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传统纺织服饰中葡萄纹异同之原因辨析

2019-03-14崔祎琳刘瑜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辨析

崔祎琳 刘瑜

摘 要:装饰艺术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葡萄纹样的产生和变化不仅仅是对自然界中葡萄形态的单纯再现,它的出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和审美意义,也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满足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中外传统纺织服饰中葡萄纹类同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共性及民族间的相互交往;中外传统纺织服饰中葡萄纹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使用人群的不同产生的。

关键词:纺织服饰;葡萄纹;辨析

人们喜爱葡萄也喜饮葡萄酒,葡萄纹样在中国古代装饰中的大量应用与其兼容并济、大胆创新的文化思维息息相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促使着人们对于东西方审美产生了艺术的共鸣。葡萄纹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较为知名的是唐朝的海兽葡萄镜,此外古罗马人酿造葡萄酒的场景绘制在陶罐上,犹太教徒将葡萄纹雕刻在石棺上,土耳其人将葡萄纹绘制在瓷器上。中外纺织服饰中葡萄纹样的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文化交流、社会经济等发展轨迹。

一、中外传统纺织服饰中葡萄纹类同性产生的原因

(一)人类的共性

人类不同的文明之间具有天然的共性。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民族拥有相同的概念;在生产生活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发明了相似的农耕用具,发明了相似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相似的食物,都说明了这一点。而造成了这一点的,恰恰是人类相同的思维。游牧民族的狩猎崇拜先于农业崇拜,中国古代早期的装饰中以动物纹样为主,如羊纹、鸟纹等,而对于欧洲地区,其历史上的纹样大多为植物纹样。欧洲植物纹样在丝织品中的发展存在两个时期,即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人们以刺绣的方式将水草、忍冬、棕榈叶等植物纹样装饰自己的服装,其中也不乏与一些人、鸟、兽的三者结合装饰纹样。古罗马时期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橄榄叶纹样和几何纹样来进行搭配,极富新意与活力。而到了中世纪,欧洲人民对于植物纹样的喜爱更加狂热,植物纹样被作为纺织品纹样频繁的出现在丝织品之中,许多设计师专注于植物纹样的设计,该时期的植物纹样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与发展。

葡萄纹样的产生和大量的应用,因其伴随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目标,葡萄串丰硕累累的外形寄托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繁衍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对生命代代不息的繁荣景象十分向往。人类都对子孙绵延有着美好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远古的图腾思维中需要具体象征。当人们看到葡萄这种饱满多汁,多粒多籽,不易腐败的果实时,他们便将葡萄当作多子多孙的象征。当不同地域的人们同时将葡萄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时,这种偶然就造成了中外传统服饰中葡萄纹类同性产生的必然原因之一。

(二)民族间的相互交往

中外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联系,是构成葡萄纹类同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不少中国人渡海去日本。公元6世纪,日本的圣德太子便派节度使来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在以后的3个世纪里,日本也尽其所能地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江户时期,中国的典籍画册大量地流入日本,并且在明末清初时,有不少文人学者东渡日本推动中国文化在日本的发展,这进一步地促进了民族间的往来。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的交通要到,便是“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西亚的安息古国与汉朝进行频繁的来往。在汉武帝时期,武帝便派遣使者到安息,安息的使者也跟随汉人到汉地参观,两国已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关系。同时,安息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古罗马帝国)进行丝绸转手贸易。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97年,东汉便派出使臣出使大秦,可惜未能抵达。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进行直接来往的最早记录。当葡萄、石榴、核桃等“殊方异物,四方而至”时,代表着世界共同繁荣的盛世景象。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越印度洋,进入红海地区,最终抵达东非和欧洲地区。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沟通了东西文化圈,并且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中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民族间的相互往来,是构成中外葡萄纹相同的重要因素。

二、中外传统纺织服饰中葡萄纹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的差异性

日本是一个被海洋环绕的岛国,便于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并且气候湿润、风景秀美,自然风光纤柔沉静,使得日本在设计上拥有着小巧精致的风格。同时,日本是一个自然灾难多发的国家,地震、海啸随时威胁着日本的国民安全,使得日本人在设计中在不稳定中追求一种平衡。中亚地处亚洲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以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古代时是丝绸之路,现代为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这使得民族性格有着居安思危的特质,体现在设计中便是珍惜自然物种。西亚因位于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交界地带,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所以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是联系亚、欧、非三大洲和沟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让西亚与世界各地进行沟通交流时都十分方便,有利于它以开阔的胸怀吸收各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欧洲被海洋环绕,山与岛屿俱多,平原支离破碎,所以促进了它在海上的扩张,使得航海业与商业十分发达。这也激发出了许多欧洲人的冒险精神,造就了欧洲文化与众不同的民族性格。由于平原少,耕地面积匮乏,并且土地贫瘠,植物和糧食作物难以生长,欧洲人多种葡萄等耐旱作物,这使得葡萄被赋予了重要的生存意义。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各国人不同的民族性格。而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各国在设计理念与生活情趣的不同,这些都成为了影响葡萄纹差异的重要因素。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性

中国虽然没有名义上一统的宗教,但是自古以来,中国受道教和佛教影响甚深。中亚西亚则普遍信奉伊斯兰教,西欧地区广泛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不同的宗教之间有着不同宗教习俗。例如,在意大利的纹饰中,有着小麦和葡萄的组合,这是因为意大利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因为在基督教中,圣餐的组合是面包和葡萄酒,故作为其原料的小麦和葡萄成为了被广泛应用的样式。反之,在中国和其他地区则没有这样的组合。

不同的宗教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在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葡萄酒之神和植物之神,酒神和葡萄成为被广泛应用的装饰纹样。酒神形象的应用也影响到了邻近的埃及,在公元1世纪酒神出现在了埃及的陶罐上,在公元3-6世纪更多地出现在了纺织品上。而在中国,则没有出现酒神的人物形象。除却地理位置相差较远传入较難的原因外,宗教决定的思想观念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采用酒神的形象。以同一时间线进行类比,公元1世纪正是中国处于东汉末年的时期,而就是这一时期中国正式形成了道教。道教讲究清修,酒神则代表着欢饮玩乐和放诞不羁,二者相异。而在公元1世纪之前,佛教就更早地传入了中国,深入民心。佛教禁欲,酒神则讲究陶醉在肉体的欢愉之中,二者更是大相径庭。故受不同宗教影响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中外葡萄纹的差异。

(三)使用人群的差异性

在有宗教信仰和无宗教信仰的人之间,葡萄纹的应用有着一定差异。无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只是直接把它当作一种具有植物装饰纹样来进行运用,是单纯喜爱它卷曲的美感;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使用葡萄纹时则会将其与各自的教义或习俗联系起来,将其赋予深刻的宗教意义。例如上文提到过的小麦与葡萄的组合,便造成了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在使用葡萄纹时的差异性。在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眼中,葡萄纹的出现代表着葡萄酒,葡萄酒无法具象的呈现在纺织服饰中因此以葡萄来代表葡萄酒。中国的葡萄纹是由西域传至中原地区的,中原地区的人们对于西域有着好奇,因此由西域而来的葡萄纹经过中国化的处理,葡萄纹不再以写实的形象出现,通过变形的设计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三、结语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葡萄作为一种籽多,果实饱满的水果,都深受民间的关注和喜爱,在这种外形的条件因素下,葡萄被赋予物产丰饶,人丁兴旺的象征意义。葡萄味道酸甜可口,葡萄酒带有独特的芳香及鲜艳的色彩,可保存数十载而不腐,作为大自然的馈赠,在不同宗教的影响下也代表着不同的意味。葡萄纹受到多方艺术文化的熏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产生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受希腊神话的影响,葡萄纹样的应用常常代表着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葡萄酒是贡品,而葡萄也被追捧为真神的圣物,不容侵犯。佛教以葡萄纹样装饰僧侣住所,将葡萄纹样视为吉祥图案。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认可的葡萄纹象征寓意是丰饶多产,富足美满,中国赋予其子孙绵绵的美好愿景,基督教徒认为葡萄代表着基督之血,伊斯兰教徒认为葡萄代表着神圣的贡酒,佛教徒认为葡萄代表着丰收。葡萄纹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无论是哪种艺术流派都不能否认葡萄藤蔓本身卷曲的美感。

猜你喜欢

辨析
未来博物馆
——辨析“发现、发明”“创造、制造”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辨析
“美丽”与“漂亮”辨析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第三方单据辨析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
“李广难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