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经济集聚的促进作用

2019-03-14刘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期

刘燕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199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PVAR模型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经济集聚的影响,并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剖析了二者的动态关系。结论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可以促进地区经济集聚,具体表现为可以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商贸流通业对二、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特征,且对第二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较第三产业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集聚解释贡献度呈现递增特征,而对第三产业集聚解释贡献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同时,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集聚的解释贡献度较第三产业解释贡献度大,两者解释贡献度的差距逐渐缩小。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经济集聚   PVAR

引言及文献综述

随着资源约束与分工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在地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生产要素流动门槛的降低,经济资源集聚特征日益显著。自1979年以来,大量资源向我国东部集聚,东部地区经济产出占我国总产出的二分之一以上,且这一聚集态势不断强化。经济集聚可以带来规模效应,通过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产生了劳动力池效应,提升了劳动力技能匹配度,形成了合作网络,加快了知识溢出效应,形成了经济增长红利,进而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不少学者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赵少钦,2013;郝寿义和张永恒,2016)、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梁超,2013;覃成林和种照辉,2014;李红昌等,2016)、劳动力流动(王永培和袁平红,2010;朱炎亮和万勇,2015)、财税政策(梁琦和吴俊,2008;顾乃华和陈秀英,2015)、金融发展水平(钱水土和江乐,2009;张晓玫和罗鹏,2015)、FDI(邹滨,2011;颜银根,2014;周兵等,2014)等因素都会对经济集聚产生显著影响。但上述研究没有考虑到经济增长下商贸流通业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各界关注,如中央在多个时机出台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3%,销售額已逾30万亿,电子商务类交易同比增长35%,总额达到20亿元,商贸流通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达5078亿元,同比增长20.8%;快递业务量达206.7亿件,同比增长54.61%;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达5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货物贸易迅速发展,对商贸物流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同时,物流运行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十二五”期间,商贸企业物流费用率不断降低,2014年我国批发零售企业物流费用率较2008年降低0.6%,为7.7%。2011-2015年,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由63.4%提升至76.6%。而商贸流通业规模和效率的不断提升,会带来原材料、产品、劳动力以及企业等流动成本的显著降低,这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进而减少了经济资源集聚阻力,这加快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集聚。因此产生疑问,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是否通过降低了生产要素及各项经济资源的流动成本,进而促进地区经济集聚?其对不同产业的集聚能否产生异质性影响?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主要从消费(韩术斌、肖歆,2016;张艳,2015)、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苏俊华等,2017)、城镇化建设(张雪源,2017;丹宝坤、刘继兵,2016)、转型时期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夏伟华,2017;范秋霞,2015)等角度研究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鲜有文献采用更为精确的数据分析来论证这一集聚效应。为此,本文采用我国1997-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选取 PVAR模型以探究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经济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PVAR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PVAR模型作为研究分析模型。PVAR模型基于面板数据分析,兼具时间序列VAR模型优点,同时具有面板数据全面性、系统性优势,能够深入反应所分析问题的内在逻辑,从而有效分析本文需研究的问题。具体而言PVAR模型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模型中所需变量在PVAR模型中均被假设为内生变量,并利用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识别变量1对变量2冲击反应程度的大小,以得到不同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从该模型具有的优点来看,PVAR模型由于基于面板数据的结构性特征,能够从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两个维度识别动态关系,以最终探究个体差异和截面异质性共同冲击下模型系统所发生的变化。

在构建PVAR模型之前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滞后期。利用AIC、BIC、HQIC检验准则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分析表1中滞后期选择分析结果可知,在第1期时HQIC准则和BIC准则均显著拒绝原假设,说明1阶滞后是占优选择,因此本文应采用PVAR(1)模型。基于上述检验分析结果,本文构建的PVAR(1)模型如下所示:

上述模型中,yit中的i表示省份,t代表年份,A为三阶系数矩阵,αi为地区固定效应。βt表示变量的时间趋势yit=(wlb,sjj,tjj)。Yit-1是yit的一阶滞后项。扰动项μit满足E(μit|αi , βt , yit-1)=0。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变量包括:商贸流通业发展变量、资源配置效率变量(见表2)。其中,商贸流通业发展变量主要指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最终成效。考虑到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商贸流通业中最具代表性,故本文选择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作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变量的衡量值。经济集聚指标用二、第三产业集聚指标度量,产业集聚指标用区位熵指数衡量,分别用第二产业区位熵(sjj)和第三产业区位熵(tjj)测度。本文面板数据样本期间为1997年至2015年内陆地区31个省(不包含我国港澳台地区),数据来源于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然后进行相应的模型分析,主要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进行模型估计前需检验各变量是否平稳,如果变量是平稳的则进行协整分析,如果变量是单整的则使用PVAR模型分析。基于LLC和IPS准则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原始变量平稳性检验不显著,即未通过平稳性检验。通过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利用上述两种检验方法检验发现各变量显著拒绝原假设,各变量是一阶单整的I(1)变量。因此,本文认为可进行PVAR(1)模型分析。

(二)脉冲响应分析

第二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冲击的脉冲响应,表示第二产业集聚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下的变动情况;第三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冲击的脉冲响应,表示第三产业集聚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下的变动情况。表4为各期脉冲响应值。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二产业集聚的脉冲响应结果来看,第1期到第6期,第二产业集聚水平逐渐增加,即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了第二产业的集聚。从第7期开始,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开始递减,即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第二产业集聚的作用呈边际递减特征。这一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二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特征;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三产业集聚的脉冲响应结果来看,第1期到第5期,第三产业集聚水平逐渐增加,即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集聚。从第6期开始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集聚的作用呈现边际递减的特征。这一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同样呈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特征。从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二、第三产业集聚的作用大小来看,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第二产业集聚的作用更大。

(三)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可分解各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从而分析冲击变量对响应变量作用的大小。表5为二、第三产业集聚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方差分解结果,其表示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二、第三产业集聚影响的贡献度。从各产业集聚贡献度变动趋势来看,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二产业集聚的解释贡献度呈递增趋势,而对第三产业集聚的贡献度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从贡献度大小来看,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第二产业集聚贡献较第三产业集聚贡献度大。这一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可以解释产业集聚变动,且解释力度越来越强。同时,对第三产业集聚貢献度与第二产业集聚贡献度的差距逐渐减小。

结论与建议

通过相应数据模型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商贸流通业发展可以促进地区经济集聚,具体表现为促进第二产业集聚和第三产业集聚,且集聚效应显著。从商贸流通业促进产业集聚的动态效应来看,商贸流通业对二、第三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特征,且商贸流通业促进第二产业集聚的作用较第三产业大;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集聚解释贡献度呈现递增特征,而对第三产业集聚解释贡献度呈先增加后递减的倒“U”型趋势。同时,商贸流通业对第二产业集聚的解释贡献度较第三产业解释贡献度大,两者解释贡献度差距逐渐缩小。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为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集聚效应,推动商贸流通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规模和质量两个层面推动商贸流通业整体的进步。这需要相关部门通过完善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人才培养、金融政策等多个方面,为商贸流通业充分发挥经济的集聚效应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商贸流通业一方面要扩大行业发展规模,另一方面要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从而推动自身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加快行业发展标准的制定,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合规高效。建立商贸流通全行业发展规范,推动企业发展按相应标准进行,这利于实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这需要企业从产品、服务、企业运行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体系完备的行业标准,从而推动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使其更能充分发挥经济的集聚效应;第三,推动商贸流通企业技术创新,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商贸流通业应从粗放发展模式走向集约化发展模式、从低技术阶段向高科技阶段进发。这需要企业增强自身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根据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技术创新,如投入更多资金和人力加速科技创新步伐,以推动自身市场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少钦,张海军,张潇潇.环境规制影响中国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3)

2.郝寿义,张永恒.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软科学,2016,30(04)

3.梁超.基础设施规模、市场潜力和经济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4)

4.覃成林,种照辉.高速铁路发展与铁路沿线城市经济集聚[J].经济问题探索,2014,(05)

5.李红昌,LindaTjia,胡顺香.中国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经济集聚与均等化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1)

6.王永培,袁平红.工资差异、劳动力流动与工业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和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0,(03)

7.朱炎亮,万勇.劳动力区间流动影响经济集聚的机理分析[J].财经科学,2015,(04)

8.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J].经济学(季刊),2008,(04):1247-1270

9.顾乃华,陈秀英.财政约束、城市扩张与经济集聚密度、劳动生产率变动[J].经济学家,2015,(06)

10.钱水土,江乐.浙江区域金融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9,26(10)

11.张晓玫,罗鹏.金融发展、信贷期限结构与产业集聚——基于工业产业要素密集度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06)

12.邹滨.FDI对我国产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04)

13.颜银根.FDI、劳动力流动与非农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研究,2014,(02):67-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