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皮”小考

2019-03-15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义项调皮词义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调皮”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广为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有三:一是顽皮,如调皮鬼(指顽皮的小孩子);二是不驯顺,狡猾不宜对付;三是耍小聪明,做事不老实[1]。那么,“调”和“皮”是怎样组合出上述词义的呢?

“调皮”最早出自元代郑德辉《三战吕布》:“凡为元帅,须要计谋,批抗捣虚为头,说谎调皮无赛”,此处“调皮”意为机灵狡黠。再究其来源,清代胡文英《吴下方言考》[2]中提道:“誂撆,音调皮,戏言也”,吴中谓以言戏人曰誂撆。再考“誂撆”一词,出自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3]:“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撆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讚说”(上音窕相呼诱也下音瞥),说明“调皮”源自“誂撆”。

一、“誂撆”词义考释

(一)誂

1.戏弄。许慎《说文·言部》[4]:“誂。相呼诱也。从言,兆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相呼诱也者,呼当作。《广雅·释诂一》:‘誂,诱也’。”又《集韵·筱韵》注:“誂,戏也。”《玉篇·言部》:“誂,弄也。”《慧琳音义》卷三五注引《考声》“謿誂”曰:“誂,以言先试曰誂。”“誂”从“言”部,可见其本义为言语上的戏弄。如:

《颜氏家训·文章》:“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撆邢魏诸公,众公嘲弄,虚相讚说。”

明张自烈《秋谭崔先生墓志铭》:“先生口吃檏重,寡誂笑。”

2.挑逗,诱惑。后来“誂”的词义扩大,程度加深,由戏弄引申为挑逗、诱惑之义。在这一义项中,“誂”还含有挑衅之意。如:

《战国策·秦策一》:“楚人有两妻者,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濞)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据段注[5]:“誂,后人多用挑字。”《列子·扬朱》:“乡有处子之娥姣者,必贿而招之,媒而誂之。”殷敬顺释文:“《仓颉篇》云:‘挑,招呼也。’挑作誂。”这里“誂”指对娥姣有挑弄、挑逗、调戏之义。

3.通“佻”,轻佻。如:

《吕氏春秋·音初》:“流辟誂越慆滥之音出,则滔荡之气,邪慢之心感矣。”

毕沅校正:“誂,与佻同。”虽无有“誂”写作“佻”字之用法,然挑逗、戏弄、引诱此类词中皆暗含轻佻之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古人将“誂”误写作“佻”,久而久之,这种错误的用法反而流传开来。

(二)撆

《说文·手部》:“撆,别也。一曰击也。从手,敝声。”与“撇”声符相同,形符却有别,因此“撇”“撆”本为异体字。据段注,撆,饰也。各本解释作别也,这是讲不通的。《文选·王褒〈洞箫赋〉》:“撆涕抆泪”,李善引注:“撆,饰也”,饰者,也。在传写中有些人将“”讹写为“刷”,再讹写为“别”。“”,与今天“拭”的意义相同,写法不同。蔡邕《篆势》“扬波振撆”,《文选》“撇波而济”,撇同撆。又《史记·荆轲传》“跪而蔽席”,《孟荀传》“襒席”皆为拭席。所以“撇”“蔽”“襒”皆为“撆”的异体字。拭与拂的意义大致相同,因此“撆”的本义为拂拭,即顺着一个平面拂过、略过。如:

历倒景而绝飞梁兮,浮灭蠓而撇天。(《汉书·杨雄传上》)

后“撇”由拂拭引申为从液体表面舀,如撇油、撇沫儿。又引申为丢、抛弃,如撇下、撇在后头。“撆”还有一个意义,《玉篇·手部》:“撆,击也”,《广韵·屑韵》:“撆,小击也”。如:

汉王褒《四字讲得论》:“故膺腾撇波而济水,不如乘舟之逸也。”

可见,“撆”同“撇”,有两个共同义项:一是拂拭,二是击打。

(三)誂撆

查阅古代文献,最早使用“誂撆”一词是在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中:

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撆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上音窕相呼诱也下音瞥)

说的是在并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出身士族的人,喜欢写令人发笑的诗赋,还和邢邵、魏收诸公调笑,人家嘲弄他,假意称赞他,这位士族信以为真,就杀牛筛酒,请客招延声誉。

又在清代傅山《霜红龛集》[6]卷十四《冰灯诗》《哭子诗》 《上谷诗》中发现了“誂撆”一词的使用:

再成小赋复兄命,兄曰:“是足以誂撆徐庚,然吾恐六朝子墨,怪子笔锋太寒耳。”

现存较早的古代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其编纂者为徐陵,是梁、陈两朝南徐州南东海郡郯人,即今天的镇江一带。梁武帝时被辟为东宫学士、入陈后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因文采出众,其诗文与庚信同名,并称“徐庚”。所谓“誂撆徐庚”就是指调笑调侃“徐庚”的文学,然而又害怕六朝文人墨客怪他笔锋过于犀利。而“徐庚”所处历史时期恰好与颜之推所处的朝代重合。

清代胡文英在《吴下方言考·卷三》中,给出了“誂撆”一词的解释:

誂撆,音调皮。戏言也,吴中谓以言戏人曰誂撆。

根据上述文献,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誂撆”一词是六朝时期在吴地一代广泛使用的方言,意思是以言语调戏、嘲弄人。词性为动词,用法是:“誂撆+人”构成动宾短语。

二、“调皮”词义考释

(一)调

《说文·言部》:“调,和也。从言周声。”段玉裁注:“调,龢也。”《说文·禾部》:“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调”“龢”互训,因此“和”当为“龢”。“龢”,形声字,所从“龠”旁本像竹管乐器,本义为音乐、音调和谐。《说文·口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广韵·过韵》:“和,声相应。”从“口”,即嘴里发出声音,和谐地应声附和。与“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理解为调和之意。

调,会意字。从言(讠),表示言合意通才能和谐。《易通卦验》曰:“冬至始,人主致八能之士,或调黄钟,或调六律,或调五行,或调律历,或调阴阳。”郑玄注:“调,谓协和之意也。”《诗·小雅·车攻》:“决拾即佽,弓矢即调。”郑玄笺:“调,谓弓强弱与矢轻重相得。”可见,“调”既可以是乐器的音调和谐,也可以是人声音上的和谐,还可以指弓与箭的和谐,统而言之本义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舒适、协调、相得益彰。“调”由此可以引申为使事物达成协调。物之平均谓之调,事物平均了、平衡了,也就协调了。如设备仪器上的调配、调试,身体上的调理、调剂,人员、人力之间的调(d ià o)动。还有针对动物,指训练、畜养动物,使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如《史记·秦本纪》:“佐舜调驯鸟兽”等,意义皆由本义引申而来。

“调”还有一类意义与和谐、协调完全相反。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口部》:“《仓颉篇》:‘啁,调也。’谓相调戏也。今人啁作嘲。”《广雅·释诂》:“啁,调也。”王念孙疏证:“啁,谓调戏之调。”《慧琳音义》卷七十四注引《毛诗传》“啁调”曰:“调,以言相戏也。”李白《越女词》:“折花调行客”,王琦辑注曰:“调,嘲笑也”。“调”这一类义项有言语上的嘲弄,调笑戏弄之意。如:

依椅将军势,调笑酒家胡。(汉辛延年《羽林郎》)

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排调》)

嘲笑、戏弄之意从古言传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调”词义还可引申出挑逗、挑唆、逗引、挑拨、欺骗之意。

(二)皮

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鲍彪注:去面之皮)(《战国策·韩策二》)

吉州有捕猿者,杀其母,皮之,并其子卖于龙泉萧氏。(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五)

后来,“皮”由动词意义的剥皮,引申为名词的皮,指人体外表组织,毛发生长的地方。《篇海类编·身体类·皮部》:“皮,肤肌表也。”如脸皮、皮肤、皮笑肉不笑。由指人的表皮组织扩大引申指人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皮毛、羊皮、树皮等。动植物的皮就像是他们的保护层一样,因此可以把物体外部的保护层都叫做皮,如封皮、书皮等。而动物植物的皮具有柔韧、柔软的特性,可以引申为形容词性的皮,如形容小孩顽皮、皮蛋。从皮的不断引申和扩大使用不难看出,可以称作皮的物体都具有表面的、薄的、浅层的特征,因此把某些薄而平的片状物也叫皮,如铁皮、粉皮等。

(三)调皮

“调皮”一词最早出自元代郑德辉《三战吕布》[7]:

某长沙太守孙坚是也。某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上的马去常川,不济听的厮杀,账房里推睡。元帅升帐,威势全别,不知天文不晓地理。凡为元帅,须要计谋,批抗捣虚为头,说谎调皮无赛。

在《汉语大字典》[8]中,“调皮”的解释有五项:

1.戏弄,嘲弄。如:

(1)范水把三指拈着清瘦的尖下颏上一蕞稀疏的短须,带着调皮的神气道:“陶令《闲情赋》、欧公《西江月》,大贤何尝没绮语?”(清曾檏《孽海花》)

(2)《庄子》里也有一些调皮孔子的地方,有些如《盗跖篇》之类更明明是寓言,这种出于门户之见的揭发与调皮,事实上也有点令人难于置信。(郭沫若《从典型说起》)

在(1)中,“调皮”是形容词,作定语修饰神情。在(2)中,第一句里的“调皮”为动词,“调皮+人”构成动宾短语,这一用法同“誂撆”一致。

2.机灵,狡黠。如:

(1)“我不想这份钱!”冯大生坚定地说,随又调皮地笑一笑。(沙汀《还乡记》二三)

(2)卢嘉川坐在阴影里,面上浮着一丝调皮的微笑。(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二章)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调皮”都起修饰限定作用,分别作副词和形容词,修饰动词和名词。它们都具有狡黠义,但这两句话中的“调皮”又略微有些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褒贬义。(1)中,调皮一笑是褒义词;(2)中,若不看上下文语境,调皮既可以是褒义词也可以是贬义词。

3.不驯顺,难对付。如:

(1)车走的时候,管羊的人就像个顽童学校的教员,时刻得照看着,生怕调皮的羊起哄。(萧干《万里赶羊》)

(2)原来是矿长把一些“调皮”的工友们交给了鲁东山,让他帮助他们进步的。(萧军《五月的矿山》第十一章)”

在上面两个例句中,“调皮”皆是形容词,形容人或动物难控制、难管理。(1)中的调皮解释为不驯顺,(2)中的调皮解释为难对付。

4.耍小聪明,耍花招。如:

(1)(行者云)你这和尚,风张风势,说谎调皮,没些儿至诚的。(正末唱)也不是我脱空卖弄。(明孟称舜《柳枝集》)

(2)丽娟道:“耐去调皮末哉;倪不过实概样式,要好勿会好,要邱也勿会邱。”(《海上花列传》第七回)

这两个例句中的“调皮”都是动词,贬义,意思是耍小聪明、耍花招。

5.顽皮。如:

(1)这些孩子过去光知道调皮。可是现在,你看他们。(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章)

(2)我在那里的时候,她才七岁,可真是个好孩子,聪明伶俐,就是调皮,简直比男孩子还调皮。(峻青《海啸》第四章三)

这里的“调皮”大多形容小孩子爱玩闹,如调皮鬼。

“调皮”一词共有五个义项,各义项之间看似独立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即便同是褒义词大中小也有所不同。小孩子活泼好动,淘气乖巧鬼灵精,只属于可爱范围,是小调皮;青少年顽皮不听话,硬是不改正,是中调皮;成年人不顾颜面、不屑品格,恶作剧、讽嘲他人,甚至有破坏性,才是大调皮。

三、由“誂撆”到“调皮”

(一)“誂撆”与“调皮”的语音关系

胡文英《吴下方言考》提到“誂撆”音调皮,吴中的方言。“誂撆”一词实际读为t iǎ o p iē,而在吴中(今天的江浙一带),由于这一地带方言独特的发音,慢慢读成t iā o p í的读音。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t iā o p í这个读音,其本来读音也就逐渐不为人所知了。

(二)“誂撆”与“调皮”的语义关系

根据考释“调皮”的词义,我们发现只有在第一个义项,即戏弄、嘲弄义上“调皮”与“誂撆”的意义和用法是一致的。而“调皮”的其余四个义项都是“调皮”有而“誂撆”没有的。可见,“调皮”在沿袭了“誂撆”用法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延伸出了其他的用法,这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导致词义也发生了扩大,体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

(三)“誂撆”与“调皮”的语法关系

“誂撆”一词只有动词这一种词性,而“调皮”不仅可以做动词,还可以做形容词、副词。语法的变化是由于词义的扩大而导致的。

四、结语

中国汉字诞生距今已有3600多年,由于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的面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就“调皮”一词进行了详细的考释,探求其词义来源及用法,从而对词汇的演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

义项调皮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调皮的风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调皮的“手”字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调皮的雨
调皮的多多拉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