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及提升策略

2019-03-15侯宪胜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语言课堂教学

侯宪胜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与学生沟通主要有两种行为方式,即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二者融合运用,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传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人际交往中传递的信息量,7%凭借语调,38%出自声音,55%来自表情[1].根据专家测定,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来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2].这凸显了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非语言行为的内涵与分类

1.1 非语言行为的内涵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对非语言行为的内涵进行了阐释,普遍看法是,将非语言行为看作是交际的一种手段.《剑桥语言百科全书》[3]中的观点是:“非语言交流是对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触觉的、身体空间距离的研究.”Knapp和Hall[4]提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非语言行为就是除了语言行为之外的一切行为手段”.Samovar[5]在《跨文化交际》一书中做出这样解释:“非语言行为包括语言以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包括眼睛、空间距离和坐立姿势及位置的作用,另外还有声调变化等.”

李杰群[6]指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还会运用到一些除语言符号之外的信息传播手段,如表情、动作、时间、空间等一些语言之外的交际手段,这些手段就是非语言行为.”还有学者从语言学角度来定义,认为非语言行为是以面部表情、身势动作、空间距离和装扮服饰等态势元素为物质材料的信息载体.

上述观点说明了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强调根据信息交流的需要,从外延方面对非语言行为进行界定.概括地说,非语言行为是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非语言行为受到一定的价值观、品德修养、文化等因素影响,如朋友见面时的问候,中国和西方就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通常以握手或口头寒暄为主,由于道德观和文化上的差异,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就难以让国人接受.

本文认为,教师非语言行为是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用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而运用的除语言之外的一切手段和方式.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与非语言行为并非孤立存在,没有非语言辅助的孤立语言行为往往难以实现有效的交往,而非语言行为也必须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才能发挥其功能.教师恰当地运用非语言行为,常常可以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其作用无可替代.

1.2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分类

不同研究者对非语言行为类型的划分也不尽相同,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W.Back[7]的观点,非语言行为可分为3类:动态无声的、静态无声的和有声的.点头、微笑、体式等是动态无声的;站、走、体距等是静态无声的;有声的则指辅助语和类语言等行为.张冠文[8]指出,教师能够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非语言行为有以下几种:体态语、空间语、类语言和服饰语言,其中尤以体态语的使用最为广泛.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本文认为,非语言行为从表现形式可细分为服饰仪表、副语言、面部语、身势语、空间距离语五类.

2 小学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教师非语言行为表现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更具合理性,也更容易让小学教师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饰仪表

服饰是指教师的穿着,仪表是指教师的发型、妆容等.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教师的各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过于“不拘小节”,就可能对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服饰仪表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服饰并不得体,有的女教师夏天穿着过于暴露,冬天穿着厚厚的大衣,围着长围巾;有的女教师穿着走起来声音很大的高跟鞋上课,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干扰了学生学习;还有女教师浓妆艳抹,过度化妆,对学生做了错误示范.男教师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修边幅、不注意着装上课的现象等.

2.2 副语言

副语言可以反映人的个性特征,一般由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语言包括语速、语调、语音等,是语言表达技能;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等.

教师的语速会影响学生信息接收和反应的效果.观察发现,有的小学教师语速过快,很多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教师已往下进行了;有的小学教师语速过慢,学生犹如在听催眠曲.教师的语调和语音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调应抑扬顿挫,有明显的节奏变化.但有的教师声音比较平淡,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枯燥,产生无聊情绪;也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声音大就可以遮盖住学生的杂音,吸引学生的注意,殊不知一味地大声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倦.此外,有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采用“高分贝”的厉声呵斥,这会让学生感到恐惧,造成心理阴影.如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没有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便遭到了老师厉声斥责,对于成年人来说都会感到“不寒而栗”,何况小学生.“嗯”“ 啊”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陌生,运用不当或者过多,就是口头语,特别是对于一些任职时间较短的教师来说,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恰当运用则可以上升为教学艺术,如当学生表现令教师满意时,教师可以说“嗯,真棒!”,这里的“嗯”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当学生能够有创新地思考并很好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啊,你是这样想的!”来表示教师的惊叹与赞赏.

2.3 面部语

面部语包括眼神和面部表情两个方面.

两千五百年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与人交流时先要“察言观色”,其实质就是要先觉察对方表情.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做教师的是不能没有表情的,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好教师.”有人将小学教师的表情比作“晴雨表”,意思是指小学教师的表情要富于变化.教师的表情是与学生进行沟通讯息的直接表征,当语言交流出现障碍时,教师的面部语会产生强大功能,如教师温暖、真诚的微笑可以让学生感到快乐、轻松,鼓励的微笑给学生带来力量,带有疑惑、期待的皱眉头能让学生产生探索的勇气.

然而,一些小学教师在面部表情上过于呆板、僵化,不善于变化,无形之中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战战兢兢,甚至有小学生坦言“一看到老师的脸我就害怕,根本不敢表达观点”.

孟子在《离娄章句上》中就提出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眼神沟通,教师不仅可以获取反馈信息,还可以表达对学生的认可与否定.每位教师都应该“有一双既能够洞察一切,又会说话的眼睛”.一些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眼神的运用,不善于用眼神与学生沟通,如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有的教师眼神中明显带有“歧视或轻视”,甚至有的教师“目中无人”,根本不看学生,目光经常瞟向天棚或者窗外.

2.4 身势语

身势语主要包括手势和身姿两个方面,身姿又可以分为站姿和走姿.在课堂教学中,身势语揭示了教师的意图、情感和态度,使用得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教师所要传达的信息.如教师下达举手发言指令就可以将语言和身势语结合运用;当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用两臂平端这一身势语给学生一些暗示,不仅维持了课堂秩序,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举手投足”之间就将学生带回到学习中来.教师的身势语应要保持自然、适度,达到“出其手若出其心”的效果.

观察发现,一些教师常会出现错误的手势和身姿.手势方面,一些教师在指名回答问题时,会用一根食指来指点,给人以不尊重学生的感觉,正确的做法应是伸出手掌、手心向上来邀请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令老师满意时,一些小学教师只停留在口头上“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聪明”,如果能结合身势语则可以起到强化和鼓励的作用,如教师可以竖大拇指以示肯定,当然也可以采用鼓掌等方式.身姿方面,一些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伏在讲桌上,或用脚登着讲桌等不当的姿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走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一些教师却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走动,有的在讲台上走动过于频繁,学生有点眼花缭乱;还有的教师巡视讲解时不懂得轻重和速度的变化,正确的走姿是:从讲台上走向学生中间时要慢而轻,幅度不宜过大,往回走时就要稍微快一些,理由是要缩短背对学生的时间.

2.5 空间距离语

空间距离语是指身体位置移动而引起的人与人的空间距离变化.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对交流具有重要影响[9].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站的位置和学生之间距离的远近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者得出结论,空间距离为3米左右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全面掌握课堂;师生相距一尺左右,会给学生以亲切感.

观察发现,一些教师不注意空间距离语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是讲解时过于依赖讲台.对于小学课堂来说,需要教师经常巡视讲解,深入学生中间,如在语文课中,教师既要在讲台上范读,让学生体会教师通过表情来反映文本的思想,又要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通过语调的变化来体会情感的变化.二是活动指导时,一些教师不愿意走入学生中间,如在安排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后,一些教师“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好像任务布置后就没自己什么事儿了.其实不然,当学生活动时,教师更要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心,进而改善小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必要时还要蹲下或俯下身体,倾听各小组同学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

3 小学教师非语言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教师自身因素

3.1.1 教师对非语言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责任意识的发挥,为人师表的体现,仅依靠语言是很难实现的,非语言行为不仅反映教师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还能够体现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示范作用.一些小学教师尤为强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认为只要能够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能理解,会做题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而对教师非语言行为则认为无关紧要,尤其是年长的教师,由于长期养成了教学习惯或风格,更倾向于这种认识.课堂教学中强调语言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过于狭隘.教师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欢,并不仅仅取决于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其非语言行为往往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重视程度是决定非语言行为能否有效运用的重要因素.

3.1.2 教师非语言行为理论知识匮乏 理论是对实践的概括与升华,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多小学教师对非语言行为相关理论知之甚少,理论的孱弱束缚了教师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也就很难有意识地发挥非语言行为的作用.教师非语言行为是一门教学艺术,既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需要实践的训练.一些小学教师不重视理论的学习,认为小学课堂教学简单,只要讲明白,搞清楚学科知识就可以,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有的小学教师之所以成为名师,除了知识讲解精彩,其非语言行为的理论水平通常也高于普通教师.大多数小学教师可以说是“身兼数职”,既要承担教学工作,又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用于学习的时间受到了极大压缩,再加上有的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自主学习能力欠缺,非语言行为方面的理论匮乏也就不难理解.

3.1.3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实践能力不足 实践能力决定了教师能否恰当运用非语言行为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是实现师生交往、知识传递的活动,教师在其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示范者等多重角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他们模仿与参照的对象.但与教师的语言相比,小学生更爱注意教师的举止[10].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皱眉、亲切地拍拍肩膀,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所有这些都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实践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备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淀才能逐渐形成,而这恰恰是影响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3.2 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影响教师非语言行为的重要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3.2.1 学校缺乏具体明晰的评价制度 在现行的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往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学生课堂参与度为主要内容,虽然也会提到教师的仪表,但对非语言行为的其他方面鲜有提及.学校所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是方向标,没有对非语言行为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也就不会在这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通过某小学的 “同课异构”活动了解到:在对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时,只注重教学内容组织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板书是否工整等,而在教师的语速语调、眼神与表情、手势与身姿等非语言行为方面,根本没有涉及,显现出学校还没有将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纳入评价指标中来.由此可见,学校对教师非语言行为方面的评价非常欠缺.

3.2.2 学校缺乏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历经了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要接受职前教育,还要参加职后教育.对于大多数小学教师而言,职后教育通常是通过培训来实现的.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老师缺少培训的机会,学校更是没有在教师非语言行为方面组织专门的系统培训,这也是导致小学教师非语言行为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小学教师非语言行为提升策略

4.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对非语言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的非语言行为表达着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师德师风状况.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规范自己的非语言行为,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示范效应.教师的认识是决定非语言行为是否能有效运用的关键,小学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之所以出现了诸多问题,正是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对非语言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要重新建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要深刻意识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不仅要靠精美的语言,更需要科学的、规范的非语言行为,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优质的课堂活动.因此,教师要适时转变自身态度,高度重视教师非语言行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功能.

4.2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自觉加强非语言行为理论的学习

教师非语言行为的运用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拥有了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由于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心理压力比较大,以及一些日积月累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于小学教师在非语言行为方面的改进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克服惰性,不给自己找借口,认真学习非语言行为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

4.3 多法并举,加强非语言行为的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要深刻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对于教师非语言行为,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达到运用自如.以下两种办法对小学教师非语言行为实践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一是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或者是观看视频,从中发现他们非语言行为的优点,然后进行模仿训练;二是录制自己的课堂教学视频,通过观看回放,发现自己的不足,多次训练之后必然提高.

4.4 将非语言行为纳入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既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又可以让教师有据可依.学校要科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教师非语言行为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并赋予适当的权重.有了标准,教师就明确了课堂教学的要求,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也就会逐渐将非语言行为变成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学校领导要注重对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的评价,要让教师体会到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同行评教、自我评价时,也要注重非语言行为的表现,通过合力作用的推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4.5 学校搭建学习平台,为教师非语言行为发展创造条件

针对小学教师非语言行为的理论知识薄弱,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主动搭建学习平台,为教师非语言行为的发展创造条件.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是指委派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回来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做学习汇报,扩大受益教师群体;“请进来”是指请专家学者进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辅导,教师进行学习、研讨,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训练,组织教师讨论,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非语言行为运用存在的优缺点,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5 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优秀学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在这一过程中,非语言行为有时比有声语言更有助于师生交流和信息传递,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非语言行为重要性,自觉学习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基于教师非语言行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小学课堂教学中非语言行为如何运用方面开展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语言课堂教学
语言是刀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有我语言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