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推广及应用
2019-03-14边晨苟丽华代生艳
边晨 苟丽华 代生艳
摘 要: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民居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若任其发展则将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消逝。近年来,多位学者开始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发展进行研究,在参考了诸多文献后,本文通过从对传统民居的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响应国家"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将其与传统民居相结合,对传统民居进行推广;最后,为解决传统民居与现代化建设的不协调,将传统民居特色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独属于我国的特色建筑,使中国建筑在世界大放光彩。
关键词:传统民居;"互联网+";特色元素
一、引言
贝聿铭说:“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源于土壤之中。”传统民居是过去千年来无数人的心血,里面汇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及灵魂,是我们的代表性著作。然随着时间流逝,现代化建设的冲击,其辉煌不复。若想让传统民居再次绽放光彩,就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抓住一切机遇,破浪前行。
二、传统民居现状
由古至今,传统民居随着千年时间的流逝,其神与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据统计,我国目前仅存的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仅有不到5000个,且仍处于继续消失的状态。在过去,传统民居因为修缮的技术水平不足、供应资金匮乏、政府政策及宣传不到位等情况,使得传统民居的保护成为问题。又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与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以及对于传统民居保护的限制性都成为传统民居面临的新问题。
三、“互联网+”传统民居
(一)“互联网+”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二)“互联网+”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
传统民居是以测绘、纸质记载等技术为主的档案式保护方法不能全方位、空间化保护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可视化表达、形象化展示的需求[1]。“互联网+”模式以云存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核心进行数据保留,利用三维虚拟建模对数据进行加工,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进行展示。
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将有关传统民居的数据进行快速的处理,对于传统手工艺等无法用数据进行录入的信息时可配以相应的文字记录和影像资料,使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不至于失传。接着利用三维虚拟建模技术对传统民居进行构建,如云南民居,开发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3D模型,描绘出云南民居的建筑体系、内部陈设及装饰风格;其次我们在各人流聚集的商场设置免费AR眼镜体验馆,人们在逛累的时候可以去体验我国传统民居全方位无死角的特色,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传统民居从建立起到经过千年岁月洗礼后的整个过程,它将使你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河流中,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视角是全景的。最后将相关的数据储存在云上,既可以使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任何可联网的装置连接到云上方便地储存及浏览数据,也对数据的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感的加快,综艺节目及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减轻压力和放松心情的方式。爸爸去哪儿是一个比较火的节目,我们可以与节目组相沟通,将其中一站定为含有传统民居的地方,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加上网络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传统民居的魅力。
同时,在“互联网+”冲击下,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收到了影响,而诞生于网络的教育平台则更适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MOOC、知道、超星等网络教学软件走入我们的生活,被当下大学生所喜爱。所以,我们可以筛选出各地传统民居的典型特色元素,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这些教学软让更多的人发现它的美、体会它的美,使其能在现在甚至于更为遥远的未来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当传统民居被更多人知晓而喜爱的时候,一些破损的传统民居在修缮时资金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将获得解决。我们可以在网上发起众筹项目,由喜爱传统民居或想要保护传统文化的人一起伸出双手,江不是一日行成而是由一条条河流汇聚而成,众人的力量的巨大的,它将成为保护传统民居最坚实的后备力量。
四、传统民居特色元素的应用
(一)传统民居特色元素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特色元素。
1.马头墙
马头墙,在古代,又被称之为封火墙,主要是因为山墙的墙顶做成马头的形状,大多是呈阶梯状的。在民居聚集的地方,马头墙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能在發生火灾时及时地阻断火源。
2.砖雕、石雕、木雕
砖雕、石雕、木雕是徽州建筑的“三雕”。木雕,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比较常见,如楼梯的栏杆、扶手、斗拱、檐条等;石雕,通常在公共建筑中出现,如牌坊、庙宇、祠堂等,部分家具上也有所体现;砖雕,多用来装饰门楼、照壁等。
(二)传统元素在建筑小品的运用
园林建筑小品历史悠久,不管在现代化的游乐场、城市街区,还是大型的公园,造型奇特的建筑小品总能使游客们流连忘返。
1.景墙
园林中的景墙较为常见,多用来分隔园林空间,不仅要达到美观的效果,还要满足坚固、耐久性的功能要求。围墙,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其设计上,就可充分运用马头墙的设计,青砖黛瓦,还可加入镂空的花窗加以修饰。
2.长廊
在园林建筑中,长廊大多用木材或石材雕刻,因此就分木长廊、石长廊,都有柱体、梁还有顶盖。顶盖造型简单,跟传统的屋顶差不多,在梁与梁、梁与柱顶的交界处,通常雕刻些花纹之类,看上去精致美观。柱脚,一般都是用石头制作,再雕刻上花纹,还有的是文字,为柱体增添了一番韵味[2]。
(三)传统民居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应用传统元素是设计发展的关键,如何更好的与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运用和结合是设计规划的要点,尤其是在现代公共型建筑及居住型建筑中的应用。
1.传统民居在现代公共型建筑中的运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一个保留传统又由传统衍生的新现代的作品。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分布,围绕着象山南北延伸展开 [3]。在整个设计中,对于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有着独到的思考,多方面借鉴了传统建筑元素的意象与文化。
传统建筑特色元素在象山校区设计中的转运用主要分为三种。其一,基于校区建筑立面材料的處理。象山校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加砖砌填充墙体系,使用大量回收的旧砖瓦,混凝土现浇厚板屋顶和回收旧砖瓦的上人屋面做法结合,有效形成隔热的屋顶体系与厚墙体系[4]。700多万旧瓦片的回收,不仅节约了资源,还使之成为了一种建筑的肌理与装饰。其二,基于水岸山居“瓦山”的意象。象山校区的水岸山居部分仍采用了传统的剖屋顶结构形式,以斜向木构屋盖搭接方式,为大量夯士墙提供了整体性的保护,解决了复杂的木结构杆件与下部结构的交接问题。其三,基于空间的“虚实掩映”的概念。在校区的规划设计,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所注重的借景与框架元素在虚实掩映空间上的营造。
2.传统民居在现代公共型建筑中的运用
会泽县新农村,在当地现状、自然条件以及多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方面借鉴了传统民居元素,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人居的理念,有利于形成我国特色建筑风格[5]。
在新农村建设中,会泽保留了许多的特色民居特色元素,使其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合理体现了当地民居元素的特色。宅院布局靠山坐,后高前低,大多是“四合五井二进院”的形制。对所处地区的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进行了良好的探索, 提出应该利用直接运用、间接替换,积极应用到规划和建筑设计当中,提高了建筑所呈现的空间属性。同时,它在设计时没有照搬云南传统民居的传统建筑样式,而是延续和改造传统民居的现代空间,主要以铺砌整齐,比室内低的井院式为主,也是封闭内向型及有可变性的居住空间开展,吸收传统元素精粹,并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新农村建设的创新。从表现形式、装饰部位以及装饰主题和色彩等方面,明确了如何使经典的传统民居元素在新农村建筑中得到创新发展和再生通过研究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的农村环境中得到延续发展,进而改善我国的农村面貌,为农民提供一个美观、舒适有文脉内涵的居住环境。
五、结语
本次研究充分说明了传统民居的现实价值,对传统民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说明其衰落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同时,“互联网+”的引入解决了传统民居在推广方面的问题,使传统民居更加广泛的被人们熟知。对特色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融合地方的共同点,点明这样的融合有什么好处,使整个建筑的风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未来特色元素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接下来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寻找更多融合点,将传统民居推向世界,同时有关于互联网方面相关传统民居的介绍和资源等,需要确保其真实性,所以需要更多的人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鉴定,有关于平台的使用也需要人员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1]张洪吉,罗勇,刘慧,王永华,陈青松,谭小琴.我国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08(33):912-915.
[2]罗坤明.浅析中国传统廊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26(4):251-261.
[3]王澎,陆文宇.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J].建筑学报,2008.
[4]李显秋,刘艳慧,李婧瑜,胡琥,李瑞雪.滇东北新农村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建设[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07):179-182.
[5]解金峰,任军强.民居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0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