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户外空间人性化探索
——以燕山大学为例

2019-03-14张艳丽刘美泽李子阅郝彦栋罗坤

安徽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树林人性化广场

张艳丽,刘美泽,李子阅,郝彦栋,罗坤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加强建设校园户外环境是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需要。虽然科研成果和人才培育是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最重要标准,但在学术环境中,营造轻松、有活力的校园氛围才是校园精神的核心。但中国高校建设户外空间多为校园建筑的附属品,空间呆板单调使用率低下。燕山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本文希望通过改造方案的提出,推动燕山大学向“双一流”大学迈进。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世纪以前,校园建设强调校园建筑物纪念性表达,户外空间被看做是评价建筑历史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构图要素;21世纪以来,国外研究学者开始确认人在校园空间的主体地位,关注人对空间的使用及评价。关于校园人性化设计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但国内则缺乏对相关理论的运用。

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解读

2.1 外部空间的概念及分类

户外空间指校园外部空间,包括校园内部除建筑物外的所有校园环境,是始于自然而又有别于自然的人工环境。

外部空间依不同标准可分成不同的类别,依使用性质分为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依空间态势分为动态空间(线性空间)、静态空间(逗留空间);依空间界面分为封闭空间、半封闭空间、开敞空间。

2.2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内涵

校园公共空间具有承载师生公共活动的功能,是社会交往的场所;它激发和创造了校园交往,是校园物质、信息交流的场所;它承担着如演讲、娱乐、约会、讨论问题、游戏、展览、集会等复杂多样的活动及功能;它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人而设计;此外,它是校园精神和内涵的承载体,是校园活力所在。

2.3 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对外部空间的需求

2.3.1 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校园生活中的活动丰富多元,是为了满足师生教学与生活的集合。但因为生活环境限定于校园内,且人的心理特征及行为模式具有相似性。首先他们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多样;此外,学生行为具有规律性,学生的日常活动是学习、研究、生活(饮食、睡眠及生活料理)、运动等,他们往返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运动场、公共活动场地等场所。最后是集体与独立性,学生以团体的形式一起上课、共同生活,但作为成年人他们亦需要独立思考、行动的空间。

2.3.2 大学生的空间需求

人性化研究基于校园户外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强调人的使用感受。首先是归属感的需求:在外求学的学子需要一个安全的港湾来安置自己心,而空间的向心性,人与人间行为及兴趣爱好的相似性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其次是舒适感的需求:宜人的绿化、充足的阳光、舒服的设施、清新的空气、与水景亲近等,可以满足大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舒适。公共性的需求: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交往确认自身的存在,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需要通过与他人交往传递信息、情感。私密性的需求:人都有隐秘的一面,隐秘的情感需要释放的空间,空间可以通过封闭或半封闭的分隔手段以增强私密性。最后是领域感的需求:占有领域利于肯定人的身份,加强归属感和认同感,领域感需求使人们排斥自己的领域受到侵犯,主动保卫自己所属空间不被侵犯。

3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3.1 特定建筑邻近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每个人在校园中都有“基地空间”,如专业教室或者实验室,大部分活动于这些特定空间进行,因而产生强烈归属感。建筑临近空间可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各个区域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教学区以学术讨论为主,主要营造学术气氛,生活区以生活、休闲、娱乐为主。但整体依据的原则还是较为相似的。

2.1.1 开放性原则

“基地空间”入口应开向大量步行人流进入的方向,以引导人们进入建筑物中;夜间入口照明良好,增加人们夜间出行的安全性;建筑物的前廊空间尺度较小,且人流较大,局部宜以半围合边界营造半私密空间。

2.1.2 有机性原则

利用物理通风,组织创造阴凉空间,舒适的空间,会增加人们对空间的归属感,并增加空间的使用率。设置不同开放程度的草坪,并合理种植树木,一定量的植被能够在空间内形成一个小型的微循环,减弱炎热的天气对空间的使用造成的不利,并且要考虑长期发展中植物对建筑造成的影响。

2.1.3 多功能性原则

设置服务型设施,引导人群的使用。天井附近宜提供可移动桌椅,方便人群用以临时讨论、午餐、户外学习等。

3.2 校园广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校园广场不仅是简单的空间围合,它是校园中的集会场所,用于开办展览、乐队表演、举行集会,是校园有机组织的一部分,校园广场的设计必须依据开放性、可持续发展、多功能性等原则进行设计,以满足人们在广场中的使用心理。

3.2.1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空间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群保持开放、可进入的状态。因此,广场应位于高使用率建筑周围(如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方便更多的使用者进入其中,提升广场的活力;广场中应设置一定的照明设施,以满足人们在多个时间段内可以进入。特别注意广场边界的创造,设置一些“锚点”(如树木、柱子、花坛)或多样性边界以满足“边界性效应”。

3.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广场作为校园开放空间的体系之一,与校园整体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其中的绿地、树木应于校园所在地的气候相符合,利用合理的绿化改造广场的整体气候条件,并充足考虑植被的后期发展对广场产生的影响。

3.2.3 多功能性

广场作为校园内的集散空间及交通空间,最基本的是同时容纳停滞性活动及通过性活动。得到活动支持的同时应该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例如举行小型的聚会,清晨的诵读等活动;此外,多功能性要求广场提供一定的私密性空间,以使满足使用者的私密性及领域感需求。

3.3 自然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自然空间指大学内的公园或大块的草坪,这些自然空间是大部分大学生最喜爱的空间。在室内人们会倍感压力,在自然中人们会体会到放松感。

3.3.1 开放性原则

自然空间作为公共开放空间的一种,公共开放是其最重要的属性,较多的自然空间都有着较大的尺度,校园的主要流线应设于这类空间边缘,以减少对内部的影响,但同样不能影响其可进入性。

3.3.2 可持续性发展

自然空间内必然有较多的植物以及动物,应对植物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良好的日常养护,植物的自然生长会对空间日后的使用造成影响,并形成动植物能量的微观循环。

3.3.3 多功能性

自然空间不是某个空间的附属空间,他是独立存在的空间,应远离校园建筑以免成为附属空间。由于自然空间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其满足多种空间的功能需求,例如户外学习、户外聚餐、讨论,但这些功能形成的前提都是合理的服务设施的设置,以及足够的安全保障。

4.2 燕鸣湖改造方案

4.2.1 基地分析

秦皇岛四季多风少雨,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燕鸣湖边的树林可起到冬季挡风、夏季遮阳的效果。燕鸣湖位于燕大东校区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每天汇集大量人流,是人流必经处,穿过树林的大量人流对空间的静态使用产生干扰。沿湖一圈因为高差的隔绝,成为良好的沿湖学习带,沿湖树林依位置及人流状况不同,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北部活跃区、中部较活跃区、南部安静区;除沿湖一圈有少量座椅可学习谈论区外,其他区域仅作为交通空间使用。

4.2.2 改造策略

①开放性

东大活和生活服务楼夹角处草地及雁鸣湖北部树林,因树木杂乱无章且没有明确铺地,导致其可进入性差,现改变整体铺地材质,采用木制铺装,或利用原有地势的高差,做退台式处理,增加人们的可停留性。而食堂后门的中部树林,路网密集,开放性良好,做保留处理。

②多功能性

沿湖中部树林主要为交通不停留区域,流线多,人流量大,所以还是保留原有的交通引导功能。南部沿湖树林,地势较为平坦,周围嘈杂,并邻近车辆交通,且周围建筑均为服务性建筑,因此更适用于休闲娱乐,设置桌椅,增强人与人间沟通交流。而另一侧北部树林空间较为安静,其位置靠近教学楼,远离车辆交通,并且临近小型贩卖商店,适用于户外学习空间,且利用多块参差错落的退台形成一些小型私人区域,保证其私密性。

③生态性

原沿湖周边树林中树木安置不条理,参差不齐,现保留成冠的大树,去掉杂乱的小树。且在南部沿湖树林,树木周边形成下沉空间,可以让人们围绕着树休息交谈,增加与自然的接触。北面树林在部分退台上增加绿化,使整体充满生机。

4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建筑界需潜心研究建设校园环境,着眼于人的使用需求及空间感受。总之,大学校园公共环境的营造要真正做到“人性化”,研究师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创造安静、方便、高效的学习场所,多种形式、多种规模和层次的空间环境,对每一个空间都要进行精心布置,以满足师生高尚精神追求,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大学校园设计在今天面临着问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必须以新的设计视角重新审视以往的设计情况,为今后更加灵活周到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而努力。

猜你喜欢

树林人性化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在广场上玩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广场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雨后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