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以安庆市罗岭镇黄梅村为中心的考察
2019-03-15严伟英
严伟英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化根植深厚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313。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新时代乡村建设新发展方向,必须要“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立足本地特色艺术,振兴乡村文化,营造文明乡风,弘扬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越来越为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民众所重视,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以安庆市黄梅村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为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传承发展黄梅戏,助力乡村振兴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黄梅村是一代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像全国农村一样,黄梅村获得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安徽省生态示范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安徽省廉政文化示范村”“安徽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是“全国文明村镇”,拥有的农家书屋荣获“全国示范书屋”称号。这些乡村文化振兴成就的取得,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黄梅戏引发的“蝴蝶效应”,黄梅村人以黄梅戏为载体,全力打造“唱响黄梅戏,创廉政文化,建设新黄梅”的品牌文化效应。黄梅戏成为黄梅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文化素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特色化、共享化发展
让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回归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是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渗透和延伸,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动力。“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正在引领技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向农业农村聚集。互联网凭借其信息共享、远程、快捷等特点,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时空限制和“信息鸿沟”。《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明确指出:“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4]
农家书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不仅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具有普及农业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和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农家书屋是村级文化乐园,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舞台,是集文艺娱乐、时政宣传、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类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在很大程度上能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当前,很多农家书屋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而黄梅村的农家书屋却被评为“全国示范书屋”,该书屋始建于2007年,拥有800平方米活动场所,配有戏曲艺术类、科技知识类、农业政策类、种养殖技术、少年儿童类、经典著作类等各类书籍5 200多册。书屋还与村级农民文化乐园、农村幸福生活e站、党员远程教育室、村民体育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相配套,开通了网络,购置了电脑、投影仪和DVD播放机,建成了安庆市图书馆分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全天候免费开放。黄梅村将农家书屋作为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一环,专门购置了黄梅戏书籍和光盘,普及黄梅戏专业网站、黄梅戏知识讲解与宣传、黄梅戏在线视频点播及下载等,丰富了群众的网络文化需求,促进了黄梅戏活动的开展。黄梅村还从安庆市及宜秀区邀请专业人员来村,指导广大农村群众业余文化队伍开展“黄梅戏大家唱”、唱歌跳舞、篮球比赛等多种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了黄梅村文化氛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了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黄梅村的农家书屋之所以能够发挥很好的功能和效益,其关键性因素在于黄梅戏这一传统文化的支撑。黄梅戏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丰富了村级文化信息工程建设的内容,促进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助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搭建了乡村文化建设活动的载体
重点资助基层和民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是传承和发展戏曲的重要举措[5]。在安庆及皖西南广大农村地区,黄梅戏至今仍占据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拥有广大的爱好者,观众、听众群体广泛,从而为黄梅戏民间班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市场基础。
黄梅村拥有全国闻名的民间剧社——凤英剧社,它创办于2002年9月,为安徽省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先后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第五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最佳农村基层演出金奖”等称号。近年来,这个25人规模的剧社,足迹遍及全国十几个省份,平均每年要演出300多场次,服务观众逾14万人次。凤英剧社坚持“唱响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原则,以“传承黄梅戏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新农村”为宗旨,在挖掘经典曲目的基础上,不断新编改编黄梅戏剧节目,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原汁原味的剧情贴近群众、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边的新人新事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科技意识[6]。
(三)提升了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
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是一种乡村文化的集中体现。黄梅戏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如《打猪草》《纺线纱》反映了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状况,歌颂勤劳俭朴的美德;《拜年》《夫妻观灯》等反映农村传统节庆风俗的内容。《打纸牌》等批判社会恶习,鼓励人们积极进取、俭朴勤劳;《荞麦记》等批判为富不仁、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歌颂人穷志大、不卑不亢的有志之士。这些黄梅戏传统剧目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良品德的宣扬,成为美丽乡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
近些年来,黄梅戏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编演了一大批现代新戏,如《家春秋》《六尺巷》《徽州女人》《丰收之后》等。这些戏剧的主题或者歌颂和谐社会,或者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如现代黄梅戏《知心村官》,歌颂了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讴歌了曹发贵同志清廉律己、舍己为人、以身殉职的事迹,最终演绎了实现一方和谐、脱贫致富的多彩人生;黄梅戏报告剧《任长霞》再现了任长霞一心为民、公正执法、忘我工作的光辉形象,展现了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品德;现代黄梅戏《李四光》歌颂了当代科学巨匠地质学家李四光,他改写了中国贫油国的历史,体现了李四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黄梅戏《邓稼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人物家国情怀和思想境界,体现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品德[7]。黄梅戏融合了现代的文化价值观需求。
(四)推动了新农村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力,文化是生产力之魂。在乡村振兴中,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它将有利于推动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黄梅戏源自农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黄梅村在当前的黄梅戏发展中,业已形成文化产业。黄梅村建有严凤英故居,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经重修后增设了黄梅戏小剧场,2016年获批为安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严凤英故居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访客三万余人。黄梅村紧紧依托故居的文化资源,正在规划建设黄梅戏文化产业园和黄梅戏产学研基地,积极打造特色小镇。近年来,黄梅村以严凤英故居为核心节点,结合黄梅戏文化、百年龙舟为景点的民俗文化和以海潮庵为景点的禅宗文化,打造了“黄梅村生态文化一日游”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游客超过6万人,带动本地群众两百多人就业,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黄梅村的文化优势正逐步转化成产业优势,呈现出“人文—生态—产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培育了热爱黄梅戏的新苗
在黄梅戏的传承上,黄梅村小学坚持“传承地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特色发展,按照“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要求,积极推进“黄梅戏进校园活动”,加强黄梅戏特色教育,于2006年10月组建了“严凤英故里黄梅戏艺术辅导站”。2012年,这一辅导站升格为“黄梅戏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黄梅小学设立的黄梅戏特色班,建有专业的黄梅戏教学练功房,编写了专业教材,固定在每周三下午教授黄梅戏艺术特色教学课程。学校在自我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同时,聘请支教大学生、黄梅戏专业老师从黄梅戏知识、唱腔、身段及表演等多方面义务传授黄梅戏演唱技艺。在校园的文化墙上饰有严凤英剧照和黄梅戏经典剧目介绍等,还在学生早读之前或中午时间让学生们学唱黄梅戏,彰显了黄梅故里的艺术氛围与学校特色。
目前学校有近百名学生学唱黄梅戏,黄梅新苗茁壮成长,特色班的小学员们在各级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中频频获奖。正如黄梅小学六年级一位学生所言:“我爱黄梅戏,她是我成长路上的良师挚友!”专职辅导教师也深信,“黄梅戏像一粒神奇的种子,借助它,孩子们健康成长,阳光,热情,永远积极上进。”“我留下来,让黄梅戏和孩子们走出来。”正是“凤英故里,黄梅花开”。
二、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困境及乡村振兴路径思考
(一)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困境
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从2000年的36.2%上升至2017年的58.5%[8],其中安徽省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8.0%上升至2017年的53.5%[9],我国社会初步进入了城市主导型社会。伴随着城市文明的快速扩张,乡村文化仍面临着人为以及自然的破坏,传承的主体断层,同时面临着认同危机,迷信思想有重新抬头之势[10]。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以黄梅戏为代表的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亦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人才匮乏、不能满足农民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诸多方面。
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关键是文化传承人才断层的加剧,农村人口面临“空心化”和精英人才流失严重的危机。2017年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国现有的31 42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6 023万人,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14 848万人,年龄55岁及以上的10 551万人。其中小学文化和初中文化程度分别为37.0%和48.4%,而高中(中专)及大专以上的比例仅为8.3%[11]。大批乡村青壮年离开乡土,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如安庆市530万人口中仅有黄梅戏民营剧团68个,从业人数仅2 035人[12]。其他省份的情形也大致相同,例如在山东潍坊鄌郚镇8.2万人口中,文化人才仅占1%,且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13]。同时随着乡村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传统乡村文化活动日渐式微。在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一些迷信和低俗文化仍在干扰着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文艺人才的培养,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乡村文化才会根深叶茂,以铸起乡村振兴文化之魂。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扶贫脱贫攻坚战进入了最后的决战阶段,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丰富,不仅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明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相对滞后,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文化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看电视、玩牌、打麻将、玩电脑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电视及互联网文化中传递的更多的是城市文化,而以农村文化为背景的或者契合农村文化发展的优秀农村文化作品依然匮乏。政府开展的各种送文化下乡活动,仍然不能满足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经常性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更多的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14-15]。
(二)乡村振兴路径思考
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振兴,需要文化引领,文化是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16]。在中办发[2017]5号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17]。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9号),在此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实现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安徽作为文化大省,近年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皖发[2018]1号)中指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文化传统,推动黄梅戏等地方特色戏曲的高水平发展[18]。安徽省文化厅随之提出了“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施的八大工程[19]。这些政策为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安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指南,而2017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则从立法的高度提供了法律保障[20]。
结合这些政策,笔者以安庆市黄梅村黄梅戏传承与发展为例,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提出如下思考。
其一,以黄梅戏为例的传统文化艺术创作要突出新时代“三农”题材。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于社会生活。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314。因此,在保持黄梅戏本体韵味的基础上,要努力使黄梅戏艺术的各要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黄梅戏的创作与演出中,始终突出新时代“三农”主题。黄梅戏被称为“中国的乡村音乐”,与黄梅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特征密不可分。在黄梅戏创作中,特别是以凤英剧社为代表的民营班社的自编小戏创作中,始终要坚持“来自山野的风”的内涵,不能拘泥于传统题材,要继续深入当下的现实生活,贴近农村,服务农民,反映出人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村、农业、农民的题材。在创作中,还要将国家的政策法规、科技信息、现代农业技术、生态环保等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去,做到寓教于乐,促进先进文化、优良道德、科学技术、绿色发展、法制观念等进村入户,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黄梅戏在艺术创作中被赋予时代性、教育性和先进性,使黄梅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让农民切实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以激发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建设新黄梅的伟大任务。
其二,以黄梅戏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要树立农民为先的主体地位理念。农民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基本动力,也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乡村文化是农民的文化,农民既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担负着教育村民,提高村民素质的重任,而且还可以激发农民在经济建设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发展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避免“纯行政化”“任务化”和“项目化”思维。第一,村两委要紧紧依靠村民,发挥村民在弘扬黄梅戏艺术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让黄梅戏成为标志性的群众文化主体活动,让黄梅戏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等的载体,以提升村民综合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的发展,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要以凤英剧社中的社员为重点对象,培养一批黄梅戏文化中心户,并以此为载体,强化服务,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进行黄梅戏的传唱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第三,在黄梅戏业余爱好者中,成立黄梅戏戏迷协会,引导他们开展黄梅戏大家唱活动,并利用安庆市区文化站或大专院校,进行“结对子、育团队”对协会骨干进行传帮带,壮大协会自我力量,也可以邀请周围乡村或城里有特色的演艺班子来本地演出交流,以提供借鉴学习的平台,从而全面提升黄梅戏的繁荣程度。第四,借鉴现在市区流行的“街场黄梅戏”形态[21],在闲暇时间通过文化中心户或戏迷协会组织的农民自娱自乐的黄梅戏观演活动。第五,可以借鉴浙江丽水的“乡村自办春晚”模式,搭建“村民自己的舞台,办自己的晚会”,最终实现“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服务”,切实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其三,以黄梅戏为例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队伍长期扎根农村,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在农村文化生活和乡风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搞好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急需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同时具有黄梅戏一技之长、热心黄梅戏的骨干队伍。在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村文化乡贤、文化骨干和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村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农村文化管理员等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公共文化队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安庆市黄梅戏专业人才丰富的优势,通过名家名角和知名教师的定点帮扶,提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要择机引进社会优秀人才以及高校优秀毕业生,特别是黄梅戏艺术类院毕业生,以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和“支教”等形式充实到农村文化服务行列中来。通过骨干队伍的建设,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并参与到弘扬黄梅戏艺术活动中来。此外,要积极利用“高雅艺术进校园”“黄梅戏进校园”等纽带作用,发挥专业性的高端人才的育人作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适量扩大黄梅村黄梅戏特色班的招生规模,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并利用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组织特色班学生外出研学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培养和发掘具有黄梅戏表演天赋的后备人才,为黄梅戏后备人才的成长提供充足的条件。
其四,以黄梅戏为例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着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实现黄梅村“唱响黄梅戏,建设新黄梅”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黄梅村村两委的引领作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移加油干。
第一,村两委要建立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工作领导机制,配备专职文化员,负责全村文化乐园、农家书屋、节假庆活动等的服务、管理、组织与筹划;利用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文公共发[2017]11号)和安庆市送戏下乡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民文化乐园,加强村级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大黄梅戏文化中心户的建设;结合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结对帮扶的优势,引导社会资金,进一步加强对凤英剧社、严凤英故居、黄梅戏特色班的支持或建设力度。
第二,多渠道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做到黄梅戏保护与发展经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充分利用严凤英故居和凤英剧社的人文优势,村级特色种植业、花卉业和孔雀养殖等产业优势,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和安庆市后花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宣传打造“黄梅村生态文化一日游”,加快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开展黄梅戏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进行黄梅戏有关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体验式文化旅游,打造特色小镇,建成中小学生研学游基地。通过融合发展解决文化活动经费相对短缺的问题,从而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振兴乡村传统文化。
第三,要加强对凤英剧社和文化中心户的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学习和教育,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防止他们在演出或黄梅戏传唱过程中夹杂部分不健康甚至粗俗的内容,防止功利主义思潮,以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四,“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1]325,要加快发展农业新业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网络、智能手机和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是乡村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村民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村两委要积极利用众多的黄梅籍人才返乡探亲优势,打造“黄梅书院”,对党员、种植大户和文化能人等重点人群进行组织培训,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普及互联网知识、农村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的使用等,以加快突破城乡间的信息壁垒,全面提升村民综合素质,村民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通过新媒体以黄梅戏或黄梅调的形式快速传播,从而进一步推动以黄梅戏为代表的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黄梅品牌传播中,要建设黄梅村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传播形式,使乡村文化、生态、产业能够更顺畅地传播,最终通过特色文化生态观光旅游建设,进一步带动城乡资本间的流动,实现乡村经济文化层面的共建共享共兴,建成乡村文化共同体,振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风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来源,是融入我们内心世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中,深入挖掘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