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夜宿湖南新宁:这样的队伍少有啊

2019-03-14李胜明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1期
关键词:团长村子队伍

李胜明

1934年12月2日,天气寒冷,到处一派肃杀的景象。

这天将晚时分,一支身着灰色布衣裤,脚穿旧布鞋甚至草鞋,满身疲惫,但军帽上的红五星在一抹晚霞中熠熠闪亮的队伍,从村子东北方向的山路上逶迤进了村。这个村子叫船形村,隶属当时的湖南新宁县窑市乡。

船形村是个平坦地区,距窑市街上约5公里,两地中间隔一江一河,江叫夫夷江,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猫耳山,是新宁县境内最大的江,经邵阳资江流入洞庭湖。夫夷江环村子绕了大半个圈,然后蜿蜒奔向下游,从高处看,这个村子像江边停着的一条船,故名船形村。

河是夫夷江的一条支流,从盆溪流下来,在船形村汇入夫夷江。从船形村到窑市街上,要过这一江一河。

在红一方面军红九军团军史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1934年11月,湘江战役后,中国工农红军损失惨重,仅剩3万余人。红九军团一部过越城岭,翻老山界,终于进入新宁县境内,后赴资源县与主力汇合。

笔者在船形村参加扶贫攻坚战时,接触到不少村里的老人,从他们的讲述中,对红九军团一部夜宿船形村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红军的敬佩之心愈加强烈,对红军精神之所以永存有了更切身的感悟,红军虽已远逝,但其精神永存天地间。

村里年已九旬的陈先列回忆说,红军来时,他五六岁的样子,见到这么多人进村还是第一次,又好奇又害怕,先跟着大人们远远地观望,后见那些人停下来后,并无异样的举动,也就大胆起来,随父亲走近那些当兵的人。

他说,他的父亲当时是这个村的保长,多少见过些世面。那支队伍见有老乡走来,立马就有人走来打招呼,他年纪小,听不懂他们谈什么。

事后他父亲告诉他:这些人叫红军,从很远很远的江西那边过来的,准备到广西的资源县去,只因人乏马困,天色向晚,又有江河阻隔,一时不能架桥通行,所以决定在此宿营,同时派出工兵部队前去夫夷江搭桥,第二天就出发前往广西资源县与主力汇合。陈先列的这个说法与红一方面军红九军团军史记载相吻合。

往窑市要过河渡江。所幸那条小河上有一座桥。早在清同治年间,本地虞姓大户虞然良带领村民多方筹资修建了这座石墩木质风雨桥,取名“承天桥”。桥长35米,宽4.5米,它是贯通湘桂两省的交通要津,历来商贾穿梭不息,也是兵家军事险隘。因此,红军工兵部队只要在夫夷江上搭起浮桥,便可顺利进到窑市街上。

其时天气异常寒冷,战士们却衣着单薄,但为了大部队顺利过江,他们便不管不顾了,只在岸边生起一堆柴火后,便立马行动起来。有的砍竹子,有的扛木头,有的打木桩,有的负责捆绑、钉蚂蟥钉……在水中施工的人实在扛不住了便上岸烤会儿火,暖和身子,其他人接着上。

85岁的刘烈抗回忆说,他在10岁时听父亲说过这样的话:我长到40多岁了,头一回见过这样的队伍,真的勇敢,不怕死。那些当兵的直到半夜过后才完成任务,完工后并没有到村里来宿营,而是在两岸布兵守着,柴火也燃到天亮。

陈先列对我说,留在村里的队伍有300来人,他们的长官年轻,30来岁,很和气的样子,满脸长着络缌胡子,很久没剃了,瘦高个子,听当兵的叫他团长。陈先列的父亲告诉过他,那瘦高个子的确是个团长,姓朱,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但他父亲有些怀疑,一个团不止这些人的。而他父亲却不知道,这个团还保存这么多人是付出何等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换来的,在湘江战役中,又有多少部队连番号都打没了!

朱团长与陈先列父亲见面后,问了他父亲一些村里的情况。他父親告诉朱团长,这个村子叫船形村,全村200来口人,主要是陈、虞、唐三大姓。朱团长也告诉他父亲,他们是从哪里来,准备去哪里,同时说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了劳动大众翻身得解放的队伍。随后,朱团长对陈先列的父亲提出三个请求:一是想开个简单的军民联欢会;二是想借宿船形村;三是希望能为村里做点什么事。

陈先列告诉我,他父亲听完后,对前两个请求表示完全同意,只是第三个说什么也不答应,因为说实话,只希望队伍平安离开村子,并不奢望他们为村里做什么。

晚饭后,朱团长安排队伍上的军宣队在船形村老祠堂里搭起个简易戏台演出节目。开演后,到场的村民倒也不少,主要是青壮年和像陈先列这样的小孩子,一些胆大的妇女也躲在自家男人身后看。节目的主要内容侧重于宣传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共产党北上抗日的主张,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当然也有快板、歌唱节目,有老人记得,好像有两个女红军唱了“红米饭南瓜汤”等几支歌,联欢会上朱团长和陈先列父亲都讲了话,两个钟头后联欢会结束了。

散会后,陈先列的父亲与一些村民请朱团长和他的队伍到屋里歇息,朱团长婉言谢绝了。那天晚上,除女同志、老同志和伤病员睡在风雨桥上外,其他官兵都在桥附近宿营,就连开联欢会的那个空祠堂也没有安排战士去睡。睡在桥两头的战士们三五十人一堆,互相背靠背就那么睡过去,刚开始还有生起的柴火驱驱寒,后来火堆就成了灰烬。

翌日清晨,村民起来时,队伍早走了。有人到桥上看,桥面干净,桥两头空地上也不见柴火的灰烬,想是队伍出发时扫起倒河里了。又有人赶到夫夷江渡口边,只看见浮桥在水中静悄悄地立着,那长短不一的桩树像伸长了的脖子,正默默地目送远走的红军,而拴在那棵歪柳上的渡船却修葺如新。村民回来把情况告诉陈先列的父亲,陈先列的父亲心中暗叹,这样的队伍少有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支队伍在资源县与主力汇合后,继续北上,经通道至黎平、遵义,终于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奔赴抗日的前线!

时光到了2011年,在崀山申遗成功后,船形村村支两委代表村民向县有关部门申请将承天桥命名为“红军桥”,以纪念红军夜宿船形村,并于2017年勒石刻碑立于桥头。“红军桥”现已成为崀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猜你喜欢

团长村子队伍
刘老汉的烦恼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望娘滩
大雁的飞行队伍
抢亲
好办法
还剩多少人?
谁给谁翻译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