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关键点
2019-03-14陈虹
陈虹
摘 要:意识形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目标的基础上,理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角度、立德树人的角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角度,分别认识其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四个维度出发,提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四个关键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
新时代无论从治国安邦发展大局的角度,还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高校的传承的角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如此,随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向纵深发展,建设工作抓住关键和主肋骨,将着力点放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尤其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不仅有针对性地突出了高校在全党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更生动有力地点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创造性地从战略高度,提出“课”战略,强调了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核心课程的地位。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目标
在希腊文观念和学说中,最初的意识形态是指“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是思想家在思维中独立形成的。”[2] 如今,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是指“同人们的社会经济基础、利益、立场和主张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3]同时,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不难得出,意识形态本质是基于社会经济基础而生成的思想体系,也是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的功能为出发点,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和凝聚人心。
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产生缘由来分析,它正是出于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次,从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大的意识形态使命和价值教育任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占主导地位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课堂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信仰体系和行为体系转化。最后,从目的维度来解构,就是坚决抵制“去意识形态化”,“价值中立”等错误的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追求自由、平等、开放为终极目标的全新网络意识形态无缝接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大数据、数字新媒体中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冲击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工作;挑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内容、話语权。其中不乏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水课”等的错误观念,让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利益追求逐渐多样化的状况在高校渗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意识形态是相互贯通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本科通识教育中的公共政治理论课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教学内容,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根基;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外来,通过教材、课堂、实践、信息化等多种方式,向学生的思想认知体系转化。让高校学生厘清个人价值与新时代社会发展,个人前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要价值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入脑、入心”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使命。[5]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意识形态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从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维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意志与学生需要的有机统一,是中国高等教育独有的特色。从国家、社会和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为培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予以完善和提高。
从立德树人的维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固本工程,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受到自身知识、成长阅历局限和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多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品性的构建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释疑解惑、价值引领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价值观的第一粒纽扣,是大学生主体需要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双重要求。
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维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高校是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冲突和碰撞最明显的地方,受各种社会思潮、各种思想理论体系的冲击以及社会改革关键阶段社会矛盾有待进一步不断解决的现实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思想性”为课程的核心,这一特点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引导大学生甄别净化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同时以“政治性”为课程的主干,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度和政治鉴别能力。
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的四个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领高校青年学生思想进步的主渠道、促进人格进步发展的主阵地,坚决不能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置于次要的地位。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引领青年学生成才作为主要的行实现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落到实处。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它承载了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是在传授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过程中更加侧重思想的引领和价值的导向。在深度整合深入发掘各类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明确要求其不能只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性和学术性,而忽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立场。因此,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拿起主流意识形态的抓手,更需要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配合。
首先,要认清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7]首先,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就是价值引领,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就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关键。新型的思政课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政治素养即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政治素养和敏锐的政治灵敏度;还要有理论素质和教学素质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多学科相关知识和解疑释惑的能力肩负起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使命。其次,价值引导更需要高校工作者,坚定学科自信和课程自信。以不断地多层次的学习开阔眼界,不断与时俱进,了解相关理论和前沿知识的实际行动,守望“主渠道”、筑牢“主阵地”,讲清、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最后,立足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的思想和心理要求,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将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师生间的深刻探讨和生生间的思想碰撞,使理性的理论教育换发生命力和感召力。坚持科学教育和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内涵,达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进头脑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兴起、发展、成熟,打破了人类社会传统的时空观念,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方式的大革命正在不断演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引发和推动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持续冲突和加速融合。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搏斗,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较量的现象层出不穷。在多维空间相互叠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对经济、政治、军事、个人信息等传统安全领域造成了诸多的影响。
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意识形态多样性的关系。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定主流意识形态的全局性和主导性,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社会整体的核心观念。其次,发挥意识形态功能,需要甄别反映不同阶层局部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与反映最廣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最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理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时,要承认多样性但强调主导性,不否认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一客观现实,但不能弱化、边缘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达到培养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守国家精神支柱和思想灵魂的新时代青年的目标。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革命的、系统的理论体系。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和发展者的科学系统理论成果。不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实践和理论体系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发展的,科学的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需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历史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品格,将理论成果放到“新时代”特定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视野中。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要,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的马思主义之间的演变和逻辑关系。强调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不仅是要原原本本学习研究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四)警惕错误思潮的倾向和侵蚀
新时代新历史方位我国出现了新的矛盾,但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压力和国内深层矛盾的困境还未突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奔溃论”此起彼伏,“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经济领域的交锋不绝于耳,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层出不穷。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功能,就要反对错误思潮的倾向和侵蚀,特别是那些坚持“非意识形态化”搞“价值中立”的错误做法。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非意识形态化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灵魂核心,严重影响对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表现就是在教学中否定其意识形态功能性,用非政治化的的立场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否定其中所蕴涵的阶级、政治性。当然在社会文化领域,如果这种放弃主流意识形态或不从理论和实践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可能会陷于思想上或实践上失序局面。
参考文献:
[1][6]车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 人民日报,2016-12-09(1).
[2][3]肖前 李秀林 汪永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08).人民网,http://politics.com.cn.
[7]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政(2015)2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