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视角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9-03-14黄玉培
黄玉培
摘 要:大学生所处的拟态环境具有双重性,本文认为,从优化大学生的拟态环境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自媒体传播能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拟态环境的正面引领作用、以及大学生本身的明辨是非能力,进而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作用。
关键词:双重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
李普曼最早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由于社会的纷繁复杂,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所有事物,大多情况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们的行为更多是对新闻媒介构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不完全等同于真实环境,但又客观存在,成为人们赖以了解世界、调整自我的依托。本文试图从拟态环境视角出发,研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高校大学生所处拟态环境的双重性
随着智能手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触角延伸到了高校的所有角落。大学生无论身处课堂、校园还是社会实践中,都能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自主选择、接收网络上主流大众传播媒体(诸如人民网、新华网等)、个性化媒体(如抖音、哔哩哔哩等)、自媒体(如名人公众号、博客等)、甚至国外网站等各类媒体、APP的多样、多元的纷杂信息,这类信息构建的媒介环境构成了高校大学生的第一重拟态环境,也可以说是校园外拟态环境或外部拟态环境。其特点是纷繁复杂、多元多样,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知识结构、阅历、兴趣爱好等进行的信息选择和接收行为。
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大学校园,有关学习、生活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校园网、校园广播、学校(部门)官微、校报、公告栏、电子屏等校园官方媒介;一个是辅导员、班导师、社团等建立的班级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自媒体。这两类信息传递渠道构建的媒介环境是高校大学生的另一重拟态环境。也可以说是校园内拟态环境或内部拟态环境。其特点是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传递正能量。
二、双重拟态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双重拟态环境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但又各有侧重、且互相作用。外部拟态环境固然受限于大学生所能接触的媒介,但由于当前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原著网民,上网(翻墙)能力非常强,且当前网络信息开放程度非常高,因此,外部拟态环境更多程度上是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的自主选择,既有积极向上的正面信息,又有消极、阴暗的负面信息,或正面或负面的潜藏或引导着大学生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亦邪亦正。亦邪,即大学生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够成熟,且年轻气盛,偏于感性,极易受到负面信息的煽动,作出不理智行为;亦正,即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大学生接收来自不同媒介不同角度的信息,更有助于其全面、多方位的了解社会,培养健全而非偏激的人格、成熟而非单纯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內部拟态环境是大学生作为高校受教育者角色,被动或必须接受的内部媒介环境,同时,因为大学生的受教育者身份,内部媒介环境发送的信息或与其生活、学习乃至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或带有明显的指令性,并与其学习任务挂钩,大多数大学生会比较关注,主动接受内部拟态环境的正面引导。但由于大学生正值思想活跃、心思细腻的青春期,追求个性化且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内部拟态环境提供的正面引导信息并不会全盘接受,而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性,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其选择的标尺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偏于感性。
内部拟态环境不断从正面引导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由于外部拟态环境的存在,这种正面引导又面临着被同类正面信息强化、或被同类负面信息弱化的可能性。
三、双重拟态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要想削弱负面信息的弱化作用,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大学生正确接收和理解信息。一是开设国际关系通识课程,着力开展国际经济与政治、大国关系、外交战略等的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文化交融、入侵、渗透有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培养全球化背景下的全局意识、危机意识,以及当前国际形势下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暗流涌动的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经济博弈的热点国际话题、事件的案例剖析,打破大学生的和平麻痹思想,使大学生对被西化产生警醒、抵触心理,为敌对势力文化入侵我大学生的图谋设置一个思想上的保护层、防火墙。二是开设媒介素养教育专门课程,讲解各类媒介的传播特性、政治立场与目的、信息传播的初衷,以及信息的编码与解码、议程设置、拟态环境等传播学知识,剖析热点舆论事件中隐含的利益场、关系场以及各方博弈的手段等,帮助大学生增强辩证、批判的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使其在纷繁复杂、海量多样的网络信息中能够明辨是非,迅速的筛选、获取有用信息,不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介信息误导。
(二)优化高校内部拟态环境,挤压外部拟态环境对其的影响。对高校内部拟态环境的优化,首先要建立在严密的舆情监控基础上,这里的舆情既包括广义上“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也包含西方敌对势力从文化潮流、生活思维习惯上对我们的腐蚀和渗透,从国家一些热点事件上以解密、揭秘为名对我们的诋毁和诬陷。目前,各高校都已引进舆情监控系统,能够非常及时的发现网络异常。这里的异常通常是敏感时期敏感言论、敏感热点事件的异常,对文化潮流、生活习惯方面,由于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较难把握。鉴于此,对内部拟态环境的优化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物理距离近的优势,在借助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公告栏等媒介传播信息的同时,借助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班导师、班干部等思政工作队伍的人际传播优势,多开展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活动,通过近距离沟通交流,捕捉新闻媒介无法捕捉的学生心理状态、行为状态,并据此进一步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传播方式等。二是通过网络贴吧、各类社交网站等收集可能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不良影响的文化思潮、生活语言习惯等,对症下药,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议程设置对这些不良影响进行潜移默化的驳斥,逐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三是扩大内部拟态环境的信息覆盖面,建立高校内部信息资源库,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以此不断挤占其对外部拟态环境的诉求,达到削弱外部拟态环境影响力的目的。
(三)拓展高校媒体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传播能力。在网络无处不在的当下,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传播消息。尤其是高校,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不断升级,无线网络覆盖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某个信息的传播主体。要提升内部拟态环境的影响力,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自媒体传播纳入校园媒体队伍建设,能有效壮大校内传播力量,在校园网、校报、官微、校园广播的大水漫灌式传播之外,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滴灌式渗透力。但这种渗透力的大小、多寡,首先取决于水滴的能量正负与多少。因此,发展校内自媒体传播的关键,在于面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广泛开展传播知识与传播能力教育,尤其是人际传播技巧、网络传播方法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将我们传播的信息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编码,传递给他们,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四、结语
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真实环境,拟态环境的形成,既是传播媒体议程设置的结果,又是信息接受主体的自我选择,因此,即便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不同主体也可能有不同的拟态环境。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拟态环境视角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政治教育,不仅需从面上通过校内官方媒体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正面宣传教育,更需从点上(即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入手,有针对性的、贯穿于大学生生活、学习始终的引领大学生对一些争议性事件的看法。最关键的,还是对大学生本身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思维惯性的引领与纠偏,使大学生本身具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唯此,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大学生群体的拟态环境,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笃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1,5-66.
[2]周燕琳,蒋立宏.拟态环境建构与校园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