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发展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9-03-14鲍立凡
鲍立凡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战略之一,就是高质量发展养老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要课题,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有重要战略意义。加快养老产业发展,需要构建支撑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人口老龄化;养老产业
养老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所有行业的总称,它是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内的综合行业[1]。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步入中后期,老年人口规模总量扩张、增量提速,养老负担加重。发展养老产业,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也可以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生活需要,也是推进扩大内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探索新时代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发展养老产业基本背景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较为严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人的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3]。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11.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将会继续延长。预计2020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8%,2025年将突破3亿,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 亿,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二)政府大包大揽养老事业负担沉重
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是大包大揽养老事业,政府的投入逐年增加,养老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攀高。《中国城市养老指数蓝皮书2017》指出:“每年我国养老金的支出都在增长,平均每年增长高达22.84%。养老金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且支出增幅也远远高于收入增幅。”这种大包大揽模式必将导致政府养老负担越来越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家庭规模不断变小弱化养老功能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以家庭养老为主,政府或社会的养老福利事业主要是针对少数无子女的孤寡老人。但是,家庭养老面临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平均规模不断缩小。家庭规模变小,人口寿命延长,家庭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同时,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再加上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工作压力等因素影响,大部分老年人只能留守家庭,长期独居,成为“空巢老人”。
二、我国发展养老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层面,养老产业政策不够健全
第一,政策缺乏明确定位。一方面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在养老产业发展中职责定位不清,存在不同程度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问题。另一方面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路和行业规划,没有将养老产业的规划、发展纳入到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中,造成养老产业发展后续乏力。另外,养老产业“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经营性质划分也不清晰。第二,政策的实操性较差。从政策内容来看,仅仅停留在对养老产业的引导和鼓励层面,对支持养老产业的实际发展,缺乏清晰明确的实施细则,对于从业者缺乏实操层面的指导价值。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实践中这些政策在地方落实起来较难。第三,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监管机构和行业标准,在落实养老产业优惠政策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监管缺位问题。
(二)经济层面,市场环境相对较为严峻
第一,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不利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一方面直接影响养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影响人民群众的收入的增长,间接地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养老产业壮大。一方面,政府公共部门作为养老产业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在养老产业市场竞争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利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养老产业市场面临诸多运营风险,养老产业市场经营主体在建设前期投资过大,经营成本较高,加上缺乏竞争优势和政策扶持,盈利情况较差,基本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第三,投入不足是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要推动养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单靠地方政府投入无法满足养老产业的资金需求。来自民间的资本投入比重较小。
(三)产业层面,养老产业有效供给不足
第一,养老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养老产业供给相对不足。2017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提供各类养老床位744.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有30.9张,发达国家则是平均40张左右。我国老龄化人口正在快速增加,未来养老需求将会更多。养老产业布局也不合理,城乡差距较大。第二,养老产业供给主体的供给能力有限。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的商业布局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优质、精准的产品供给。养老产业内容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难以满足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第三,养老产业需求主体需求升级、多样。当前,老年群体对于养老的需求不仅仅只满足物质的需求,而对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特别是对中高端养老需求增加。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呈现出空巢化、高龄化、失能化、贫困化等复杂特征,多样化、多元化养老需求激增。
(四)观念层面,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制约
长期以来,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老人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选择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据民政部社会福利社会化调研组对陕西、湖南、广东等9个省区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另外,老年人多为理智型消费者。老年人具有长期生活节俭的习惯,其消费行为不易受廣告宣传等诱导性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养老产业的发展。从子女角度来看,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似乎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仍坚持家庭养老。
三、加快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制度设计为保障,完善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一,加强制度设计,构建养老产业长远发展规划。提高政府和社会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思想认识,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养老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见实效、管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快制定更强有力的具有资源引导性的政策制度,通过税收激励、财政补贴、物质奖励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形成一个完整且相配套的产业发展体系。第二,加强政策落实,提升养老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建立政策管理机制,各级政府把养老产业纳入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建立一套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养老产业发展政策管理机制,推动养老产业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建议重新梳理、评估和完善现有的政策文件,对其中比较笼统、含糊的条款进行细化,制定配套的政策实施办法;加强养老服务政策实施情况的监测与评估。第三,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养老产业制度规范。将养老产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制度,加强养老产业行业管理。
(二)以市场改革为基础,加强对养老产业培育扶持力度
第一,明确政府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让政府在养老产业市场中回归本位,相关部门更应发挥引导、监管作用,确保政府不缺位、不越位。第二,发挥市场在养老产业发展中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驱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养老产业“放管服”改革,对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请兴办养老机构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加强开办支持和服务指导。第三,进一步理清养老产业发展的市场参与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兜底线、保基本、多层次、专业化”的养老产业市场发展体系。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第四,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产业发展的投入体系。从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龄社会治理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
(三)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提升养老产业产品质量水平
第一,加强养老产业的供给侧管理。打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实现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流动,着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而高效的产品和服务。第二,加强养老产业的需求侧管理。注重养老产业的市场细分和老龄群体消费需求的深度挖掘,在满足日常照料、医疗护理等基本需求基础上,为整个老年群体提供延续健康生命的高品质、专业化的产品服务。不断创新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刺激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第三,推动养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推动养老产业与健康、养生、旅游、文化、健身、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上下游关联产业的融合并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等在养老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多样化、多元化、多业态的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以转变养老观念为突破口,鼓励老人享受养老产业
一方面,引导老年人转变观念。政府应通过电视、网络及报刊等多种途径向老年群体宣传不同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和家属了解养老产业相关信息,逐渐转变社会养老观念,鼓励老人与时俱进享受养老产业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引導投资人转变观念。要引导投资人转变观念,我国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而不是暴利产业,投资人要有长线投资的思想准备。同时,养老产业投资人应不断深化养老服务理念,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以开发出真正适合老年群体需要的产品,通过优质服务让老年群体感受到养老产业带来的好处,让老年人真正认同、接受养老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刚,李晓清.产业经济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01):74-75页
[2]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1-69页
[3]胡立君,杨振轩等.养老产业的经济学属性研究[J].江淮论坛,2018(01):25-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