木雕技术的生产与表达能力,从而增强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的竞争力,获取市场的主动地位。

1.突破传统界限、服务现代生活

在过去精神文化产品缺乏的年代,地戏的兴起,导致了面具雕刻的出现,周官的面具雕刻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服务生活的定位而出现的。当今随着服务对象地戏的变化,面具雕刻这门木雕艺术也应当转型升级,但始终不能脱离生活的主题,包括物质生活的实用性与精神生活的审美艺术娱乐性。社会生活需要什么,雕刻就要表达什么,周官木雕要突破传统的物质空间和思维空间的限制,用雕刻真正服务于生活中的不同文化主题,融入当今的文化体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生存方式,不能坐以待毙,要敢于突破。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审美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多元化,人们的主要追求变成了幸福生活的追求,相应的周官木雕产品也应当呈现出表达不同幸福生活相关的文化主题,例如屯堡幸福人家、贵州之贵、中华力量、福禄寿喜等文化主题。这些产品围绕着生活的适用性和文化的审美价值,具有双重效应,木雕技艺也才能真正由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为屯堡木雕文化的发展做更好的服务。

2.跨界融入文化旅游业,延伸木雕产业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文化的消费主要是精神消费,而旅游的消费则侧重于各种物质消费,能够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既有文化意义、又有物质产品的实用性,木雕产品是一个能够切入的载体,既有文化意义的附加值又有物质生活的使用价值,并且能够通过旅游市场走向异地,扩大文化交往,增加市场需求。并能进一步推广传播,把木雕放在整个市场的产业链中去共同发展,使周官木雕置于现代生活平台为更多人所关注,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并有持续性,产生文化附加值 ,再由文化资本转为经济资本。

3.发挥政府职能的引领作用

发挥好政府职能的引领作用,增加财政扶持,加大宣传,努力为木雕企业及民间艺人构建展示产销的平台。例如做实周官木雕一条街,做活屯堡木雕文化市场,用文化带动经济发展,用经济来传承发展文化。同时加强与外界学术研究机构、大专艺术院校的互动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鼓励支持企业和雕刻艺人不断学习和借鉴省内外国内外艺术,紧跟时代步伐,更新发展方式,做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和竞争力。

4.校企合作,抱团发展,创新经营方式

周官木雕的产业链,从木材选购、雕刻工具的购买及定制、木雕制作、产品运输、贸易展会、文化旅游等多个环节来看。最薄弱的环节是生产效率不高、缺乏市场营销。为此,雕刻艺人应抱团合作,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线上全天候跨地域宣传展示及下单定制,线下看货购买现场体验。与高校合作,开发适合电商销售的多元化木雕产品,或共同组建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线上门店,解决本身产品单一、人手不足、市场销售困难的矛盾。

5.传统手工结合现代科技,满足消费者的大量需求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民俗活动受到外来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传统的木雕市场逐渐转为文化、旅游、家居、装饰工艺品,竞争加剧。另外,镂空的木雕技艺,难度大,速度慢、程序多,批量生产的程度低,效率不高,木雕手工艺的文化价值转化效率低,难以满足大量客户的精神需求。随着旅游的升级转型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如果在文化旅游产品中用先进的技术,以周官木雕为载体,融入多元的文化主题和屯堡的文化元素,展示地域特色,在能够传播周官木雕的同时,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这样既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也解决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结 语

周官木雕要立足未来,做自己的产业品牌。在文化主题、创意设计、生产制作、产品销售等环节要合纵连横,抱团发展,更新观念,突破固定思维,从产业链的整体层面把握市场动态,要以发展的动态的思维,活化木雕的生命力,不能老是处于市场被动的局面。首先是结合产品设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无中生有”的创作理念,生产能够表达人们美好生活意义的大众文化木雕产品;其次从传统的手工艺品转向文创产品,增加传统木雕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从产品的单一功能转向物质和精神的多能消费;三是融入“互联网+”以及文化旅游业发展,作为木雕产业发展的营销策略。

周官木雕要创新思路、做出自己的多元化、差异化、生活化的木雕文化品牌。第一,在木雕产品的生产方面要进行文化+科技的更新。传统的工艺品有其实力,但要有永久的魅力,想要吸引各地消费者的目光,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过去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例如多元主题文化雕刻,有些工序在保留部分手工艺基础上可以采用机械雕刻,形成批量生产,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满足市场需求。有些则要在传统包装上下功夫,例如木雕的民族娃娃,包装可以采用蜡染包装,再融入现代时尚元素,改变过去沉闷的状态。第二,以屯堡文化母题为创作特色,结合旅游进行内容的创新。游客来到地戏之乡,总想购买一些具有屯堡文化内涵的标志性产品,可利用安顺的传统工艺设计,研发屯堡文化旅游产品。让人爱不释手,同时起到宣传屯堡文化的作用,例如安顺旅游企业的龙头标志“黄果树”,可以用木雕、蜡染、手工画三种工艺融合设计,作为礼品营销传播。第三,多元化、差异化、生活化服务。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生产过程会充满好奇心,要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现场制作、培训和咨询服务,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并增强产品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可在现场设置亲身参与项目,让消费者在最后几道工序中亲自完成或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就会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欲望和服务体验,让优秀的木雕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继续走下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屯堡木雕面具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安顺屯堡地戏
屯堡人的春节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面具中的鱼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
木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