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39例临床体会
2019-03-15白克林
白克林
呼吸科肺部孤立性结节的临床定性一直是难点,特别是对于气管镜和胸腔镜开展还不成熟的基层医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检查方法易于操作、诊断可靠,尤其适用于肺周围型病变,现回顾我院39例肺部占位病变的肺穿刺活检情况,总结一些临床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3月我院肺穿刺活检39例,患者年龄44~82岁,其中男性32例,女性7例。肺部病灶(经胸部CT测量)直径2~8 cm,病灶离胸壁距离最远≤2 cm,临床痰检等未明确诊断,使用穿刺针为意大利普利塞16GX150 mm弹簧式活检针,CT为东芝Activion16 TSX-031。
1.2 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必要时胸部CT增强扫描,排除禁忌如肺血管瘤、肺大疱、穿刺经过肺囊肿或严重肺动脉高压等,有严重出血倾向和无法控制的剧咳者亦为穿刺禁忌。
1.3 穿刺方法 选择穿刺面向上体位,CT平扫确定横坐标,放置用回形针自制的体表定位器与胸部皮肤紧贴,再次平扫确定纵坐标,标出最佳体表穿刺位置(横纵坐标交点),并对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进行电脑测量。常规消毒穿刺点、铺巾,给予2%利多卡因沿皮肤至胸膜腔逐步浸润麻醉,用带芯肺活检针沿麻醉点垂直穿刺进针测量深度(接近肿块边缘),再一次行CT局部平扫了解活检针针头与肿块或结节所在方向及角度是否一致,穿刺时要求患者屏气或缓慢呼吸(不能配合者)并快速进针至测量深度,按动开关切割组织。将穿出组织(或吸取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于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组织,送检病理。可重复取材获取满意标本,术毕消毒压迫穿刺点,最后CT扫描观察后返回病房卧床休息。
2 结 果
2.1 标本获取成功率 本组39例穿刺成功38例(成功率97.4%),一次穿刺获取较满意标本23例,15例做了3次以上穿刺(在病灶不同方向及深度),多次穿刺是因首次穿刺出液化坏死组织或获取组织较少且未出现明显并发症,1例失败为老年慢阻肺患者,穿刺中出现咳喘加重。
2.2 病理或细胞学结果 本组穿刺所得结果:其中腺癌15例,鳞癌15例,小细胞癌2例,大细胞癌1例,不能分型低分化癌3例;炎性1例,结核1例。经手术治疗12例,术后与穿刺的标本病理相符有11例,另1例穿刺为炎性肉芽肿,手术病理为鳞癌。
2.3 患者情况及并发症 本组39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胸腔内出血、感染或空气栓塞,少数仅有局部疼痛,其中4例发生少量气胸(肺压缩均小于15%),3例出现少量咯血,在吸氧和卧床休息后吸收好转。
3 讨 论
3.1 CT引导下穿刺的优点 以往多数为B超定位下穿刺,但CT引导下穿刺与其相比,优势在于CT能更清晰的显示病灶的大小、密度、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肺部病变坏死区[1]。本组病例均使用回形针自制纵形定位器,16排螺旋CT扫描,有效避开神经、血管及低密度可疑坏死区。穿刺点选择原则为:体表至病灶的最短距离处,尽量以病灶显示最大层面为穿刺面,往往小病灶垂直穿刺成功率高[2]。穿刺针的型号亦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组39例采用意大利普利塞16G×150 mm自动活检针,获取有效标本成功率高。
3.2 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①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临床统计级文献报道的经皮肺穿刺术的并发症主要有气胸、出血、感染、空气栓塞、肿瘤种植等[3]。最常见的是气胸,本组并发气胸4例,其发生率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病灶的大小与深浅:病灶小或深,则气胸发生率都会升高,考虑可能与损伤更多肺实质有关;患者年龄、肺部基础疾病以及配合程度均有关,年龄越大、肺气肿患者则发生率越高;穿刺针的粗细:使用较粗型号穿刺针则气胸发生率高,但过细获取组织相对较少,我院一般选用16号穿刺针;严格掌握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穿刺医师的专业技术和经验是影响气胸等并发症的直接因素。②预防方法:术前通过CT等影像学资料选取最佳路径和穿刺层面;术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必要时做屏气训练;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和最佳体位,减少肺内组织损伤[4];排除穿刺禁忌,熟练操作。本组并发咯血3例,穿刺前建议行CT增强扫描排除血管瘤,了解病灶与其周边血管的关系[5],防止穿刺大出血。感染考虑与肺部炎症及无菌操作相关,空气栓塞、肿瘤种植和播散极少见。本组有1例穿刺失败,为慢阻肺患者,术中出现急性发作考虑与情绪紧张或胸膜损伤有关,未出现严重事件,此次未充分重视潜在影响因素,积极吸取经验。
综上所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临床实用性强,并发症少,可为肺内病变提供确诊依据,特别适用于肺周围病变和胸膜病变,是呼吸科诊断的重要方法,严谨操作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其安全、高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