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屯堡村寨的农业产业化
——蔬菜种植的案例研究
2019-03-1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一、问题提出
自明代屯田制以来,屯田的官兵们就开垦田地,就地屯种,以求自给,并负责保卫周边的区域,保持着亦兵亦农的建制,这与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相一致。由于安顺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这给安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理环境。明清时期,屯堡地区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中又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茶叶为主,其他的还有叶子烟、辣椒、葵花等,屯堡人对种植蔬菜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关键在于精耕细植、合理密植、间植[1]。
农业产业化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都有详细的讨论。国内在2000年中央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要求之后对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关注增多,这一时期很多研究从农村经济组织演变和创新的过程关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有探讨公司+农户模式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合理性[2],有人强调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中介组织模式[3],也有强调合作社一体化模式之重要性[4]。仝志辉、温铁军于2009年对这些强调龙头产业或带头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把综合性农民合作体系作为中国农户经济组织化道路的新选择[5]。后续很多研究尤其是经济学的研究注重比较哪种模式最优,有的从福利改善角度[6],有的从关系契约角度[7]等。进入新时期学者开始注重各经营主体之间要素的融合,将农业生产主体定位为家庭农场[8],强调产业融合的重要性[9][10]。除了关注农业经济组织,还有学者关注政府与产业化的关系,例如符平认为农业产业化地区差异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与会意机制有关[11],金炜玲认为政府通过与资本合作关系会影响到农业产业化[12]。还有将农业的产业化放在与城镇化的关系中进行研究[13][14]。
这些研究为我们展示出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多面向,论文也将从一个自发形成的农产品种植的案例出发,揭示在当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市场化与信息化背景之下农业产业化的样态,展示其特点,分析其中因素,进而总结出当前一个典型屯堡农业种植业村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论文案例主要来自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的狗场屯村。该村地势平坦,土地广袤,是安顺的主要产粮区,同时还位于交通线附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业商业的发展。该村距安顺城区约2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村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间,属调北征南屯堡村寨,入村始祖为程、汪、黄、谢四姓。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寨的繁衍壮大,其他姓氏逐渐迁入,至2013年底与原江常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后,村寨还居住有陈、鲍、沈、罗、张、田、詹、卢等姓氏住户。狗场屯村下辖两个村民组——狗场屯和江常组,三个自然村——狗场屯、江河、常山。全村住户1073户,总人口4040人(其中农业人口3886人)。行政村区域面积11.6公里,可耕种土地面积约为12000亩(含集体耕地1047亩)。该村是西秀蔬菜产业园区种植规划区,村民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狗场屯村还有抬汪公和跳地戏等民俗活动,是较为典型的屯堡村落。
论文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笔者及同伴于2019年5月与2019年7月~8月进行的田野调查,资料来源于深入访谈、实地走访、观察与村庄的部分文本材料。
二、狗场屯村农业发展情况
1949年之前,狗场屯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曲辕犁、出头、龙骨车、扁担、三只脚粪箕等,整个生产过程基本依赖人力,种植品种主要是水稻、玉米、荞、红稷等。田分为干田和烂田,作物一年一熟,主要是厩肥,水稻产量在每亩300斤左右,玉米产量在每亩200斤左右,当时经济的主要茶叶。狗场屯村土地的PH值接近于7,适宜于大多数作物的栽培。耕地面积约为总土地面积的60%,众多的荒山少部分种树,大部分作为放牧。集体化时代,村庄分为11个生产队,集体劳作。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到了农民手中,自主经营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农具方面,抽水机完全取代了龙骨车,耕作机的使用逐年递增,机械运输代替了人力。作物主要品种为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油菜籽。田、地均改为一年两熟,水稻产量也提升迅速,亩产在800斤以上。除了传统作物,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狗场屯村就在不断探索经济作物,先后探索过烤烟、竹菌、西瓜等。
从2008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在狗场屯全面展开,农户种植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转型,大葱为常规种植产业,辣椒、白菜、西红柿、茄子等为季节轮换种植产业的种植格局。近几年,狗场屯村的山药成为该村的特色,在“一村一品”的背景下,山药已经成为狗场屯村打造的名片。
三、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呈现出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产业化讨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不同,该村的蔬菜种植虽然形成很大规模,却是在家庭自发经营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全村参与的种植产业化。下面将详细分析该村蔬菜种植产业化的主要特点。
1.以农民为主体的种植
由于该村土地面积广阔,人均土地面积近三亩,每户可耕面积通常在10亩以上,再加上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狗场屯的土地十分有利于种植业。由于狗场屯一直有种植的传统,从农业上得到的收益可以养活家庭,尤其是近些年经济作物的兴起,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收益,以山药为例,山药每亩投资在8000元左右,亩产量4500斤左右,2017年均价3.7元/斤,每亩收益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管理得好则会过万元。土地上带来的收益使得即便在打工热潮的21世纪初该村的外出打工人数不过四成,这与国内其他村庄打工成为空心村的现象不同,该村劳动力在村比例相当高。近些年巨大的经济收益使得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回到家乡从事蔬菜种植。农民返乡之后,能够照顾到家庭,减少因为外出带来的家庭分离造成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困境,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
蔬菜种植通常由夫妻两人或者整个家庭完成,由于现在机械化的普遍适用,在蔬菜的日常管理中不必使用过多劳力,女性一个人也通常可以照顾到十余亩的土地。目前从事种植的主要集中于40岁-60岁之间,青年种植户则较为罕见,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务工或在安顺本地务工。该村通常形成夫妻共同种植或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种植蔬菜、山药的模式。与传统的农忙农闲不一样,蔬菜种植则需要全天忙碌于地头的管理,包括施肥、除草、打农药等。而种植与收获时节则相对较为忙碌,则需要雇佣村庄内部或周边村落的闲暇劳动力,形成了一种以临时雇佣为基础的村庄互帮互助的形式。
由于原始资本积累和家庭劳动力禀赋的不同,村庄出现了种植大户,甚至农场化经营的形式。种植大户的种植面积约在30亩-50亩之间,农场化经营的则在100亩左右。种植大户和农场化经营的土地的日常管理与种植采摘的劳动力主要来自老年人或处于闲暇的其他种植户。我们甚至能在交易市场上见到80岁的老年人参与到劳动之中。而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或外出者则会将土地出租给需要用地的人,一亩地的租金在200元-600元之间,以一户十亩地计算,一年土地租金收入在数千元。这种基于劳动能力和原始资本的分化在村庄内部隐约形成,但是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整体较高。
2.形成规模的蔬菜代理人
上文已经提到狗场屯村的种植规模庞大,几乎各家都有农民参与种植。而蔬菜的职业代理人指的是从事蔬菜收购的人,这些人既有本村村民,也有来本村直接收购的商人,目前狗场屯专门从事蔬菜收购的人有十余户。本村的蔬菜代收户会与外来的商贩进行联络,在自家从事蔬菜回收的工作,农户们会将自家蔬菜、山药等送上门来进行出售,再由专门的司机拉到贵阳、云南、广西等地。处于中间商的职业代理人在信息上赚取差价。职业的蔬菜代理人成为村庄内部一个新的群体,他们很多不种地或只种少量的地,一天通常会收购几万斤,他们有的逐渐职业化,有多年收购经历,具有丰富的销售经验和销售网络。
有的职业人蔬菜代理人还有自己的合作社,依托合作社进行销售。他们还会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关系网络,引进收购商,或者自己发展成为收购商将蔬菜直接拉到市场当中销售。由于职业蔬菜代理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会在村庄内部形成竞争局面,会以相对较高的价格优势来吸引农户将自家品质较好的作物拉来销售,村庄内部以及周边的村庄会形成一个相对完全的竞争市场。当然职业蔬菜代理人在收购蔬菜时的交易行为还嵌入在村庄内部的关系之中——代理人收购时既要顾及蔬菜的品质还会照顾到基于村庄关系的人情。
3.专门的交易市场
狗场屯附近的较大规模的交易市场有三处,有自发成立的市场也有政府推动成立的。位于二官寨的蔬菜交易市场是2014年由村集体成立的,这个市场现在由一家公司经营,代为管理的是本村人,市场较为规范。由于蔬菜交易市场的成立,形成了巨大的规模效应,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蔬菜的品质要求较高,价格也相应较高,交易量在周围比较大。而大西桥镇的蔬菜交易市场于2019年7月份建立,针对的是小商贩,主要拉往贵阳等地销售,该交易市场,由一家公司经营,该交易市场建立之后规范了小商贩的行为,减少了占道收购的现象。第三个是平坝区蔬菜交易市场,也是由政府建立。这些交易市场属于较为正规的成规模的交易市场。而职业蔬菜代理人以及小商贩在路边收购的则属于非正式的交易市场。正式交易市场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非正式交易市场的空间。
4.公司与合作社的经营困境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是很多地区农业发展的典型形式,西秀区政府在《西秀区关于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实施方案》中也强调了发展这种模式。但是与绝大多数村庄合作社的命运一样,狗场屯村的合作社也面临着空壳化的局面。合作社在带动农户,对接政府信息以及新技术培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合作社存在着一定管理成本、管理能力上的问题,也需要直面大的市场风险,而合作社不具备抗击风险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狗场屯村这种蔬菜产业以农户经营为主且市场较为成熟的村落,小农户经过理性计算,发现加入合作社并不能给自己带来过多收益,而通过自行将货物运往较为成熟的交易场所或代收点。
而公司进入村庄后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以及销售的困境。他们通常需要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与所雇佣的当地农村的劳动力难以形成合力。狗场屯所在的蔬菜基地的公司与合作社只是解决了集体土地与无人种植土地的问题,实际上管理成本高,远不如农户自己种植,目前依然存在部分土地荒废的情况。
虽然政府引进的企业面临着困境,但是根植于乡土的企业却发展得较好,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经验,懂得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利用当地的资源,管理方式也能够更接地气,这给政府所提倡的公司经营模式带来了一些启发。
5.探索中的行业协会
狗场屯很有特色的是为了应对山药销售成立的山药协会。在山药协会之前村庄内部还有种植协会。山药协会于2018年成立,经过民政局审批。山药协会是在2018年种植山药面积较大、当时可能面临着销售的难题和风险下成立的,成员主要为山药种植大户,属于农民自发形成。为了能够跟政府和市场对接,十个股东还出资成立了公司,协会依托公司进行销售。政府会对协会统一技术培训、指导、提倡绿色生产,不滥用农药。为了销售山药,他们还去与大公司联系,外出参加展会推销山药。山药协会的销售主要是在协会成员内部,如果量大也会惠及散户,但是很多散户不了解,随便使用农药,造成不符合他们的销售标准。为了销售,他们还发省委信箱、联系商务局等,希望联系政府平台再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山药的销售,除了自己推广,协会还有专门驻贵阳的人,专门跑市场,去大超市联系。2018年山药协会在销售山药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来了一些收购商,惠及更多的种植户。
虽然山药协会出现了内部管理以及信任层面的问题导致山药协会的后续运转并不理想,但是他们的经营具有活力并且会根据市场灵活调整自己的战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主动地参与到市场之中。山药协会是屯堡人具有组织性的生动体现,孙兆霞等人曾用乡民社会来形容位于屯堡人和村落之间的“基本社群”[15],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合作的力量。
四、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是土地,这既包括土地的自然条件,还有人均土地量。狗场屯短期内不必担心黄宗智所言的由于人口压力带来的农业的内卷化问题[16]。但是由于过度地种植单一品种以及部分作物带来的病虫害等问题会导致土壤问题,这需要周期性更换作物,难以形成长效机制与品牌效应。
第二是劳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狗场屯及周边村寨的蔬菜产业的发展也是由于大量熟练掌握耕种技术劳动力的存在,尤其是打工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的中老年劳动力的存在。虽然年轻人对种植不熟悉,但是也出现了年轻人返乡从事种植的案例。一个极有可能的未来是随着当前年轻一代进入中老年,在城市的就业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后,他们会接过父辈的种植接力棒。
第三是基于村庄种植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销售市场。狗场屯与周边村庄市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起初是少数种植者自己跑市场,再到引来收购商,再到逐渐规模化种植加上政府的推广形成品牌效应进而市场逐渐成熟。当然,我们从近些年新种的山药所出现的销售困境也能够窥见蔬菜早期销售之艰辛。蔬菜、山药等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大,这些都需要种植户去承担相应的风险。
第四是信息化拓展了农产品的销路与市场。目前对于普通农户尤其是有一定年纪的农户来说,他们只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村中的“有识之士”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自己和亲朋首先受益,引进的销售商则会让整个村庄获益。以农产品销售的某APP为例,该APP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村里面有几个人会在上面发布销售信息,收购商们看到了狗场屯村的山药蔬菜信息,即使会先收购发布信息者的产品,但是毕竟种植数目有限,他们会以整个村庄为单位来收购,农户虽然不知道这些信息,但是也将最终是受益者。对收购商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交流讨论群,有一套相对规范的群规,里面主要负责发布销售信息,群内有代收、收购商和肥料种子商。还有的农户在电商平台探索销售渠道,虽然很多并不理想,但是却将个体与市场对接起来。
第五是政府的支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集中体现在机耕道的建设和河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上。西秀区蔬菜基地的打造也为该地的蔬菜带来了品牌效应,众多收购商慕名前来,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市场机会,相对成熟的种植品种不必过于担心销路的问题。蔬菜园区也与各种植合作社和公司合作,帮助流转土地,未来在引进新品种与技术以及农产品检验等方面也将会发挥作用。
五、进一步讨论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能够看到,在狗场屯及周边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从“农户个体-村庄-周边市场-城市市场”丰富的产业社会生态系统,这个产业社会生态系统深深地嵌入到当地的具体发展实际之中,并具有相应的历史基础。农户个体与村庄、市场是互动的关系,农户被交织在这个逐渐向外的圈层网络之中。这种农业产业更是乡村与城市相融合的生动体现,在商品化与城镇化的大潮中,乡村与城市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也是城镇化的新样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这种基于资源禀赋形成的种植产业将持续发展,并可能发展出更为丰富的样式,如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种植业等。
狗场屯及周边村落的农业产业虽然也是基于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的,但是远远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经济,这种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并且深深地卷入到市场的浪潮中,导致村庄的社会关系呈现出商品化的走向,村庄结构在村庄产业的大发展中也在发生着变革。即便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小农户依然需要直面大市场的风险与困境。而在这其中政府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在产业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依然是“人”,人在产业社会生态中处于中心的位置,普通的村庄劳动力则是村庄种植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而扎根村庄的有知识有谋略的经营性人才、精英对村庄产业、村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为村庄带来信息与资源,扩散新的技术。
屯堡村落的发展既是地方的又是时代的,在屯堡村落之中做研究,既是研究屯堡中反映出的学理与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在研究屯堡本身,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屯堡的传统、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