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史馆建设效益评价问题探析
2019-03-23安徽财经大学档案馆安徽蚌埠233041
卞 东 (安徽财经大学档案馆,安徽 蚌埠 233041)
1 国家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政策要求
《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文件指出,高水平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深厚学术和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是优秀大学的重要标志。要将高校博物馆(校史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博物馆的科学发展。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提出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由此可见,高校校史馆具有校园文化积淀、校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的功能。高校校史馆建设的必要性毋庸质疑,但是高校校史馆如何实现上述功能,发挥校史馆的独特效益,从而走上良性发展之路,需要对校史馆建设的效益进行评估与评价。
2 高校校史馆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价
高校校史馆工程是建设项目,建设之初,不可操之过急,“要加强博物馆建设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立项、实施等环节的协调指导和评估论证,促进科学决策。”[1]我国老牌高校校史馆建设高潮过去十多年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批大学的历史沉淀,高校校史馆又迎来了建设新高潮。2017年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高校校史馆政府采购项目超过100项,涉及金额超过五千万元,其中有新建项目,也有旧馆改造及功能升级项目。正因如此,对高校校史馆建设进行必要的经济效益评价是促进高校校史馆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2.1 高校校史馆工程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标准已成为促进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的经济效益问题备受关注。“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我国投资收益理论评价体系GB/T 3533,国外以价值链理论为核心的ISO方法论。”[2]之所以要进行标准化经济效果评价和计算工作,从宏观看,评价结果可以为国家和行业制定标准化战略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从微观看,评价结果可以向现有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表明标准化带来的收益,提高社会对企业的满意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运用尚不广泛,即便在注重经济效益的企业也是如此。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系列,运用标准化经济效益评价的时机还未成熟,但是高校校史馆建设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意识,要向档案馆建设标准化管理借鉴经验,向其他行业标准化建设借鉴经验,注意校史馆建设的投入和产出,避免陷入校史馆建设效益低、运行效果不佳的境地。
2.2 高校校史馆建设的财务评价
我国财政项目财务评价主要手段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即依据项目绩效预算确定的绩效目标进行事后评估。在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上,各地各行业水平参差不齐。在高等教育领域里,项目绩效指标设计普遍粗放,主要指标有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产出指标,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主要指社会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主要指主要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比较完备的部门和行业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投入指标、过程指标、产出及效率指标。其中,投入指标主要指预算配置,过程指标主要包括预算执行、预算管理的各项指标,产出及效率指标包括职责履行、履职效益的各项指标(见表1)。
表1 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表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目前较为普遍的项目绩效评价方法,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足,“一方面,公众导向绩效评价严重缺失,另一方面,支出效益最大化的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模式远未形成。”[3]高校校史馆是高校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目标如果不坚持公众导向和效益最大化,很难发挥校史馆的公共文化功能,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是促进校史馆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3 高校校史馆建设的社会效益评价
在高校校史馆建设中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对高校减少浪费,科学决策,发挥校史馆最大效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公共项目,产出社会效益显著,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不足以解决项目的可行性评价,这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要用社会评价方法进行。”[4]
当前我国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尚不成熟,但是不同行业均有学者进行有益探索。刘畅在《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一文里提出“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文化产品或服务,传递人类社会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和资源节约,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进而设计了文化企业社会效益的主要指标,即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能力、社会贡献、受众满意程度、对社会的影响力等五个方面。”[5]高校校史馆是文化场所,具有文化企业部分属性,这五方面的评价指标对于高校校史馆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在我国社会效益评价实践中,由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主导,以实施标准的企业为依托,采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拆解组织内部受标准化影响的环节,确定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分值,形成了标准实施前后各项参数的变化,从而定量地计算出实施标准所带来的非经济效益。这是当前我国为数不多的社会效益评价案例,“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充分调查项目的总体实施情况;其次,通过访谈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确定组织内部的价值链;再次,借助访谈、问卷等社会调查工具,锁定对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且与组织价值驱动因素高度相关的业务部门(或人群),确定评估范围;最后,由内外部专家确定评价指标,赋予权重计算分值,从而定量地计算出组织带来的社会效益。”[6]借鉴这个方法论,高校校史馆社会效益评价如下(见表2):
表2 高校校史馆社会效益评价
4 校史馆建设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对高校校史馆运行情况调查发现,高校校史馆建设之初,就存在管理职能不清,协调机制不畅问题。很多高校校史馆都是建成后交档案馆管理,因此存在校史档案资源情况与校史馆建设可行性研究不协调,学校发展特色与校史馆布展设计不协调,校史馆基本建设与业务管理不协调等问题。校史馆交给档案馆管理后,由于校史馆与档案馆合署,校史馆经费公开情况不独立,考评不独立,缺乏进行有效经济效益评价的必要条件。高校校史馆运行过程中,又普遍存在不重视数据收集与统计的情况,较少的高校校史馆主动公开校史馆参观人次及满意度水平,校史编研产品问世则更少,校史馆的社会效益难以体现。
综上所述,高校校史馆建设既涉及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又涉及文化教育功能的社会效益,是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校史馆建设尚处于粗放管理阶段,基础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有待细化和完善;社会效益方面,特别是文化创新能力、受众满意程度、对社会的影响力等因素需要强化和提高。由此启示我们:在校史馆建设前期要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功能设计;在建设过程中注意投入和产出的效益;建成后要做好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新,最大程度发挥校史馆的功能。此外,在校史馆运行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数据,做好满意度调查,为校史馆科学管理和评价创造条件。
高校校史馆是高校的文化名片,是高校进行校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文化输出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应该且必须承担历史使命,建设好校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