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诚信的反思
2019-03-14伍治平
伍治平
摘 要:社会期待诚信,教育呼唤诚信,高校教育的诚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高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现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论述了对其反思的必要性,阐述了进行反思的主体与客体,进一步提出了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做好诚信的相应对策与措施。
關键词:高校教育;诚信;反思
一、高校教育过程中诚信的现状
诚信是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必须具有的能促使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道德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的诚信状况整体较好,但与新形势下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也出现了一些不诚信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招生就业信息不实
有的高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好,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生源较少,发布虚假招生信息,给考生和家长乱许诺,甚至用钱购买生源,扰乱招生市场,违规招生乱收费,给考生带来巨大损失,导致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有的高校没有认真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就业质量不好,但为了做高就业率,硬性要求学生毕业时拿《就业协议》回校才能换取《毕业证》,故意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造假以应付考核检查和吸引生源。
(二)教育教学管理不严
有的高校在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敷衍,管理松散,不按程序办事,在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推优评优、专升本、免试保研等方面没有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条件及相应程序进行评审,出现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有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教学马虎,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有的教师不严格按教学进程进行教学,出现教学讲授内容耍水或缩水等现象,特别是在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教学环节指导缺位。有的教师上课不考勤或不严格考勤,在考查课、选修课、实习、实训等考核中不严格,出题阅卷放水,在论文指导和论文答辩上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等。
(三)科研论文造假
有的高校教师,平时不重视科研工作,较少参加科研活动,为了完成学校对科研工作的考核,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一些项目没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科研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质量偏低,造成科研资源浪费。个别教师急功近利,甚至出现学术不端,科研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四)考评考核奖惩不公
有的高校在教师评职、晋级、课题申报、推优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严格按相关程序和制度办事,透明度不高,有失公平公正,甚至有的仅是走走过场。有的高校怕得罪人,避重就轻,蜻蜓点水,说得多,做得少,未能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或党纪党规对违纪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导致有些失信现象没能得到控制,失信行为没能得到及时制止而造成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育过程中诚信失范的不良影响
(一)对高校信誉的不良影响
曾经的高校如世外桃源,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道德的至高点。然而现在不少人惊叹,高校已不再是一片净土。由于高校教育的一些不诚信现象或行为,对高校自身形象和信誉都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有的学生和家长对高校不信任,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抵触情绪,逐渐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学校人际关系不和谐。又由于教育教学管理不严,科研水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等因素,导致学校难以形成良好的校风,社会对高校教育会逐渐产生不认可心理,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二)对高校教风的不良影响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由于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诚信失范,必然对教师自身的言行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而教师的言行又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成绩和职业能力。如由于考核不公、奖惩不严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教师带着情绪工作,敬业精神不强,职业道德下滑。使教师与学校、学生的关系紧张,严重影响良好教风的形成。
(三)对大学生品德的不良影响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段。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受到校园这个小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诚信失范主要体现在考试作弊、随意违约、助学贷款赖账、学术造假、求职作假、人际交往虚假化等方面,严重影响高校学风建设,严重影响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导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不好,有时甚至出现对立局面,不能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
三、高校教育过程中出现诚信失范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革,外界的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社会的快速变革,现在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那封闭的象牙塔了,师生受到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观念、意识、思想、行为等的影响越来超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一些不良因素直接侵蚀着原本纯朴的校风。金钱至上、利益至上、享乐主义使少数教师价值取向逐渐趋向于功利化和实用化,敬业精神较差,职业意识不强,不安于本职工作,热心于第二职业赚钱。
(二)高校的扩招,管理的缺位
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全国新建了许多高等院校,高校规模急剧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上升,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在管理制度方面还有很多比较滞后,制度缺失,监管不严,没有跟上我国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步伐。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少高校出现了师资不足、管理缺位等诸多问题,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不诚信现象或行为。
(三)道德意识下降,法治观念淡薄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有的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疏于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没有较好地实行依法治校,致使道德意识下降,法治观念淡薄。有的高校钻国家政策的空子,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如发布虚假信息、违规招生、乱收费用等行为时有出现。特别是“野鸡大学”把教育当成赚钱的工具,一味追逐利益,一些不诚信行为大行其道,不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处,有的反而还暗自得到“赞赏”,助长了诚信失范的不良风气。
(四)诚信管理不健全,诚信失范成本低
全社会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全面的诚信管理系统,对不诚信现象和行为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有的高校出现诚信失范现象和行为问题后,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只是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没有对相应的单位和责任人追究违纪违规责任并进行有效惩处。由于失信成本较低,导致少数高校对此极不重视,有的甚至不惜做出违纪违规的行为去获取不当权益。这样在事实上形成了让老实人吃亏,违纪违规者受益的尴尬局面。
四、促进高校教育诚信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法纪教育,推进依法治校
高校应全面加强法纪教育,认真组织师生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育法》、学校《章程》等诸多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法治观念,增加法治意识。学校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各高校《章程》的制定,使高校在日常的运行当中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切按制度和规矩办事。高校应定期召开好学校的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等,加强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
(二)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师德水平决定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直接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要善于用真诚去呼唤教师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提高对道德现象的鉴赏能力和做出道德行为的正确选择,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增强教师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增强契约意识,夯实诚信基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契约。最初,诚信只是一种选择,久而久之,诚信就成为了一种道德。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人们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遵守契约的人是明智的,信守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自己的契约买单,实质上是给自己的人格保险。教师为人师表,行为示范,要做遵守契约的榜样和楷模。高校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契约精神的教育和学习,并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出诚信行为,从而引导高校师生诚实守信。
(四)建立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
高校应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逗硬奖惩。既要大力表彰奖励,宣传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个人和集体;同时也要对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个人和集体提出严肃的批评和给予相應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或党纪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现在不少诚信失范的违规违法成本太低,再加上惩处不力,少数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高校要与社会其它部门一起建立形成一个闭合的诚信资料档案库,对实施不诚信行为的人给予相应的惩处,这样才有利于高校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增强高校教育诚信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家珉.诚信问题的两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2]朱立华.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用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
[3]单文慧.浅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4]王蕴慧.当代大学生契约意识的缺失及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