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精神与时代价值

2019-03-14张境

青年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传统美德

张境

摘 要: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以和为贵”、“重视精神境界”等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在新时代,传统美德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民族复兴提供思想支撑,为团结奋斗凝聚精神力量,为净化社会风气提供有益帮助,同时也为个人成长进步提供道德滋养。

关键词:传统美德;主要精神;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人赞叹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昂首阔步地走在由大向强的全面复兴之路上。习主席说“今天,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①。可见,发掘传统美德的主要精神,对前进中的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其中的道德文化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从“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从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到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都有名目繁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但是如果化繁为简,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往往突出体现着大致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特质。

(一)推崇仁爱原则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线是儒家学说,而儒家学说的要义则是“仁”。孔子对于“仁”的解释虽然因人而异,但究其根本,还是“仁者,爱人”。孔子认为达到“仁”的途径有两个,即“忠”与“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比如上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就是对忠恕精神的生动诠释。“恕”的思想在今天也被全世界称为“道德黄金律”,可以说这是当代人类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以及东西方冷战的灾难后,所得出的一致感悟。

(二)追求以和为贵

儒家文化熏染下的中国人向来看中“和合”,并以此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一方面,这种“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展示的是温和与友善。以史为证,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到鉴真东渡口本,再到郑和七下西洋,中国的使者们走出国门,总是在传播交流文化,促进经济贸易,而非奴役他国人民、掠夺他国财富。就像习主席所讲,“中国人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真理。…‘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是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④

(三)重视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一个为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所谓“外王”,就是要以德政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和施暴政的霸道是相对的;所谓“内圣”,就是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德性的君子。也就是说,与西方物质至上相比,中国传统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满足。民国时丰子恺先生有个著名的人生三层楼理论,他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好比三层楼,一楼是物质生活,二楼是精神生活,三楼是灵魂生活。懒得走或者没有力气走的人停在一楼,只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生活,有脚力的人就爬上二楼,而能够上得第三层楼的是人生欲很强的人,他们是有信仰的人。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在今日之中国仍不过时,它对于我们的民族、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支撑

纵观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复兴往往以文化的复兴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败也往往以文化的衰败为先兆。因此,文化的复兴本来就是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意,甚至文化复兴是比经济复兴更高层级的追求。而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道德文化,我们要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的感召力,离不开“讲好中国故事”,離不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深入挖掘和积极弘扬。

(二)为团结奋斗凝聚精神力量

中国梦是个庞大的工程,需要集中一切有用的资源,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艰巨不亚于一场革命,每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这时能否凝神聚力往往比能否各显神通更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成立之初,可谓“创业艰难百战多”,但是却能愈挫愈勇,从长征结束到抗战胜利,人民军队从几万人发展到132万人。而旧军阀和国民党的队伍却最终偃旗息鼓在历史的尘埃里。究其原因,我们有一个统一的革命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价值多元、人心浮动的今天,唯有达成共识,方能产生合力。我们比任何时刻都更需要有个统一思想、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使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那么传统的道德文化和家国情怀则是凝聚人心的情感枢纽。

(三)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我们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是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丢失了许多的精神家园,放弃了许多的道德操守。如今各种各样的社会丑陋现象不止一次地印证了这样的道理:仓禀实未必就能识礼节,衣食足未必就能知荣辱,道德需要积极建设,风气需要主动引导。因此,加强以传统美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已经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习主席亲自参加孔子诞辰纪念大会,接连几次亲自出席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事无巨细专门谈及家风问题,都是对传统美德文化的弘扬和号召。

(四)是个人立身成才的必要条件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经世致用之才的定义是能够做到“修、齐、治、平”的人,四个层次为递进关系,基础是修身,不“修身”一切无从谈起。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未必有大才干,未必成就丰功伟绩,但他至少可以平安顺达地度过一生。但反过来,一个人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品质不好,那么轻则害人害己,重则祸国殃民,像汪精卫、张国焘等历史反面人物,自己的人生其实也都是惨淡落幕的。所以,讲道德不仅仅是付出、牺牲,其实也是一种收获。“德”的本义即为“得”,“德”“得”是相通的。讲道德不仅外得于人,同时也内得于己,它可以让我们顺利成长、尽快成才。

三、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礼记》中讲为学的几个阶段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要求广泛猎取,“审问之”要求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一是要博学审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个著名的道德哲学命题“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说,故意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做坏事的人要么是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美德,要么是没有认识到美德的重要性。总之他得出结论“知识即美德”,为恶是出于无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也认为“人不学,不知义”。通过学习道德文化,人们可以发出审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生的要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二是要慎思明辨。分辨是为了区分良莠、真伪,传统道德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精华才能被称为美德。在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尤其要注意不能误将封建糟粕当成精华。思考则是为了区分不同。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不是照搬照抄,而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古人最讲究的是便是忠孝二字。我们今天也讲忠孝,但是其具体要求和行为标准早已大不相同。古人讲忠,多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而我们则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道德自觉。古人讲孝,有时会孝的迂腐,而我们则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孝道。

三是躬身笃行。道德修养是个实践的过程,一种美德的传承不仅要“坐而论道”,更需“起而行之”。一种美德真正地深入人心,必须经历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的过程,而这个内化的过程又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生活加以巩固。因此,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的践行,就要从细枝末节中抓起,从日常生活中贯彻。

注释:

①《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来源于人民网.

②《论语·雍也》.

③《论语·雍也》.

④《习近平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传统美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传统美德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