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与夏衍的戏剧之比较
2019-03-14杨智翔
杨智翔
摘 要:曹禺与夏衍是上个世纪戏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创造出的戏剧更是被许多人喜爱,奉为经典。两位戏剧作家用现实主义的风格笔调,各自对生活、现实、乃至所处的社会的思考与体会酝酿成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剧作,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历久弥新。而这二位因处于同一时期,作品常常被拿来比较,现在我们从二者的家庭社会背景,取材,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二者作品进行比较,有益于对作品的进一步赏析。
关键词:曹禺;夏衍;戏剧;比较
一、曹禺与夏衍的家庭社会背景
戏剧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缩影。伟大的戏剧作品离不开作家自身对生活的体味与感触。所以作家所处的家庭环境与社会,对其在创作时人物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件,冲突的安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不同的作品风格。下面将就两位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方面进行阐述。
(一)曹禺的家庭社会背景
曹禺生于1910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在张之洞办的学堂读过书,又留学日本,最后回国做官,喜欢诗文,但性格多愁善感,牢骚不断。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十分的严厉,曹禺回忆起童年的遭遇,还是感到十分的害怕,他就是在这样一个沉闷,压抑的家庭中逐渐长大。但是在这种氛围下,读书成为了他的一大乐趣,在此期间他广泛涉猎了许多书籍,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他与戏剧在很早的时候就有结缘,继母在他三岁时就爱抱他去看戏,各个地方的戏剧纷繁复杂,给曹禺带来了丰富的戏剧观赏体验。
曹禺的中学时代正是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前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期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些社会背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曹禺,激发着他的反抗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他后来的话剧创作有着积极地作用。
(二)夏衍的家庭社会背景
夏衍1990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没落家庭中,三岁那年,父亲病逝,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不幸中,好在夏衍的母亲豁达开朗,心胸开阔,为人亲和,一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夏衍母亲喜欢看戏,对剧情很熟悉,这一点影响了正是幼年的夏衍,他不但爱看戏,还看小说,喜欢弹词。但因为家庭贫困,无力负担学费,夏衍只读到小学毕业就不能继续学习了。
这个时候,辛亥革命刚刚胜利,但是政权还在军阀和官僚手中,社会的贫富差距,使夏衍心中的不满慢慢滋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夏衍参与到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他白天参加游行,晚上读书看报,学习知识,还与同伴一起创办了崇尚自由的进步刊物《双十》。1920年,他去日本留学,在此期间又接受了许多新的思想,涉猎了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不少书籍,对创作的兴趣日益浓厚,回国后转入地下党,结识许多作家,并开始翻译的工作,这对他的思想认知,艺术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增强。这些经历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纵观曹禺与夏衍的家庭与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同处于一个时代背景,都具有反抗和斗争的精神,身上都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个时代的基底。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性格,但是二人的相同之处在于从小接触戏剧,并产生兴趣。而且热爱阅读,这些经历将他们推向戏剧的浪潮。
二、取材与人物塑造比较
夏衍最初创作戏剧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政治思想,借着艺术的的形态,鼓励大家走向社会运动,夏衍把戏剧当成革命的武器,戏剧中的人物选择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小市民,通过对于他们困苦的生活来揭示社会现实,或描写民族斗争,凝聚民心。夏衍笔下的人物主要以知识分子,妓女,民族英雄为主体,对他们的生活境遇进行描写,进而鼓舞人们进行反抗。但是在人物的塑造上,由于政治思维对文学手法的影响,致文学创作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创造、政治道理的阐述,造成情节走向总有一定指向性,而造成人物塑造不夠立体,人物形象缺乏多面性,不符合生活现实等。
曹禺的创作虽然也带着时代的色彩,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就比较丰满,像《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人,她是追求女性解放,独立自由的代表,但是她的反抗是以一种近乎畸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无助,压抑,不择手段,让人又可怜又可恨,但有无法忽视她炙热的感情。曹禺善用冲突矛盾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冲突中展现人物的鲜明个性,从而塑造的饱满的人物形象。
三、二者艺术表现手段的差异
曹禺在创作时,通过人物的时代背景,对话来塑造人物。这种戏剧的语言就像是一个抒情的诗篇,强烈的情节冲突和鲜明的人物个性相融合,迸发出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而夏衍以叙述的形式,虽然情节上平淡,但娓娓道来,深入人心。
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戏剧结构上,曹禺的手法灵活多变,相比之下,衍的戏剧作品则具有结构形式简单、严谨的特征。他经常会运用开放式的结构,整个故事的内容清清楚楚地展示给受众,人一目了,对观众的审美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在材料的选择上,夏衍将生活艺术化写入剧本,与人文环境紧密结合,深入生活,贴近人心。曹禺的话剧突出情节,题材的选择较为窄;
第三、在话剧审美上,曹禺的风格是用曲折、巧合、突变,外部冲突将观众牢牢抓住,以示主题。而夏衍则朴素、平实,将观众视线从情节转移到内在的情感上,戏剧审美更内向化。
第四、人物的语言上,曹禺擅长的是运用诗意的、富有哲理的语句。夏衍用词则简单、通俗,韵味深长。
四、结束语
不论曹禺还是夏衍都为我国的戏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仅只是故事的情节,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二者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虽然生活的环境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戏剧背景的选择具有相似性,从二者所处的家庭社会背景,选取的人物和人物的塑造,还有艺术表达的方式等方面,还是可以比较出二者的不同,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更能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意,二位留下的作品无疑是我们珍贵的宝藏。
参考文献:
[1]赵佳慧.戏剧艺术的再创造——浅谈曹禺《雷雨》[J].戏剧之家,2018(03):29.
[2]李超.谈曹禺戏剧创作与戏剧观——以《北京人》为例[J].戏剧之家,2017(23):22.
[3]孙谦. 夏衍戏剧的时代性、个人性与超越性[N]. 文艺报,2012-10-17(006).
[4]郭超.异曲同工绽放光彩——试论曹禺与夏衍的戏剧创作比较[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6):46-47.
[5]高文波.论新中国以来夏衍的戏剧批评[J].四川戏剧,2010(03):15-19.
[6]高文波.论夏衍抗战时期的戏剧批评[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0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