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留守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思考
2019-03-15张涛
张 涛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0031)
高等教育2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目前数量庞大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随着逐年提高的录取比例,大量曾有过留守经历学生相继进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研究表明:在重点大学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中,27%有留守儿童经历;在一般本科大学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中,26%有留守儿童经历;在高职院校的农村户籍大学生中,36%有留守儿童经历[1].据此可见,目前高校中曾留守大学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研究其心理行为问题,寻求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十分必要和紧迫.文章通过探究实施朋辈心理辅导的方式和保障条件,形成良好的大学生之间朋辈心理互助,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以有效提升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1 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阐述
1.1 曾留守大学生的界定
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求是永远的奋斗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青壮年农民和城市居民外出务工经商的现象.他们因自身工作繁忙、异地教育政策、经济条件等诸多原因,无暇顾及孩子而不得不将其留在家乡,让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进而形成了曾留守大学生问题.搜索查阅文献,曾留守大学生的内涵和名称并不完全统一,名称上有多种不同提法,本人倾向于用曾留守大学生的名称.内涵上的界定只是细微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时间这一关键点:“留守经历”的年龄段节点是16岁前还是18岁前;留守经历时间区段是否超过半年;留守经历是否持续到学生上大学前还是成长中的一段时间.例如,熊祥宇认为大学前有留守经历[2]、谢其利等认为16岁之前有留守经历[3]的学生称为曾留守大学生.此外,多数学者认为留守的都是农村学生,个人认为留守其实也应该涉及城镇的孩子.因此,界定曾留守大学生是上大学之前有过留守经历,这个经历至少连续6个月;或留守经历持续到大学前,以时间维度界定更为清楚.关注重点都是留守经历对后期心理健康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负面影响较大,只有少数学者认为留守经历有助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1.2 曾留守大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者张莉华最早撰文指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4].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也表明留守经历大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要远高于非留守经历学生,且有持续的消极影响.幼年是人生成长关键期,父母重要角色的缺位,缺少父母的指导和关爱,可能导致留守经历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人际关系单一、个人行为孤僻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学者王玉花、刘海霞等有关研究也表明曾留守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概率比较高[5,6].
1.2.1 心理健康水平问题 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程度明显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不少曾留守大学生更易有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导致抑郁、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表现频繁,在日常生活中消极的情绪体验会更多.在情绪表现方面也更复杂多样,如波动性、深刻性、体验性等方面.我校心理普查和心理咨询实践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往往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1.2.2 人际交往问题 曾留守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管教,行为方面表现出孤独、自私等偏差行为,不太合群,我行我素,人际关系不太和谐[7].年轻人充满活力,非常渴望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留守经历可能导致学生缺少必要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对人际交往缺乏深刻认识,常常带有过于理想化倾向,易走极端,导致将自我封闭起来.但越自我封闭,人际交往范围越小,恶性循环形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体察别人.
1.2.3 人格特点问题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格影响存在分歧,多数学者倾向人格的影响为负面消极的.廖长华等研究留守经历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消极人格品质:内向性格、敌意、孤僻、冷漠、不诚实、自私、自卑[8,9].这些消极的个性品质不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容易造成人际关系问题、行为问题,进而表现出行为控制方面的问题,如不易克制自己、不易团结同学.严重的导致偏离社会允许范围的偏差和异常行为,使人感觉其行为比较古怪难以理解,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1.2.4 幸福感问题 曾留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普遍不健全,造成其幸福感偏低.由于缺少父母的社会支持,在成长过程中面对诸多重要问题时容易缺少信心,造成了对事情消极应对和回避行为,导致幸福感偏低.何冬丽研究了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差异显著[10].年幼时缺少亲密关系,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有可能影响在未来的人际交往和恋爱中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应对,对对方表现冷淡、冷漠,以自我为中心,造成对幸福感的负面影响.
2 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产生影响,这个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运用一些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借助一些心理调适技巧,通过人际交往、心理交流、鼓励、模仿、练习、辅导、帮扶等活动形式,重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修正自身成长中的问题,有效实现调节自身的心理行为,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对改变错误认知、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学习别人的正确认识、情绪控制和良好行为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榜样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是朋友之间、校友之间、同学之间、同龄人之间的非专业性的心理调适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咨询辅助方式.实践证明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一种有效方法,对解决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训练性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对解决障碍性问题也是必要辅助手段.大学生是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充满活力的群体,相似年龄、经历和话题,相互更易打开心扉,袒露内心真实想法和体验.运用朋辈心理辅导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院心理咨询工作效果.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处于同一年龄段,拥有类似的阅历、兴趣爱好、三观、思想等.曾留守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是发展性问题和训练性问题,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并缺乏相应技能解决,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障碍性问题在朋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合作下,也可起到良性辅助作用.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缓解我国高校学生数量庞大、心理咨询资源有限的现状.实际实施时形式灵活多样,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更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3 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
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必须准确掌握学院每年曾留守大学生的统计情况,依据掌握的结果进行分类,安排针对性的朋辈心理辅导,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亲密度、班级、专业、学院,原则上就近安排,最好是同一班级的学生,或者是同一系部学院的学生,便于日常中的互助活动开展.
3.1 朋辈心理辅导实施形式
3.1.1 个体朋辈心理辅导方式 个体朋辈心理辅导是一对一的结对朋辈心理辅导和互助.通过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人际交流、共同活动来实现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效率虽低,但更有针对性,能够获得较好效果.
(1)班级心理委员的核心作用.心理委员的设立目的是关注和提升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委员一般具有优良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能够主动和乐于帮助他人.因为有专业方面的培训经历,心理委员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有优势.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班级的留守经历学生,更容易开展交往,对其更易产生正面的影响.
(2)班级学生干部的辅助作用.心理委员之外的班委其他成员,也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成员.如果班委是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团结友爱,气氛和谐,曾留守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扰可以通过班委成员的参与解决.班委成员对曾留守大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言行举止的示范疏导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3)寝室长的日常有效帮扶作用.学生寝室是班级的构成细胞,寝室长则是细胞核.寝室长是寝室和谐氛围和良好风气的塑造者.寝室长一般是寝室同学民主推选出来的人员,具有群众基础,享有较高的威望.寝室长和寝室的同学朝夕相处,更容易深入了解寝室同学的内心世界,了解寝室同学的细微心理变化,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尤其是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寝室,寝室长的交流沟通和榜样作用也是促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改变的有效方式.
(4)优秀学生的积极激励作用.优秀学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可以是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不一定是全能的学生),从中可以选取出愿意从事帮扶工作的同学,最好是同班级里的优秀分子,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等微观方面的表率作用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年级同学、入党积极分子、性格良好、兵员预储班等同学都是可以选择的对象,通过他们来定点帮扶筛选出来的有心理困扰的留守经历大学生.通过同学结对子的互动交流和模仿学习,来影响有留守经历学生.
(5)学生助理辅导员的骨干作用.学院设立的学生助理辅导员是朋辈心理辅导的骨干力量.这些学生综合素质强,为人热情,个性品质良好,做事情主动性强,深入学生之中,具有较高的威信且能够起示范作用.通过适当的培养,让其迅速成长,能够胜任朋辈辅导角色.
(6)与学生年纪相仿的年轻教师是重要力量.学院每年新入职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年龄与学生接近,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榜样作用.作为教师具有一定威信,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较小,与学生更加容易沟通,能够敞开心扉,走入学生内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年轻教师要对班级里存在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倾注更多关注,帮助其更好成长,扭转其错误的心理问题和行为.
3.1.2 团体朋辈心理辅导方式 团体朋辈心理辅导是指通过超过2人团体活动形式,结合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团辅,在团体中感悟和体验,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1)朋辈心理辅导的团体自助.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按照团体辅导的规律,构建留守经历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团队,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实现集中高效地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自我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幸福感、恋爱、日常学习等方面的辅导.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或心理咨询中心主动组织发起,心理咨询中心教师要给予学生自助团体专业的指导.学生在快乐的团体辅导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团辅活动.
(2)依托学院心理协会团体帮扶.学院的心理协会是学生的一个社团组织,可以发挥其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积极作用.协会中的人员多是爱好心理学的学生,在协会中招募志愿者,组建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发挥其帮扶的作用.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组织团队互助活动,发挥团队的力量.例如,针对留守经历大学生可以开展幸福感沙龙、感恩、人际交往等团辅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感悟成长.
(3)针对性的成长互助小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根据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设立针对性成长互助小组,针对某些心理和行为的问题,同学们组成一个成长小组,通过一起学习知识,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在这些活动中达到自我领悟和自我成长,促进心理健康.
(4)和谐寝室的团体朋辈心理辅导.寝室是学校基本的构成单位,一个寝室就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大学生有很长时间生活在寝室中,寝室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和谐的寝室关系也是一种良好心理问题调理方式.这种朋辈心理辅导方式的优势是容易实施,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留守经历学生.
3.2 朋辈心理辅导有效性的实施保证
3.2.1 加强对参与人员的培养 建立参与人员培训制度,对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基本培训和必要辅导,主要是心理成长性方面和训练性方面的心理培训.例如,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就是学生成长性问题,人际交往技能缺乏就是训练性方面问题.通过依托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承担培训任务,或借助外校专家讲座、培训机构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参与人员的能力,务必使参与人员掌握必要的、简单易操作的技能.
3.2.2 加强对参与人员的指导 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是朋辈心理辅导的专家团队,要给参与人员专业的答疑解惑.建立与心理咨询中心畅通的联系制度,及时沟通答疑解惑,定期汇报定期总结,有利于提升工作的效果.利用现在移动互联网优势,建立朋辈互助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保持及时准确的联系.
3.2.3 加强对参与人员的支持 学院应该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朋辈心理辅导方式.学院可以给参与的学生在评优评奖方面以优先权;可以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生均拨款中拨出一些经费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参与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学院的行政教辅人员和教师要对该项工作给予支持,形成全员参与意识.
3.2.4 加强对参与人员的筛选 选拔合适的人员参与朋辈心理辅导,是保证心理辅导效果的核心环节.对参与人员要精心选拔,建立学院完善的朋辈心理辅导人员选拔制度,理顺用人机制.考察候选人员思想品质、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选拔出在能力方面、个性方面、知识方面、技能方面能够担当起工作任务的合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