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的比较
2019-04-25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一、引言
“没(有)”是汉语中表示否定意义的常用副词,常出现在动词前,如“没吃、没有去、没唱、没来”等。但是在一些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它也表现出肯定意义,而且还可以肯否定互相转换,比如正反同义结构“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赵元任先生认为这两种格式表达相同的意义,并且认为“没”是个多余[1]。有很多学者跟赵元任先生的看法一样。但是,既然“没”多余,为什么日常生活或者文章里却经常出现“没(有)VP之前”句式?本文通过邢福义的“小三角”理论[2],从语表、语里、语值三方面对“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两个句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句式的同一性与互补性。“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中的“之前”都可以替换成“以前”或“前”等同义词语,“没(有)”也可以替换为“未”和“不”,而且替换之后对句子的语义没有多大影响。所以,本文只以“VP之前”和“没VP之前”为代表,文中内容也可解释被同义词代替后的句式。文中将肯定形式“VP之前”用S1表示,否定形式“没VP之前”用S2表示。
二、语表形式比较
(一)有时间名词、临近性词语修饰时
在搜集的语料中,一些句子中VP之前或之后有一些具体的时间名词或者临近性词语,而且这些句子都使用的是S1句式。下面试将部分句子换成S2句式:
(1)他们要在上午9时图书馆开门之前,把这些送回来的书放到书架上。
*他们要在上午9时图书馆没开门之前,把这些送回来的书放到书架上。
(2)美国正在努力促成双方在克林顿总统1月20日卸任之前达成一项“谅解协议”。
*美国正在努力促成双方在克林顿总统1月20日没卸任之前达成一项“谅解协议”。
(3)在洪水暴发之前的几个小时内,政府组织村民们集体移到了安全区域。
*在洪水没爆发之前的几个小时内,政府组织村民们集体移到了安全区域。
(4)他之所以在临走之前一定要与他们谈谈,不正是因为他对这个即将召开的团队会寄托了这样的一种希望吗?
*他之所以在没临走之前一定要与他们谈谈,不正是因为他对这个即将召开的团队寄托了这样的一种希望吗?
通过上述句子我们可以看出,“9时”“1月20日”用在VP之前,是具体确切的时间点,“几个小时内”“一段时间”是确切的时间段,“临”用在VP之前,是临近词语,像这样的临近词还有“快”“马上”“开始”等。无论是时间点还是时间段,都是确切的,说明了主句动作所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或者时间段[2]。临近词则说明了后续句动作发生的时间与VP的发生时间近似重合,这也就可以间接表示主句动作发生的时间点就是VP发生的时间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第一,S1句式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时间为确切的时间点或者时间段,S2则不可;第二,S1句式可以表示主句动作的发生时间比较靠近VP动作的发生时间,S2则不可。
(二)有副词“还”“就”修饰时
1.有副词“就”修饰时
“就”作为副词,表示某事件即将发生或者两件事紧接着发生,具有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3]315。如果VP之前有“就”,表明VP即将发生,而且必须要与“在”连用。上面提到过,当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接近于VP的发生时间时,会使用S1句式,而不使用S2句式。那么很显然,若VP之前有“就”时,我们会选择S1句式而不选择S2句式。即:
就在VP之前
*就在没VP之前
2.有副词“还”修饰时
“还”一般表示事态的持续,S1句式没有表示持续的含义,比如“回家之前,我就把作业写完了”[3]252,这里是用来说明客观事实,单纯的说明“完成作业”的这个动作发生在回家之前,“回家”这个动作不会有持续之意。所以说,句式S1前不能加副词“还”。而S2则不同,S2句式具有一定的持续含义,比如“还没回家之前,我就把作业写完了”,这句话是想说明“作业写完”这件事发生在没回家的时候,没回家这件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为“还”和S2句式都具有事态持续性的特点,这样在意义表现上就具有一致性,所以S2句式前常常使用副词“还”。如:
(1)周宏道还没有离开汉口之前就把麦子收了。
*周宏道还离开汉口之前就把麦子收了。
(2)在妈妈还没做好饭之前,我就把屋子收拾完了。
*在妈妈还做好饭之前,我就把屋子收拾完了。
上面句子中,“没有离开汉口”和“饭没做好”这两件事都具有持续性。没有迈出汉口这个地方就是没有离开汉口,这个状态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也可以一直持续下去;饭没做好就是正在煮,但是还没有熟,煮的状态可以持续5分钟,20多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离开汉口”指的是从走出汉口的那一刻起,“离开”的这个动作没有再持续;“做好饭”指的是饭已经熟了,可以吃的那一刻,“做饭”的这个动作已经结束,不具有持续性。而且通过上面这两个句子也可以发现,“还”在这里还有一种强调VP未然性的意思,这也与S2句式在意义上是符合的,因为S2句式中的“没”很显然是对VP的否定,强调VP动作还没有发生。通过分析发现,具有持续含义的副词“还”能用在S2句式的前面,不能用在S1句式的前面。
(三)S1、S2在句中作状语时
从搜集到的句子中S1和S2所担任的句法成分看,S1和S2通常在句子中担任时间状语,一般用在句首,表示主句事件动作的存现或者持续时间。在搜集到的200个句子中有124个句子和“在”连用充当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其中使用S1句式的有78个,S2句式的有46个。如:
(1)在来北京之前,我们认识。
(2)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在史前文化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3)在他没有北上组阁之前,下令猛攻汉阳,11月27日,占领了汉阳。
(4)在他没有下班之前,我就到了约定地点。
(四)S1、S2在句中作定语时
S1和S2句式除了在句子中作状语之外,还有少数一部分可以在句子中作定语。如:
(1)他对母亲死之前的情况一点也不关心。
(2)这是他没死之前的英勇事迹。
(3)在这里一点也感受不到新年到来之前的热闹气氛。
无论是在句子中做状语还是定语,S1和S2有时可以互换,有时则不可互换。至于互换与否的原因,将在后面谈到两句式可以互换的时量条件时会有所提及。
(五)将“之前”换成“……的时候”
S1句式换成“……的时候”时,语义会发生改变,而S2句式换成“……的时候”语义则不会发生改变。如:
(1)去图书馆之前
*去图书馆的时候
(2)没去图书馆之前
*没去图书馆的时候
“去图书馆之前”指的是“去图书馆”这个动作即将发生但还没有发生,而“去图书馆的时候”则指的是“去图书馆”这个动作正在进行,互换后语义明显不一样。“没去图书馆之前”指的是“去图书馆”这个动作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没去图书馆的时候”也指的是“去图书馆”这个动作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时候”表示的是某事情发生或者持续的时间,那么“VP的时候”就表示的是VP动作发生的时间,这很明显与S1句式表达的时间意义不一致;“没VP的时候”则表示VP这个事态还没有发生的持续,这与S2句式所表达的时间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句式S1不可以换成“VP的时候”,S2则可以。
三、语里内容比较
(一)主句事件是否定的情况
如果主句是由“没(有)”或“未”构成的否定句,我们通常会选择S2而不选择S1。如果主句是由“不”构成的否定句,S1和S2都可以使用。如:
(1)他来中国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山。
*他没来中国之前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山。
(2)回家之前,我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活。
*没回家之前,我不知道家里有这么多活。
“没”是对VP的否定,“没VP之前”也就是VP这个动作还没有发生之前的时间点或者时间段。如果主句是由“没”构成的否定句,S1作该句子的状语,则表示主句动作在VP这个动作发生之前没有发生;S2作该句子的状语,则表示主句动作在VP这个动作没发生之前没有发生。很显然第二个解释不通,那么这里的“没”就可以看成是羡余否定词,是该句子的赘余。所以说,时间状语S2不可以用在由“没”构成的否定句里。上述两个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主句是由“不”构成的否定句,S1和S2都可以使用。
(二)使用句式S1和S2的主句特点
使用S1和S2句式的句子的主句事件具有两类特征:一是主句事件的状态或动作具有短暂性或瞬时性,是一种动态性的描写。如:
(1)去图书馆之前,我得去商店买支笔。
(2)去发布会之前,一位记者就叮嘱我别骑车去。
(3)在他没下班之前,我就到了约会地点。
二是主句事件的状态或动作具有持续性,是一种静态性的描写。如:
(1)在农业开始之前,游猎的阶段很为普遍。
(2)没有出演《色戒》之前,汤唯付不起房租。
(3)在去学校之前,我一直在医院照顾我的奶奶。
1.主句折射出的时间含义
对上述两种句子进行推敲之后发现,主句事件特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句式S1和S2所表达的时间含义。如果主句事件特征为上述特征一时,S1或者S2所表达的时间含义为微观时点;如果主句事件特征为上述特征二时,S1或S2所表达的时间含义为宏观时点[4]。总之,句式S1和S2所表达的时间含义会随着主句事件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将S1、S2放入句子中,只对其进行静态观察,句式S1、S2都是宏观时点,是一个开放的时间域。如果将其放入到具体的句子中,发现这两个句式既可以作为微观时点使用,也可以作为宏观时点使用。以下分别说明主句事件所折射的S1和S2句式的时量含义:
第一,S1句式的时间含义。
上文提及,如果只静态观察S1句式,S1所表示的是一个宏观时点。但是和主句事件联系起来考虑,S1句式主要的时间类型是微观时点,而且主句事件动作的发生时间通常接近于VP的发生时间。有时候在S1周围会有一些具体的时间或者临近性词语来表明S1是微观时点而不是宏观时点。所以在表达微观时点时,人们会优先选择S1句式。在搜集到的语料中,S1句式有时是微观时点,有时是宏观时点,判断它究竟是宏观时点还是微观时点的标准是主句事件的特征。当主句事件为特征一时,S1句式表示的是微观时点,而且后续句一般是一种动态的描述。S1为微观时点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句事件发生的时间靠近VP动作发生的时间;另一种是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远离VP动作的发生时间。当主句事件为特征二时,S1句式表示的是宏观时点,主句事件一般为静态叙述。如:
(1)奶奶死之前,我去西安出差了。
(2)在他下班之前,我就到了约会地点。
(3)奶奶死之前,我住在西安。
(1)中主句事件为“我去西安出差了”,“去西安出差”只是一个短暂性的事件,既然是出差,肯定时间不会太长,所以(1)中“奶奶死之前”是一个微观时点,而且这里的出差时间点是靠近VP发生的那个时间点。(2)中的主句事件为“我就到了约会地点”,“就到了约会地点”是一个事实结果,“到”这个动作的完成是瞬时性的,而且离“他下班”还有一段时间,在说话人看来,到约会地点的时间离他下班的时间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这里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则远离VP的发生时间。(2)中的“在他下班之前”也是一个微观时点。(3)中的主句事件为“我住在西安”,“我住在西安”显然具有持续性的特征,只是静态地在描述“我住在西安”这一个事实,“住”这个动作可以从奶奶身体健康的时候持续到奶奶去世那一刻,甚至还可以持续得更久,所以(1)中“奶奶死之前”为宏观时点。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主句事件具有持续性特征,为静态描述时,S1句式为宏观时点;当主句事件具有短暂性特征,为动态描写时,S1句式为微观时点。
第二,S2句式的时间含义。
单纯地观察S2句式,表示的是宏观时点。如果将其放入句子当中,大多数S2句式也表示的是宏观含义。S2与S1句式一样,两种时间含义都具有,判断时间类型的标准仍为主句事件的特征。当主句事件具有持续性、静态性特征时,时量类型为宏观时点;当主句事件具有瞬间性、短暂性、动态性特征时,时量类型为微观时点。如:
(1)奶奶没死之前,我住在西安。
(2)他没来吴泾化工厂之前,是市委办公室的一个杂务工。
(3)他没来北京之前,就打电话让我去车站接他。
(1)中“我住在西安”这个事件具有持续性、静态性的特征,所以“奶奶没死之前”在这里为宏观时点,我们根本无法知道或预测“我住在西安”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个具体的时间点或者时间段。(2)中主句事件为“他是市委办公室的一个杂务工”,他是杂务工这个事实可以一直持续到“来吴泾化工厂”这个动作的完成,整个事件具有持续性,且为静态叙述,所以说,“他没来吴泾化工厂之前”也是一个宏观时点。(3)中主句事件为“打电话让我去车站接他”,“打电话让我去车站接他”这一动作是瞬时发生的,而且发生在“来北京”这个动作没发生之前的某一个时间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微观时点,不是整体时间,那么这里的S2句式所表示的时间含义就为微观时点。但是这里的微观时点不是靠近VP动作发生的那个点,而是远离VP动作发生的那个时间点。
2.两句式互换与否的时量条件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语里层面,这两句式可否互换的关键在于主句事件的特征。进入句子的S1句式具有两种时量含义,判断其是否为微观时点,我们通常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个角度是句式周围有具体的时间或是临近性词语修饰时,可以明显确定为微观时点;第二个角度是通过主句事件观察,当主句事件具有短暂性特征,为动态描述时,这时S1句式为微观时点。当其为宏观时点时,只能通过事件特征确定,主句事件具有持续性特征,为静态描述时,S1句式为宏观时点。S2句式也具有两种时间含义,但是与S1不同的是其只能通过主句事件判断。既然两个句式都可表示微观时点和宏观时点,那我们如何通过时量特征来判断二者是否可以互换呢?如:
(1)奶奶死之前,我住在西安。
(2)奶奶没死之前,我住在西安。
(3)他没来北京之前,就打电话让我去车站接他。
(4)他来北京之前,就打电话让我去车站接他。
(5)奶奶死之前,我去西安出差了。
(6)奶奶没死之前,我去西安出差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1)(2)中的S1和S2句式都表示的是宏观时点,二者可以互换;(3)(4)和(5)(6)都表示的是微观时点,但是 (3)和 (4)可以互换, (5)和 (6)不可互换。前面提到,进入句子的S1句式通常表达的是微观时点,进入句子的S2句式表示的是宏观时点,所以当主句事件折射出来的时间含义为微观时点时,优先选择S1句式,主句事件折射出来的时间含义是宏观时点时,优先选择S2句式。在上述句子中,当主句事件折射出来的是宏观时点的时候,S2为优选,但是换为S1句式后也没有多大差异;当主句事件折射出来的是微观时点时,有两种情况:一种可以互换,另一种不可以互换。如果主句事件发生的时间远离VP发生的时间,则可以互换;如果主句事件发生时间靠近VP发生的时间,则不可以互换。(3)和(4)中的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明显离他来北京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两句式互换后没有什么差异,(5)和(6)中的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则接近于奶奶死的时间,所以两句式不可以互换。S1、S2两种句式互换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S1、S2两种句式互换情况
四、语用价值比较
从搜集到的语料发现,句式S1和句式S2各有各的语用价值[5]。但是相比S1句式,S2句式的语用价值更为丰富。如果“没”在一些句子中不是“羡余否定词”,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S1的语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强调顺序意义;第二,侧重客观叙述。相比较S1句式,S2的语用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强调VP发生前后境况的对比;第二,将VP当作一个信息焦点,作为主句动作发生的条件;第三,强调主句事件的发生比预想的要早。从它们的语用特点看出,使用S2句式的时候,说话者往往带有一定的交际意图,也就是字面意思之外的意思,而S1句式只具叙述作用,表达表层含义,很少有言外之意。
(一)S1句式的语用价值
1.强调顺序意义
若一个句子为了说明做某件事或使用某物品的步骤,而且相邻的两个步骤之间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密,这时我们通常会选择使用S1句式,而不会选择S2句式。如:
(1)吃苹果之前先削皮。
*没吃苹果之前先削皮。
(2)吃饭之前先洗手。
*没吃饭之前先洗手。
(3)使用新手机之前先看说明书。
*没有使用新手机之前先看说明书。上述句子中,“吃苹果、吃饭、使用新手机”这些动作相继“削皮、洗手、看说明书”发生,是“削皮、洗手、看说明书”的原因,因为要吃苹果,所以得削皮;因为要吃饭,所以得洗手;因为要使用新手机,所以得先看说明书。正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因果关系,S2才不能表达这种情况。没有吃苹果,就不可能有“削皮”这个动作;没有吃饭,就没有“洗手”这个动作;没有使用新手机,也就没有“看说明书”这个动作。
2.侧重客观叙述
在搜集的语料中,好多句子都是出自规定、制度、说明等正式书面语,而且大都使用的是S1句式。如:
(1)在考生进入考场之前,请将准考证放在桌子的右上方。
(2)请各位游客在离开游乐园之前,将自己的垃圾随手带走。
(3)做饭之前应该把要用的调料放在案板旁边,这样做菜的时候就不会手忙脚乱。
以上情况就不应该将S1句式换为S2句式,这一对立主要体现在语体上,说明、规定、制度类的话语中优选S1句式。
(二)S2句式的语用价值
1.强调对比意义
对含有S2的句式仔细推敲分析后发现,S2句式具有强烈的对比意义,而且与后续句具有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也是说话者想要强调的。如:
(1)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2)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绘画在史前文化占有重要的位置。
以上这两个句子,虽然可以互换,但是会发现(1)的语用效果不及(2),具体分析如下:
(1)表示单层意思,即“绘画在史前文化的重要位置”这一状况发生在文字产生之前。
(2)有两层意思,其一为“绘画在史前文化的重要位置”这一状况发生在文字产生之前;其二为文字产生之后,绘画在史前文化中的重要位置被文字所取代。
2.突出条件意义
除了强调对比分析意义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突出条件的意义。前续句事件是后续句事件实现的条件,若没有前续句事件,后续句事件也不会发生。如:
(1)没有新的协议之前,应根据旧协议来实施遣返,或作出具体安排。
(2)有新的协议之前,应根据旧协议来实施遣返,或作出具体安排。
(3)感情没稳定之前,我不想和他发生关系。
(4)感情稳定之前,我不想和他发生关系。
从上面四个句子的意义表达上来看,(1)和(2),(3)和(4)所表达的表层意思是一样的。但使用S2句式的(1)和(3)在核心意义之上还具有言外之意,即第二层意思,那就是将VP作为主句动作的条件和前提,是说话者最想要强调的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的表层意思为新协议没有的时候,应该根据旧协议来实施遣返,或者作出具体安排;第二层意思是“没有新协议”是“根据旧协议来试试遣返,或作出具体安排”这个做法的条件。
(2)只表达单层意思,即新协议没有的时候,应该根据旧协议来实施遣返,或者作出具体安排。
(3)的表层意思为在感情稳定的时候,有和他发生关系的可能;第二层意思是“感情稳定”是“有可能发生关系”的前提。
(4)表达的是在感情稳定的时候,有和他发生关系的可能这一单层意思。
3.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比说话人预想的要早
含有S1和S2句式的句子都表示后续句事件发生在前续句事件之前,而且除了上面语里形式和语里内容所分析的不可互换情况之外,二者都可以互换,但是由于S2句式本身具有表宏观时点的特征,所以S2句式有强调主句事件的发生时间比说话者预想的要早。如:
(1)他来北京之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让我去接他。
(2)他(还)没来北京之前,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让我去接他。
(3)我起床之前,妈妈把饭做好了。
(4)我(还)没起床之前,妈妈就把饭做好了。
上面四个句子,(2)是(1)的否定形式,(4)是(3)的否定形式,虽然表层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否定形式S2具有另外一种语用作用——强调主句事件的发生比预想的要早。而且这类句子主句中谓词前常常带有副词“就”,强调主句事件在很久以前发生,VP前有副词“还”修饰,用来表示动作状态持续的时间长[4]。具体分析如下:
(1)表单层意思,即来北京之前,打电话让“我”去接他。
(2)的表层意思是来北京之前,打电话让“我”去接他;第二层意思则表达他很心急,这么早打电话给“我”。
(3)表单层意思,即在“我”还没睡醒的时候,妈妈把饭都已经做好了。
(4)的表层意思是在“我”没睡醒的时候,妈妈把饭做好了;第二层意思为妈妈做饭做得很早。
五、结语
引言中提到,语言学界有学者将S2句式中的“没”看成一种多余,也就是所谓的羡余否定词。语言学界老前辈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话的文法》中最先提出该观点。羡余否定词指否定的语言形式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6]。如果将S2句式中的“没”看作羡余否定词,用羡余词的概念来衡量,这些否定词就是整个句子相对于语义内容的剩余,也就意味着这些否定词在句子的表达上可有可无。可是从上面对语表、语里、语值的分析来看,S1和S2既有同一性,又有互补性。当S1和S2可以互换,而且互换后,语表形式、语里内容、语用价值这三方面没有任何差异,也就是S1和S2具有同一性的时候,S2句式中的“没”是语义内容的赘余,为羡余否定词。但是如果两句式不可互换或者互换后,语表形式、语里内容、语用价值中任意一个方面有差别,也就是S1和S2句式具有互补性的时候,“没”就不应该看作是羡余否定词,不仅不是羡余否定词,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语义表达作用。类似于S2这种可以表肯定意思的特殊否定句式还有许多,有待我们今后做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