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2019-03-15朱娜
朱 娜
(合肥市第六十三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语文阶段,我们要加强对文字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对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精髓陶冶、滋养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体悟书法之美,加深文化理解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是语文教学中坚守的基点。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书写工整和清晰是基础,但是将书写当成一种特别的艺术,则是一种文化理解。欣赏汉字笔画曲直、方圆、长短、粗细、刚柔、虚实等关系,感受书法力量感、立体感等韵律之美;分析汉字结构呼应错落、虚实长短,感受书法章法之美;了解东晋王羲之勤练书法使池水尽墨、唐颜真卿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的书法故事,感受书法家人德艺双馨之美。只有对传统文化内涵有所理解才能认清中华文化之根,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美学。
二、感受诗词之美,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收录很多经典名篇。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品鉴审美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法,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提高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课中,仅仅通过朗读背诵,不能很好地感受到诗里的画面美,可以通过“山”“雨”“明月”“青松”“竹”等一系列意象,让学生当场作画,通过眼中所看、脑中所悟,体会到诗情画意,让学生描绘出自己感悟到的图景。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了诗中美,更品味到诗中情,感受到画中意。
有些古代诗词可用于吟诵歌唱。引导学生在学中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学和音乐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意境是激昂还是婉约,气氛是紧张还是舒缓,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表达出来的意、情、韵,然后通过诵读找出基本节奏韵律,再根据语音和语调判断高低抑扬、快慢疾徐等表现手段,为演唱打好基础。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就需用缓慢的语速,低沉语调去唱出词人的怨情,学生通过二胡配乐,缓缓唱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全班沉默哀叹,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艺术品鉴上得到熏陶。
三、认识民俗之美,传承文化积淀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让学生从学习中认识民俗,传承文化,凝聚起美育正能量,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春节的万象更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中秋节的团圆祝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节的思亲之情。除此之外,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与节日有关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学生通过认识传统节庆民俗,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萌生热爱和表现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中进行美育的熏陶。
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丰富多彩,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平时生活接触不到的节日民俗,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云南的歌会》时,可搜集当地的民歌进行试听赏析,播放《五朵金花》等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对歌的场面和文化;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可通过对腰鼓的介绍和对非遗历史文化内容的探索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学阶段正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时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增加文化自信,夯实文化建设根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