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李清照诗词中意象意境翻译研究

2019-03-14高亚男李延林

青年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文化传播

高亚男 李延林

摘 要: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李清照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迫切需要。本文以许渊冲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为参照,从跨文化的视角分析意象意境的翻译,对以往的译本做出评析,以期提出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跨文化视角;意象意境翻译;文化传播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国的瑰宝,是烙着传统文化印记的特殊文学形式,具有含蓄内敛、对仗工整、高度浓缩概括等特点。作为婉约词的代表,清照词的文学造诣不容置疑。由于年代久远,译者与作者之间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古典诗词与现行文学形式的巨大差异,对于李诗词的英译成为一项艰难而巨大的工程。在众多译者中,国内知名翻译家许渊冲和美国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最为著名。译著的受众不仅有中国的读者,还有世界各国的读者,对于译著的评估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李诗词的理解,并且推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本文将选取李清照诗词的一些经典篇目,从文化层面,对比许译本和雷译本中对于原著意象和意境的翻译,旨在对古典诗词的英译提供借鉴。

二、译本语言分析

本文选取《李清照全集》中五篇宋词许渊冲译本和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译本作为对象,首先从语言层面分析二者的不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二者存在形合與意合的差异。研究发现,许译本中,多以表达一个完整一群的各种小句方式呈现,力求与原文在语义、语气和格式等各方面相对应。而雷译本基本上所有的内容均以完整的句子结构呈现,主要追求和原文在句意上的对应,而不注重语气、格式等其他方面。基本上能够完全表达原文的实质性信息,但是不能完全传递原文作者的情态和情感。例如,《醉花阴》中经典名句“莫道不消魂”的翻译,许译为“Say not my soul is not consumed”,基本上采用直译的方式,尊重原作,强调了“say not”,传神地表达了微醺的少女说自己没醉的样子,然而该句并不完全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而雷译本承接上句,用“carries away my soul”,事实上原作想表现的微醺状态既来自于“东篱把酒”,也来自于“暗香”,但是用“carry away”这种动作感比较强的动词,虽然也表达出了基本的动作和状态,但似乎有轻微破坏原作的神韵,前面还使用了并列连词“and”,句法信息可谓是很完整了。

第二,二者对于原文押韵的保留。宋词是一种严格要求格式的文体,许译本很在意末尾词的押韵,由于中英文词义和读音的差别,很难完整保留原词的韵律,但是许在选词时也注意在末尾的单词尽量押韵。而雷译本在这一点上则截然相反,几乎没有词末尾的押韵。以李词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为例,以下是许译本:

I oft remember what a happy day

We passed in Creekside arbour when it was glooming,

Drunk, we turned by the boat and lost our way

And strayed off in the thicket of lotuses blooming,

Get through!

Get through!

Startled, a flock of herons from the sandbank flew.

以下是雷译本:

I remember in His Tsing

All the many times

We got lost in the sunset,

Happy with wine,

And could not find our way back,

When the evening came,

Exhausted with pleasure,

We turned our boat.

By mistake we found ourselves even deeper

In the clusters of lotus blossoms,

And startled the gulls and egrets

From the sand bars,

They crowded into the air

And hastily flapped away

To the opposite shore.

从例子可以看出,在许译本中,第一和第三句押尾韵ei,第二句和第四句押尾韵ing,在许译的其它清照词中每一篇基本上都运用了押韵;而在雷译本中基本上没有押尾韵的现象。中国古典诗词押尾韵的占绝大多数,因此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内学者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而在西方的诗歌中,头韵、叠词等修辞手法运用也较多,因此外国的译者必定不会纠结于押尾韵这一现象。

三、意象与意境的再现

从李词中选取几个意象作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还以《如梦令》中的意象“溪亭”为例,许译本把“溪亭”译为“Creekside arbour”,意为“溪边的亭子”,而雷译本中“溪亭”的翻译运用了威妥玛式标音法,译为“HisTing”,是“溪”和“亭”两个字的音译,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在里面。许的译法更清晰地指出了幼年玩耍的地点是在溪边,表现了小孩子的天真无邪,无所顾忌。而雷的译法让外国读者更清楚地知道地点地名称是“溪亭”,但是这样一来外国读者就更容易接受。

《武陵春》中的经典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对于“舴艋舟”这个意象的翻译,可以说是一个难点。许译本中把这个意象译为“grief-oerladen boat”,意为“载着很多愁的小船”,与原词作者表达的意义最为接近,作者想表达的“舟太小,忧愁太多”。而在雷译本中,译成了“sofragilea vessel”,这里的“vessel”是大船,但是前面却说这艘船很“脆弱”,虽然有所夸张,但是在感情的抒发上却更加强烈,连大船都载不动的“愁”自然说明这种“愁”很重。

《点绛唇》中对于“深闺”的翻译也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许译本中,直接译成了“my room”,少女的闺房便是作者想表达的“深闺”,因为中国古代未婚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深闺”是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现象,而并不是指房间地理位置。在雷译本中,深闺译成了“innerroom”,在外国人的理解中,“深”指的是“在里面”,与原词相比,似乎是字字对应,但是对于文化部分的考量却有所缺失。

四、结语

相比较而言,许译本对于源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到位,对于原著的保真程度更大一些,但是可读性相对不是那么强。因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含蓄、隐晦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而雷译本对于源文化的保真程度不如许的译本,但是雷译本的语言风格更加简单易懂,虽然相比原词的格式有了较大的改动,但是这种直白和简洁的表意形式更易被西方读者接受和喜欢。诗词英译目的是让英语为母语国家的人也能很深刻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要兼顾对于源文化的保留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因此,李清照诗词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其源文化的特征,但是要选取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有待广大译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Kenneth Rexroth and Ling Chung: Li Ching-chao Complete Poems[M].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79.

[2]冯英囡.从“小众媒体”发展看受众与传播效果[J].新闻传播,2007(2):41-42.

[3]葛文峰,李延林.美国诗人与中国词宗的诗歌因缘——肯尼斯·雷克思罗斯的李清照词英语译介研究[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5(10):40-46.

[4]胡玉明,江龙惠子. 许渊冲古诗词英译的空间审美再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

[5]姜孟,田莉莉,高梦婷, etal.《枫桥夜泊》英译认知诗学效果的ERPs研究[J]. 外語与翻译,2016,23(4):1-7.

[6]郎涛.从阐释学视角浅谈古诗词英译中译者主体性[J]. 海外英语, 2017(20):124-125.

[7]李亚峰.美学视角下古诗英译的意境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6,16(4):100-103.

[8]许渊冲.李清照词选[M].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

[9]杨伟红.跨文化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J].电影文学,2012, No.566(17):145-146.

猜你喜欢

跨文化视角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菜名英译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