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继“求索”之过往,开“切问”之未来
2019-03-15邱爽
邱 爽
编者按:李贵君作为对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写实画家之一,第三代写实绘画的代表人物,曾接受过正统“学院派”绘画技法的训练,也曾投身于中国现代艺术浪潮。于时代,他以“切问”的方式,对“写实绘画历经漫长的传统后以何种面貌面对未来”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不断创造着从当代艺术发展的“迷宫”中探寻出路的可能;于个人,他坚持对于写实油画语言纯正性的“求索”,不为外物纷扰所动,并逐步形成个人绘画风格,以己之笔,浇铸他人胸中之块垒。
展览链接:
此时此刻——李贵君作品展
策展人:赵力
主办:龙美术馆(西岸馆)
联合主办:在艺(北京在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日—12月1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六展厅,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2019年11月2日至12月1日,龙美术馆(西岸馆)推出“此时此刻——李贵君作品展”。展览由著名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策划,是对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写实画家之一、第三代写实绘画的代表人物李贵君近年来艺术创作成就的系统展示与梳理。本次展览由龙美术馆(西岸馆)主办,北京在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
“此时此刻”确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既是李贵君对于传统写实油画语言探索的继往开来之点,又是他对于时代脉搏跳动之下的切问近思与启发观者之点。
不止于“神彩”
无论是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早期的《飞鸟》——女孩安静地注视着指尖雀跃的鸟儿,若有所思——还是今年新创作的《保持沉默》,同样的妙龄少女,身姿绰约面容姣好,目光直追观众。与其师靳尚谊、杨飞云一样,李贵君作品中典型东方女性温婉的面孔、工笔画式的宁静始终贯穿了对中国画的语言、叙事传统的继承。但本次展览作为李贵君对于画面语言本土化、纯正性坚持探索的节点,较之于靳尚谊将米点山水的手法运用于《髡残》这一作品中的手法处理,李贵君在“坚守东方”的本土化追求上仍略显不足,简而言之,中国画余韵悠长的意境之美不足,一味追求人物的神采生动与过多采用女性形象,致使画面易趋于浮艳、简率。
李贵君笔下的女性缺乏当代女性典型的形象特征,少有对女性独立、智慧魅力的展现,这一点在侧重人物性格品质表现的肖像画领域中尤为显著。当然,李贵君本人所选取的形象多具有单纯、性灵的气质,而对其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并不看重。起码,“此时此刻”的审美体验已经得到满足,但是观者的目光显然不止于“神彩”,而李贵君的创作可能性也不止于此。
回溯宁静的前提
本次展览这种画面内涵上的“节点”之感,乃是因为对李贵君十余年来的作品进行了时间线式的梳理。从2009的《随风》到十年后的《保持沉默》,两幅画作的画面语言相似,却营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境界,这反映出李贵君对于写实油画语言十年如一日的探索,而更为重要的则是作者在画面中表达出对时代的触动、对全球化背景下自身存在方式的反思与自省——《随风》中,倔强、单纯的女孩手执飞机,这一形象表达了在21世纪初期,青年人对身处时代之交的彷徨和对自身价值的探索;而在十年后的《保持沉默》中,少女形象则更加迷离、朦胧,给观者以强烈的疏离感,这就引起我们对于2009年到2019年这十年的思考:这是一个用“高速发展”都不足以形容的十年,技术进步惊人,多元文化融合趋势日益增强,信息爆炸式增长扰人耳目……
李贵君 蜻蜓 布面油画 132×113cm 2016年
李贵君 飞鸟 布面油画 120×100cm 2005年
观者的种种思考在艺术家营造的十分静谧的语境中酝酿。这种“静谧”之感,是李贵君作品的一大亮点,尤其是身处在各类事物深度勾连的今天,画家为我们提供的这片刻静谧,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它使得我们有可能摆脱浮躁,摆脱无谓的联系,转而寻找我们真实需要的社会存在、社会联系的前提。
李贵君 信仰 布面油画 110×180cm 2017年
切问近思
同时,写实主义画家的肖像画作品,不仅表达了画家本人对于笔下形象的尊重,这一类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即广大观者)也在画家笔下印证自我的存在,寻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的找寻在今天这个急需建立“全球社群”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让我们在时代滚滚洪流中追问着相互之间的人文关怀,从而在李贵君提供的回溯宁静的前提下,获取敢于将目光探向远方的力量。“不论形式中包含了多少复杂的自我的成分,多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毕竟是感性形态,仍然缺乏面对现实与社会的理性思考。”[1]这种力量,作为一种理性思考,适用于今天这个将历史的目光不断探向生活细微之处的时代。李贵君的画作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个人化的抒情性特质造就了独特的画面面貌,但其在探索这种力量方面的表述则略有欠缺,这就需要画家更进一步对时代脉搏进行深刻把握,从而获得更多创作的原动力,这也无疑将使作品更具“现代性”的反思,同时更易引起观者深刻的自省。
回顾本次个展的作品,无疑,神采、生命力、感染力充盈其间,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曾在六年前即预见李贵君通向理想之路或许平静却不平坦[2]。六年后,自其变者而观之,时代的涡旋无疑更加迅疾,将我们每个人卷入其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这条理想之路依然漫漫而修远。
画家所追求的“此时此刻”的审美体验,“无时无刻”的自省与时代责任,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