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03-15李扬刘平王丹丹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李扬 ,刘平 ,王丹丹 (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在人才培养大纲中的教学比例较重,以齐齐哈尔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设置占到了专业课程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曾经以传统教学模式中交互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占据主导性地位,这就使得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较弱。由于缺少对实践内容的融入,导致课堂教学中实践信息较为匮乏,再加之缺少社会实践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实践与专业设计的一致性,长此以往,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弱化。设计类课堂灵活的教学方式因死板的规范也因此越发沉闷,这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发展带来阻碍。因此,这就需要从教学方法的优化调整入手,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需求相结合,加深开放式教育的渗透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增加第二课堂的学科辅助功效
任何专业教学都是从基础开始的,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更是如此,在学生最初接触该课程时,所学习的都是原理类课程,教师更多的布置的训练内容也在学生能力及接受范围内,当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并进入三年级后,专业性课程难度将有所提升,基础的单项设计也将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大设计,在这一期间,学生的学习方向及侧重点也应当及时调整,这对于学生来说短时间转换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将第二课堂的加强与该阶段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学生构建全新的认知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考能力,便于学生更加高效、自主的解决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技巧,才能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并应用新型教学思路,通过应用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内容。齐齐哈尔大学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年级以及开设的后续课程不同,按阶段的组织不同年级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低年级的先进成图大赛、城市社会调研、讲座等,以引导性的实践活动为主,主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则进行大学生暑期实践、建筑类设计比赛、专指委组织的专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综合锻炼能力和创新的实践活动。本着以社会实践为主体,通过设定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主题,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人与空间之间存在的关联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主题时,应当以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主导,在明确新形势下物质空间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实践的现实性及有效性。
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应当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探究机会,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更应当以体验引导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多角度分析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从不同方向入手展开对问题的研究及分析,从而快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中,涵盖不同的教学版块,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暂性工作,这就需要将社会实践体验教学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从城乡住区规划到最后总体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教师都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用探索及观察的眼光去重新认识城市,通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难题。
2 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工匠精神
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阶段,应当以团队合作为主导,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中,并为每个小组布置社会实践任务。期间的任何活动都应当以小组形式开展,并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完成,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调查研究、生成案例报告,到最后的产生设计结果,小组成员之间都需要密切配合,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见解,为小组完成设计任务提供更为多样的思路。在实际小组设计阶段,学生需要频繁进行交流及沟通,不断解决矛盾问题,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换看法的同时,也能碰撞出全新的见解,从而实现优势互补,相对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并相互信任,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及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发扬主要从二年级的建筑设计类课程开始,包括造型设计基础、模型制作、后续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大设计等都是将团队意识作为学生成绩一个重要的考察点。
为了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每个学生的发光点都能在团队中得以体现,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侧重能力将其均匀的划分到不同小组中,例如将电脑技巧及手绘表达等不同的细化方面作为小组组合的衡量指标,确保学生能力得到肯定,并在弥补缺陷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小组组合优势。在团队合作阶段,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应当更加明确自身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团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精益求精,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实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3 架构“新工科”设计方法思维
3.1 全域的案例分析
案例的选取以国内外的优秀作品为主,增加了一些有创新性和有争议的案例作为案例,城乡规划专业设计课程本身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开展与之对应的分析和专业的研讨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对设计题目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还对案例的实践情况进行全面掌控,从案例背景入手,对案例形成流程进行精准定位,在加深学习的同时,明确区域及经济、文化背景等不同环境下的设计要求及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2 独立的设计解析
设计的思维创建应当以综合分析为主导,尤其是在设计的前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在整理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做好案例分析的编制工作。为了丰富案例内容,还应当查找与案例相关联的文献,不断凸显选题价值及意义,从而进一步明确选题目标。虽然这一过程看似就是简单的资料整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查阅文献时也是在学习。学生在平时由于学习时间紧张、任务量大,并不会进行高效的自我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就会不断下降,不仅不能对课题形成创新理念,更不会积极探讨并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而借助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就能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当资料更加丰富及完善时,也能便于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为主线进行概念上的创新及优化。
3.3 开放的设计思维展示
在城乡规划专业设计阶段,教师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通过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及角度入手对问题进行理解及分析,提高设计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方案可以通过空间三维展示出来,这不仅能够提升设计方案的形象化优势,更能凸显设计层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方案的表达形式往往较为单一,学生所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表达手法也较为局限,这就导致缺陷问题的显著存在。因此,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表达手法上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习及掌握更为多样化的表现手段,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精准到位的提高设计效果。从当前形势来看,手绘能力及电脑技术的融合应用较为常见,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并呈现出更具特色的设计方案。
4 设计后期的反思性训练
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实践课程,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培育一直到五年级的校外规划院实习都是在不断的提升和否定自己的过程,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正向的,有答案的。专业在设计后期也研究出了反思性训练模式,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钻研精神。凡是都要反思是否还有更优的解决途径,这样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行为角度出发,考虑个性化教育、开放式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4.1 设计过程和成果的公开展示
设计方案形成的前期阶段通常都需要对设计方向进行明确,无论是设计进行到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应用PPT演示文稿,不断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及交流,而后才能将设计内容充分展示出来。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针对设计内容进行资料整理,并将已经形成的设计内容进行保存,但是学生往往会在设计草图上展现自身看法,并不断进行更改,他们并不会对草图进行保存,在随意丢弃后,学生就难以对设计思路及流程进行梳理,后续的设计内容及结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而将各个设计环节都进行展示,则是对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训练及培养,通过对不同阶段的成果进行对比及研究,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也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表述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在交流及沟通过程中,也能加深对小组成员的了解,并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这就能够实现对设计流程中各类问题的合理缩减,设计效率也能大幅度提升。
4.2 创新、拓展学习的训练
为了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应当结合每学期的主线设计课程的前期调研周展开主题、专题的训练。通过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设计课题的展开与深入研究,利于学生建立的自己的研究方向。其次,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可以参与课题组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系统的学习、研究相关内容,学习研究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培养综合的社会职业能力。
5 结语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而言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进行全方面的改革,通过资源共享、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多学科交叉等培养模式是当今的趋势。有些高校以低年级基础平台教育、高年级导师组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达到多元化、专门化、国际化,具备研究性、互动性。未来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的毕业生最终改革的目的还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并重培养,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等行业以适应未来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