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城市水环境变迁对“水乡”类海绵城市建设的启发
2019-03-14邱舒婷曾理金伟汤泽和
邱舒婷,曾理,金伟,汤泽和
(1温州建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2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
0 前言
海绵城市,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地表硬化、水体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内涝、城市热岛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因此,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获得广泛重视。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发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对海绵城市的目标和实现途径都做了指导。然而,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中,仍然普遍存在重工程、轻肌理的问题[1]。在分解指标的同时,往往缺少因地制宜的水环境研究和对LID技术的取舍,同时运维管理跟不上[2],使得海绵城市建设处在LID设施各自为战,无法有机融入城市水循环的局面。
绍兴市是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省级试点城市,也是以“水乡”闻名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水网密布,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国内拥有这种优势的城市不少,少的是保留和发挥了这种优势的城市。绍兴市在GDP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大的同时,很好地保持了城市水域面积和水网形态[3],值得其他有类似条件的城市借鉴。
1 绍兴城市水环境变迁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地处浙西和浙东的山地丘陵与浙北平原的交界地带,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走向。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平原区。
绍兴城市的北部平原区位于萧绍平原,是环杭州湾大湾区的核心区域,杭州都市圈的副中心位置。这里不仅人口稠密,而且水网密布,全市平均水域面积占比为6%,市区水域面积占更是比超过12%,为浙江省之首[3]。曹娥江、浦阳江、鉴湖等天然水系和后来人工挖掘的“鱼骨形”水渠构成绍兴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水网。绍兴市更是因此有了“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之称,并拥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荣誉称号,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更是天然的海绵城市。
1.1 绍兴古城的水环境
仿佛是口口相传的“大禹治水”为绍兴城注入了魂魄,在绍兴城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水”一直是绍兴城市变化离不开的一个主题。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定都绍兴建“勾践小城”[4],既交通发达、易守难攻,又合乎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生活习惯,水陆兼具。随后,范蠡在小城的基础上向东外扩,修建了“山阴大城”。为保证农田灌溉,大兴水利,“饥馑在问,或水或塘”,筑有吴塘、练塘、石塘、苦竹塘等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同时期,山会平原出现人工挖掘的运河,被称为“山阴故水道”,也是浙东运河中最早的部分。据《越绝书》[4]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这是一条从山阴大城的东郭门到练塘,东西走向长达五十余里的人工运河。
东汉时期,马棱在绍兴治理水患,为拦截若耶溪的洪水修筑了洄涌湖[5]。后来的马臻更是在绍兴修筑了中国古代最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鉴湖水利工程。汇山阴、会稽三十六源,筑堤蓄水,成八百里烟波,古代鉴湖由此成型。古鉴湖周长三百一十里,湖、田、海形成湖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的三节阶梯[6]。鉴湖的围筑,不仅保障了农业灌溉,“溉田九千余顷”,更便捷了交通运输,为此后绍兴城市水网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东晋年间,贺循主持开凿了一条西起钱塘江,经萧山、钱清、柯桥到绍兴郡城的萧绍运河。萧绍运河(西兴运河)与其他河道相互流通,又可借此进入鉴湖内的山阴故水道,直抵曹娥江,提高了鉴湖的排灌效率和水利交通功能。
隋唐时期,在“山阴大城”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了绍兴城现有的轮廓[7]。由西兴运河、鉴湖,贯通曹娥江至甬江、姚江的浙东运河也在这段时期中于官方和民间的共同经营下基本成型。
到了南宋时期,随着人口和行政中心的南迁,绍兴城的发展也进入了鼎盛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浙东运河全线贯通并经过多次疏浚,极大改善了航运条件。同时,泥沙淤积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原因使得人们开始围垦古鉴湖[8],鉴湖水位下降,面积大幅缩小,山阴故水道再现。由于两次被作为南宋临时都城,官方对绍兴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整饬和扩建,并对城内道路、水路和桥梁进行的重新规划,使得绍兴城有城门9座,水门7座,城内河网交织,支流众多,皆可通舟楫。至此,绍兴城的城市规模与城内布局基本形成[9]。
明朝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对绍兴的河道网络和街河布局的形成这样写道:“绍兴城市,一街则有一河,乡村一里半里亦然,水道如棋局布列……日久非一时,人众非一力,故河道渐成,甃砌渐起,桥梁街市渐饰。”
明清两代,绍兴城内河网既成,历任郡守多做疏浚治理的工作,并未对城市格局产生太大影响。直到民国时期,绍兴城的城墙才被逐渐拆毁,兴建公路。
1.2 绍兴水环境的危机
绍兴的地理、文化和历史共同造就了其具有代表性的“亲水”建筑空间环境。水路中的河道、水埠、水溇,陆路中的建筑、街巷、檐廊,以及作为水路交叉点的桥,共同构成了水乡特有的城市风貌[10],使其成为“天然的海绵城市”。
但是,现代化的公路铁路交通,和生产、生活方式都对绍兴传统水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对古城风貌和肌理的破坏在某种意义上难以避免。
1.3 绍兴水环境的保护和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永恒的动态。古代的绍兴,从春秋到明清,一直在发展变化。但这种发展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新的因素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自然融入。而现今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突变的生活方式,使得新旧矛盾难以调和。如果不重视保护工作,将会对古城水环境造成难以挽回的破坏。
绍兴市较早认识到经济发展和古城水街风貌保护的问题,也认识到城市水环境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虽然建国初期条件有限,意识不足,使得老城区内鱼骨状河网部分消失。但自1985年起至2016年,绍兴GDP从40亿增长到4466亿,其境内大小河流8000多条,水域面积占比6%,市区水域面积占比超过12%,高密度水网未发生本质性改变,水域面积还有小幅增长[3]。这一现象在国内同期的其他同类城市中显得难能可贵。
对古城风貌和城市肌理的保护,需要重视其“活着”的特性,使其有机融入活力四射的现代化生活。绍兴水街的保护和更新,因其千年累砌的水乡格局,更需注重营造和延续记忆场所,形成水乡文化中心辐圈,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提高本土保护意识[11][12][13]。
绍兴的高密度水网不仅使城市能量斑块相对分散,有效缓解了城市开发对环境的冲击,还能较好地调节生态并发挥自净功能[3],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在人们日益重视生态环境,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绍兴市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拥有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等荣誉称号,以12%的城区水域占比傲居全省之首,不失为一个成功的范本。
虽然绍兴市目前仍然面临水质污染[14][15]、水动力不足[14]等问题,但高水域面积占比和高密度水网分布,为绍兴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 绍兴海绵城市政策与成果
2.1 政策与设计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中,在规划阶段将城市人民政府列为构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责任主体”,并要求“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绍兴市在2016年成为浙江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省级试点城市后,积极响应,先后推出了《绍兴市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6年海绵城市试点项目35个。”[16]“(2017年)建成绿道80.701km,完成率115.29%。绍兴市区、诸暨市、嵊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批复,新昌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17]“(2018年)建成生态化湿地427个。”[18]
绍兴的平原水网水位稳定、河网密集,有别于其他江河水位涨落明显的城市。基于这种特征,绍兴市推出《绍兴市河道(湖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以城市设计的思路及水城特色营建的角度,从不同等级的规模分类、不同类型的产业策略设计等多个维度,对曹娥江、浙东运河和鉴湖等处进行重点规划编制[19]。
绍兴市为指引今后城市风貌塑造和突出“水城”特色,还提出了四大景观风貌区:鉴湖与东鉴湖湿地景观风貌区、会稽浅山文化休闲景观风貌区、古运河与杭甬运河景观风貌区、杭州湾生态湿地景观风貌区。
2.3 典型案例
2.3.1 迪荡湖公园
迪荡湖公园占地2.6km2,位于绍兴越城区二环线内。迪荡湖湖区在经过三年时间的治理后,水面面积1.4km2,能吸纳约500万m3的城市排水,不仅是绍兴“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列入省级重点水利项目。
2.3.2 洋泾湖公园
洋泾湖公园总面积为43hm2,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北部袍江新区。二期工程以建设湖城一体的绍兴国际新水城为重点,综合采用透水性铺装和下凹绿地等LID设施,入选浙江省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经典案例。
3 历史经验与启发
纵观绍兴城的水环境变迁,我们不难发现绍兴在南宋时期有过一段爆发性的繁荣。这段时间里,绍兴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人们便向山要田,砍伐林木,水土流失,造成湖中大量泥沙淤积;又向湖要田,在湖中修筑围堰,然后填土成田。曾经烟波浩渺的八百里古鉴湖,只剩下如今的不足五十里。“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胜景不复再见,“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也梦不再来。随着鉴湖调蓄能力的减弱,萧绍平原旱、涝、潮灾加重,直到明代汤绍恩修建三江闸,才恢复了绍兴内河的部分调蓄功能。
历史在这里已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大家意识到保护和修复城市的水环境、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4 总结
本文首先梳理了古代绍兴城市水环境的变迁,然后简单描述绍兴水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危机和发展,再概括了绍兴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和规划设计并举例,最后以史为鉴,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以此启发其他“水乡”类城市更好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