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以安康学院为例

2019-03-15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汉语言第二课堂实训

(安康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内涵、功能和地位

学界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内涵和功能的表述或许有些差异,但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第一课堂指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其具体形式既包括一般的课堂理论讲授,也包括有组织的、以特定知识的具体运用和验证为目标的课内实践和实验;第二课堂指学校在课外设置和开展的系列活动,学生是活动的实施主体、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人际交往等综合素养和自主运用知识、自我创新的主要方式,其具体形式包括校园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和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等[1]。

在对两类课堂地位的认识上,一般认为第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由于这种认知,学校对第一个课堂的监管往往非常严格,而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则不是非常重视[2]。事实上,从上面对两类课堂内涵和功能的认识上不难看出,与其说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如说它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两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功能。第一课堂虽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它不能代替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两者互相配合,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又具有很强的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品质人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阐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深化认识。

从两类课堂的区别上说,一是第一课堂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标,其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但在现代社会,仅仅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同样非常重要,在第二课堂中,由于学生是活动的实施主体,则可以使学生的这些非专业素养得到有效训练;二是第一课堂往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使是课内实践和实验也总是通过规范的程式来达到对特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仍难以得到有效激发,而第二课堂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但学生才是活动主体,在一些专业技能竞赛和专业社团活动中,他们需要自主运用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3]。可见,第一个课堂和第二课堂不能互相代替,它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并不是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在对两类课堂的监管上,需要同等重视。

虽然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能互相代替,但它们又具有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生只有在第一课堂中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在第二课堂自如地运用知识,第二课堂的开展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有效保证,而他们在第二课堂运用知识取得了成绩会促进其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即使遇到挫折,也会加深他们对第一课堂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多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才能更好地体验到方法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倒逼其第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所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仅互相独立,而且相互促进,只有将两者有机协同起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顺利实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迫切性和特殊性

对任何专业而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更有其迫切性和特殊性。

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人文社科专业,其学生在文学和书籍中侵染,一方面“在专业学习中养成了对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基本的价值取向,而且还能在谈吐之间展露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特定的境界”[4];另一方面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书生气和书呆子气,在待人处事上单纯、敏感而骄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口径宽广,但多从事语文教育、新闻传媒、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文员、文化出版单位编辑等工作。这些工作固然需要有较强的能说、会写、善教等专业能力,但也需要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因而在第一课堂之外,鼓励学生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各类课外实践中观察实际的人生和社会,将第一课堂书本所学切实转化为人生的智慧和修养,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用中文阅读、写作和分析,对于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能够做到,有些还做得非常好,如此一来,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汉语阅读、写作和分析上不能高人一筹的话,其专业特质将难以得到凸显,在未来的就业市场必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很显然,培养学生卓越的汉语阅读、写作和分析能力,仅仅靠有限的第一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凸显学生的专业特质,使其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不显得尴尬,在校期间设置足够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汉语阅读、写作和分析能力上对其进行强化训练就显得尤为迫切。

再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人文社科专业,虽然“写作”“语文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内实践环节,但不如理工科那样有实验室,在实践环节和能力训练上总体显得不足,这就需要第二课堂设置足够的专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训和实践训练。在当代,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分离出去的秘书学、新闻传播学、广告策划学专业越来越注重实践训练,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像过去一样只注重文学和文化的传承,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显然难以适应当下的就业形势。

最后,当代社会人才流动性非常大。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看,无论哪一个专业都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得不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这两种能力虽然在第一个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但更多的还需要依靠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训练。从这个意义上看,在第一课堂之外设置足够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显得非常必要。

三、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安康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办学实力和办学效益最好的专业之一。它是在陕西省重点专科专业“语文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6年从专门的师范专业转型为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综合性本科专业[5]。十余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围绕人才培养应用型目标转型,对内积极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路径,对外主动寻找办学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在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转型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上进行了多年、多方位的实践探索,并获取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早在2013年,本专业就成功申报为陕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课内和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自2013年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9大专业社团,每个专业社团派遣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将专业课程学习和社团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对接,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内涵和活动效果。同时,设置了“写作周周练”等多项常规实践训练活动,以及文学创作大赛、应用文写作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多项专业竞赛活动。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在2017年顺利获批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培育项目。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上看,本专业围绕“能说、会写、善教”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断优化探索,总结出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3项原则,初步形成了“11955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3项原则

一是对接核心能力。无论第一课堂的设置,还是第二课堂的开展,目的都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而需对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尤其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上,要避免任意性和顺意性。

二是同等对待。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上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互相独立,不可替代。既要严格监管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也要严格监控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的开展过程和实施效果。

三是充分融合。优化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管理,使学生第二课堂的知识应用实践与第一课堂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有机结合,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和实效建设。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11955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013年以来,我们按照以上3项原则,不断优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初步建构成“11955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第一个1指第一课堂教学;第二个1指沟通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能力拓展配套实训课程;后三者则是第二课堂活动,其中9指9大专业社团,第一个5指5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第二个5指5大专业竞赛平台。下面分别阐述:

1.第一课堂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按照我们凝练的汉语言文学“能说、会写、善教”三大专业核心能力,落实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具体任务,并根据这一任务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具体课堂实施上,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于能力培养,主推案例式、对话型、情境化三种教学方式。

2.沟通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能力拓展配套实训课程

从2015年开始,我们为了强化能力培养,专门为一些基础课程设置了专业能力拓展配套实训课程,如为“古代汉语”课设置了“古籍阅读与整理”配套实训课程,为“现代汉语”课设置了“书面语表达与实训”配套实训课程,为“文学概论”课设置了“文学评论写作实训”配套实训课程,为“中国古代文学”课设置了“古诗词写作”配套实训课程,为“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课设置了“基础写作实训”和“应用写作实训”配套实训课程。这些课程全部进入课表,按照第一课堂教学的管理模式进行监控,但在实施过程中以第二课堂的模式进行运作,课程实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比如“古代汉语”课的“古籍阅读与整理”配套实训课程,教师发放一些地方文化古籍,要求学生运用“古代汉语”课所学知识对这些地方文化古籍进行校注,教师每两周上一次课,针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疑问进行集中指导;又比如“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表达与实训”配套实训课程,教师专门收集一些书面语表达的实际材料,要求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课所学知识对这些材料的词汇、语法等问题进行纠正或纠错判断,教师同样每两周上一次课,针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疑问进行集中指导。至于“文学概论”课的“文学评论写作实训”配套实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的“古诗词写作”配套实训课程、“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的“基础写作实训”和“应用写作实训”配套实训课程,具体的操作方式则是教师第一周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学生运用课程所学完成写作任务,第二周教师进行抽查并以课堂的形式进行集中评议,有时教师还需亲自动手完成相应写作以进行示范,在示范中启迪学生。总之,这些课程的课堂实施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而具有第二课堂活动的性质,但在管理上又按照第一课堂的模式进行监控,以保证实训的实际效果。

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包括9大专业社团、5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5大专业竞赛平台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置同样对标“能说、会写、善教”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在活动内容上充分注重与第一课堂知识教学的融合,在监控上既注重实施过程,也注重最终效果。

(1)9大专业社团

在认识上,纠正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片面认识。学生社团活动既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形式,还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所以应加强具有专业色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建设。

在体系建设上,构建多元互补的学生专业社团体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能说、会写、善教”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了演讲辩论社、播音主持社、文学创作社、风华诗社、书法社、语言文字社、师范生技能训练社、国学读书社、影视戏剧社9大学生专业社团,凝练每个专业社团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独特功能,各专业社团根据自己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独特功能,构建自己的活动目标、组织自己的日常活动。

在活动实施上,强化指导与监控。虽然学生专业社团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实施,但为了优化内容、保证效果,每个学生专业社团配备了一名专业指导老师;为鼓励先进,每学年的5月份开展学生专业社团成果展示活动,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2)5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

在活动设置上,对标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能说、会写、善教”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了阅读与写作训练计划、规范字书写训练计划、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计划、职业形象礼仪训练计划、经典篇目背诵训练计划五大训练科目,制定出明确的达标要求、实施细则和保证措施。

在活动实施上,强调落实与效果。阅读与写作训练计划实行“导师制”,每8~10名学生设置一名指导老师,指导、督促学生阅读与写作,学生必须参加第1~6学期的“写作周周练”训练,指导老师每周进行抽查,学生每学期提交代表性文学作品和应用文各1篇,由指导老师考核写作质量,打分计入成绩;学生每学期必须至少阅读2部学术著作,第1~6学期至少阅读12部学术著作,其中文化经典类至少4部,专业著作类(不含作品)至少8部;为养成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前两个学年,由学生会和国学读书社共同组织每天早晨半小时晨读活动并进行考核,学生无故不得请假。规范字书写训练计划由辅导员和班委会负责日常训练,学生每天至少书写一页钢笔字(100字左右),每周书写两页毛笔字(20字左右),书写内容由班级书写规范字检查指导小组随机发布,学院成立考核小组负责每学年的考核;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计划由“语文学科教学论”授课教师负责组织日常训练并考核,内容包括阅读1部教育学著作并撰写读书报告、说课4次、教育见习1周、教育实习12周,不合格者该门课程不予及格;职业形象礼仪训练计划主要是使学生毕业前懂得基本的职业形象礼仪规范,由“职业形象礼仪”授课教师负责组织日常训练并考核,具体方式是配合“职业形象礼仪”课程,由授课教师在第1学期第15周进行情境测试,不合格者限期补测,否则该门课程不予及格。经典篇目背诵训练计划由“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授课教师负责组织日常训练并考核,授课教师结合课程要求和中学语文课文篇目,每学期要求学生背诵中国古典诗文经典篇目80~100篇,背诵不合格者相应课程不予及格。

在监控上,有保证措施。学院设置由院长任组长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领导小组,检查、督促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日常训练,对优秀者给予一定奖励。

(3)5大专业竞赛平台

在活动设置上,对标专业核心能力。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能说、会写、善教”的专业核心能力,设置演讲赛、辩论赛、文学创作大奖赛、应用能力写作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5项专业竞赛平台,合理安排每项竞赛的举办时间,完善每项竞赛的赛制,以赛促教。

在活动实施上,注重过程和实效。演讲赛、辩论赛由学院团委和相关学生专业社团负责组织实施,所推荐的选手在学校及以上相应比赛中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文学创作大赛、应用能力写作大赛由学院成立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授课教师具体组织实施,所推荐的选手在学校及以上相应比赛中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师范生技能大赛由学院成立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并邀请安康市基础教育专家组成评委团,“语文学科教学论”和师范生技能社具体组织实施,所推荐的选手在学校及以上相应比赛中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管理上,注重监控和拓展。学院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专业竞赛领导小组,对学校及以上单位组织的专业竞赛施行动态管理:一是积极收集各类专业竞赛活动的信息并及时通报给学生;二是鼓励学生参与非自主组织的专业竞赛活动,要求他们用竞赛检验和促进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三是为学生参与各类非自主组织专业竞赛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训练经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建设,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近三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30项以上,2013级学生陈衡参加第四届“西部语文教育论坛”暨“互联网+核心素养”全国大学生语文微课教学比赛并夺得一等奖,2011级温雅同学获2014年西北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语文组前5名。在学校举办的师范生大赛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陈衡、刘琳分别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分别获得2016年(首届)、2017年(第二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文科组第一名。在第一届汉江流域大学生“青年志·汉江潮”演讲比赛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第五龙龙、张雯燕分别获二等奖。在写作上,学生每年都出版文学创作作品集1部,2012级学生王啟泽还创作了50万字的长篇小说《学生庆忠》。

近五年,影视戏剧社原创或改编的话剧连续多年在陕西省校园戏剧节获奖,充分展现了本专业学生的文学和艺术才情:2013年,改编话剧《小芹的郎河》在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获剧本奖等10项奖励;2014年,原创小品《退房》参加2014年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获导演奖等3项奖励;2015年,原创话剧《汉水渔歌》在陕西省第五届校园戏剧节中获优秀编剧奖等12项奖励;2016年,原创话剧《彩票》在陕西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表演奖等5项奖励;2017年,原创话剧《陕南往事》在陕西省第六届校园戏剧节中获优秀剧目奖等5项奖励。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上,本专业每年都有2~3项获得国家立项,其中《陕南地方小戏“腊花戏”挖掘与整理》入选教育部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项目。在就业率上,本专业近5年一次性就业率都保持在91%以上。从调查反馈得知,本专业的毕业生既保有独特的个性、优雅的气质,又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不断在工作中创造佳绩。

猜你喜欢

汉语言第二课堂实训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