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心肺复苏培训方法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效果
2019-03-14李亚娟吴英会张奇宇
李亚娟 吴英会 张奇宇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心肺复苏(CPR)培训方法在大学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6月北京市昌平区某大学非医学专业大一学生24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模式培训组和综合模式培训组,各120名。对两组大学生培训后1周及培训后2个月的考核成绩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大学生培训后1周的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2个月,综合模式培训组大学生的考核成绩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模式培训组大学生对培训的总满意度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心肺复苏培训方法短期内均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和操作成绩,但综合模式培训方法对于保持心肺复苏培训的远期效果显著高于传统模式培训方法,适合在校园进一步推广实施。
[关键词]培训方法;心肺复苏;大学生;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a)-0211-0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CPR质量是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全球每年有500萬人发生心源性猝死[2],占死亡人数的15%~20%,在我国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居世界各国之首,主要原因是心脏骤停患者60%~70%发生在院前[3],在第一时间没有目击者对其进行CPR。据报道,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地实施现场CPR,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和生存率。由于60%~70%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是12 min,远远超过4 min的黄金抢救时间[4],目击者大多为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群,因此提高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非常重要。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主要群体之一,具有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而且具有很强的施救意愿,对大学生进行CPR技能培训,对普及心肺复苏具有重要意义[5-6]。本研究分析昌平地区大学生的CPR培训效果,为CPR知识和技能的推广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6月北京市昌平区某大学非医学专业大一学生24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模式培训组和综合模式培训组,各120名。其中传统模式培训组中,男58名,女62名;平均年龄(21.18±1.54)岁。综合模式培训组中,男61名,女59名;平均年龄(20.68±1.87)岁。两组大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纳入标准:非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自愿接受本次培训,能全程参与培训,按要求参加考核及满意度问卷调查。排除标准:曾经参加过专业CPR培训的大学生。
1.2 培训方法
传统模式培训组大学生接受专业老师的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最后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练习。培训方法:120名大学生分3期进行培训,专业理论讲解老师1名,操作示范老师4名,每期40名大学生参加培训,培训时间6 h,理论讲课2 h,操作示范和模拟演练4 h。
综合模式培训组采取视频自学和操作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最后由大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练习。将老师讲课内容及操作示范制作成视频资料供大学生进行自学,建立综合模式培训微信群,安排1名专业老师在线给予疑难问题解答,操作示范老师现场进行操作示范及模拟演练。培训方法:安排大学生进行视频自学1周后,分3期,每期40名,培训时间每期3 h,由4名操作老师进行现场操作指导,大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练习和体验CPR操作技术。
1.3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包括我国猝死患者现状分析、CPR相关理论知识、CPR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项,内容参照《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7-9]要求及《实用临床护理三基操作》[10]结合我国目前院前急救的实际情况,制定CPR培训讲义、非专业人员操作流程、操作及理论考核评分标准。培训老师为本课题组专业CPR培训教师6名,分别负责两组大学生的理论讲课、操作示范、在线答疑及考核评分工作。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培训后1周及培训后2个月分别对两组大学生的考核评分及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按百分制形式记录两组大学生的考核成绩,理论考核≥60分为合格,操作考核≥70分为合格。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40名大学生对本次培训方法、考核形式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进行评价,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大学生培训后1周考核成绩的比较
两组大学生培训后1周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大学生培训后2个月考核成绩的比较
综合模式培训组大学生培训后2个月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大学生培训效果总满意度调查结果的比较
综合模式培训组大学生对培训的总满意度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讨论
CPR不仅是患者成功救治的基础,也是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抢救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心脏骤停后4 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正确实施CPR后,患者的生存率可达到50%~60%[11]。在2000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会议上,在学校推广初期CPR术并作为一项基础教育战略被专家强烈建议[12]。由于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因此作为公众的第一目击者在抢救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传播知识的速度快,影响面积大,在人群中分布均匀,在大学生中推广CPR,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推广辐射面大,可以达到良好社会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培训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当时的考核成绩都很有效,短期内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表现为两组大学生培训后1周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模式培训组对于保持CPR培训的远期效果显著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表现为培训后2个月,综合模式培训組大学生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均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模式培训以视频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是以大学生的自主性为主体,视频自学法对大学生来说更加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直观地体现出操作流程和规范[13],视频自学可以自主学习、群内讨论,不受时间和场地的影响,随时学习反复观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CPR培训的满意度,本研究中,两组大学生培训后,综合模式培训组大学生对培训的总满意度高于传统模式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自学法节能环保,便于资料的储存和查找,是CPR较好的复习和培训方法,对于已经掌握了CPR基本技能的人员而言,定期通过视频自学来复习,比老师重复讲解更有利于CPR的巩固和掌握[14]。综合模式培训注重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的主体作用[15]。CPR是一项专业的操作技术,只有通过反复地练习强化,才是确保CPR质量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综合模式培训提高了培训效果和效率,弥补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综合模式培训对于保持CPR培训的远期效果更显著,不受培训场地、时间的限制,使大学生的培训更加多元化、更加便捷,是一项能提高大学生CPR培训效果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马林浩,管军,陈坤,等.胸外按压反馈技术提高急诊科医生胸外按压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5):411-414.
[2]殷晓莹,许硕贵,何健,等.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培训法在规范化培训医师中的应用[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4):310-312.
[3]赖开兰,姚兰.对1120名大学生进行CPR培训的效果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7,22(3):211-213.
[4]蔡伟红,焦志勤.非医学类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现状调查及技术培训[J].黑龙江医药,2017,33(3):540-542.
[5]简刚仁,陈妍,郑若菲,等.滚雪球模式在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9):118-120.
[6]聂雷霞,张敏,徐婷婷,等.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67-69.
[7]Neumar RW,Shuster M,Callaway CW,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315-367.
[8]Hazinski MF,Nolan JP,Aicken 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5,132(16):2-39.
[9]Nolan JP,Hazinski MF,Aicken 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Resuscitation,2015,95:e1-e31.
[10]陈沪娜,傅佳,吕建杰.多元化护理急救训练法在心肺脑复苏技术训练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4):139-142.
[11]白伟民,秦历姐.不同心肺复苏培训模式在大学生中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6,9(4):256-259.
[12]贺丽君,施巧玲,黄道花,等.南京市化工园区中小学生初期心肺复苏掌握现状调查[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2):10-13.
[13]刘冬梅,万红,李春林,等.个性化指导对培训急诊科新入院护士心肺复苏技术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17,21(8):187-188.
[14]单怡,万健,伍力学,等.提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方法和效果评估[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1):94-95.
[15]唐兆芳,万慎娴,童本沁.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低年资护士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行杂志,2016,31(4):352-353.
(收稿日期:2018-09-20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