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大陆葡萄在美洲的栽种及传播*

2019-03-14张兰星

关键词:葡萄藤美洲栽种

张兰星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无论是旧大陆还是新大陆,大部分葡萄既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于酿酒。因此,葡萄既是一种水果,也是一种经济作物。美洲原本有野生葡萄,但不适宜酿成酒。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移民便从旧大陆带来葡萄藤,推广到各地栽种[注]到20世纪初,美洲甚至培育出不用于酿酒的鲜食葡萄(table grape,也称提子),品种包括绿仙子、圣诞蔷薇、皇帝、绿珍珠、红地球、黑珍珠、红宝石等。

一、欧洲葡萄与美洲野生葡萄

葡萄的拉丁学名为VitisVinifera,现今多数用于酿酒的葡萄都源自这个品种。旧大陆葡萄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葡萄起源于6000年前的亚洲;其二,葡萄起源于地中海东岸,在前20世纪,这些地区便开始酿造葡萄酒了,其后葡萄藤逐步西传[1]3。

据称,埃及人很早以前就开始大规模栽种葡萄了,他们甚至知道如何晒制葡萄干。在前2500—2350年的埃及壁画中,还有对葡萄酒的描绘[2]。公元前,葡萄就传入了欧洲,最早种葡萄的可能是古希腊、罗马人[3]1。据说,古罗马人赫力克首先学会种葡萄,并将其传播出去。公元1世纪,罗马人将葡萄传至高卢。当时,甚至有人认为葡萄园将取代麦田,占据高卢各地。在葡萄酒出现以前,欧洲人都喝啤酒或其他粮食酒[4]。喜爱上葡萄酒的味道后,欧洲人便开始学习栽种各种葡萄,后来培育出霞多丽、黑比诺、雷司令、波尔多、勃艮第等多个品种[5]。

美洲自来就有野(生)葡萄。哥伦布的船员曾记载道:“加勒比有野葡萄藤。”[6]在北美东部,野葡萄的品种还不少。其中一种叫“狐葡萄”(fox grape),吃起来有麝香味或狐臭味,故名。它生长在朽木周围,果实大而圆,颗粒不太密集,呈黑、白、红色。这种葡萄到处都是,印第安人和初期移民用其榨汁、做果冻(酱)[3]1。还有一种野生“圆叶葡萄”(vitisrotundifolia,或称muscadine),生长于河岸、低地和沼泽,詹姆斯镇附近就有很多野生“圆叶葡萄”。野生“岸葡萄”(vitisriparia,亦称“沙燕葡萄”)的生命力很强,能在寒冷环境中生长。野生“夏葡萄”(aestivalis)甘甜多汁,但只能在夏天生长,对环境要求高,难以传播到其他地区。野生“冬葡萄”(cordifolia)仅在冬天生长。南方还有一种“串葡萄”,皮厚核大,味道类似法国的波尔多葡萄。在今密苏里、伊利诺斯及德克萨斯州,还有一种野生“沙葡萄”(rupestris),能够在干旱环境下生长[7]7。

印第安人不但采摘野葡萄,还晾晒葡萄干,但没有用其酿酒的记载。关于印第安人是否栽种葡萄,现在还很难说。北美西部有野生加利福尼亚葡萄(californica)、南加州野葡萄(girdiana)、亚利桑那葡萄(arizonica)。当地印第安部落周围生长着这些葡萄,但不清楚人们是否栽培它们[8]。在16世纪20年代,法国航海家维拉扎诺(Verrazzano)记载道:“印第安人将葡萄藤周围的杂草清除,助其生长。”[9]171耶稣会士也提到:“波瓦坦(Powhatan)的印第安人将葡萄园打理得很整齐,就像西班牙人的果园一样,这里有很多白葡萄,应该是斯卡珀农葡萄。”[9]171尽管有如此描述,仍不能断定印第安人就栽培了葡萄。

二、欧洲移民在美洲栽种旧大陆葡萄

1519年,西班牙国王下令将欧洲葡萄藤运往新大陆,新西班牙陆续出现旧大陆葡萄。后来,英国人将其带到东海岸栽种。17世纪末,法国人开始在南北卡罗来纳及佐治亚栽种欧洲葡萄。据统计,传入北美的欧洲葡萄大概有40多个品种。既然新大陆有野生葡萄,欧洲人为何坚持将旧大陆葡萄引入美洲呢。

首先,向美洲引入葡萄与酿酒有很大关系。在远古时代的旧大陆,人们种葡萄的重要目的就是酿酒。古希腊、罗马时代,酒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新大陆原生葡萄可以长到很高,但果实多被鸟兽啄食,若要酿酒,数量太少。于是,北美移民从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等地引入葡萄。旧大陆葡萄传入美洲之初,“表现”令人失望。它们难以在炎热潮湿的加勒比存活。在干旱的墨西哥中部,结出的果实也苦涩无味。在16世纪末,虽然西班牙人、英国人在北美南部、东部栽种旧大陆葡萄,但均未成功。如果要酿酒,就只能采摘北美的野生葡萄[10]286。无论是佛罗里达的西班牙人,还是大湖区的法国人,再或是新英格兰的英国人,都认为用北美野葡萄酿出的酒(味道)不完美。

其次,葡萄酒是基督教圣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曾经谈到:“如果没有葡萄,欧洲人如何制酒以纪念主设立的晚餐呢?是干脆免了这道仪式,设法从欧洲取得葡萄酒后,再行恢复,还是可以这么假定,当初耶稣之所以用葡萄酒,只因它是巴勒斯坦的寻常可见之物。若真是这样,当美洲人纪念主在十字架上的牺牲时,我们不妨改用印第安人的饮料。”[11]21781年,加州传教士朱尼佩罗·塞纳(Junipero Serra)向同事劳森(Lasuen)抱怨道:“圣餐没有葡萄酒就失去意义了。”[12]292

再次,葡萄酒是欧洲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西班牙人认为,要吃饭就要有面包(小麦),要喝酒就一定是葡萄酒。地中海的饮食文化强调葡萄酒的必要性,他们习惯在吃肉时喝酒。由此看来,随着新大陆移民数量的增加,葡萄酒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就很有必要引入适宜酿酒的旧大陆葡萄,一是可以丰富移民的食物品种,二是可以将其发展成经济作物[13]259。

对于欧洲葡萄来说,北美并非伊甸园,旧大陆葡萄最初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第一,旧大陆葡萄必须面临不同环境的考验。美洲东北部和北部(如落基山脉)普遍寒冷,经常有霜冻及冰雹,旧大陆葡萄难以存活[1]3。南部则炎热潮湿,不利于葡萄生长。比如,在安的列斯群岛热湿的低地,葡萄根本长不出来。还有农学家指出:“对于早期殖民者来说,大西洋沿海的沙土地带是比较贫瘠的。比如,新泽西的土地被称为“松林贫瘠地”(Pine Barren),弗吉尼亚要稍好些。这些土地已经被耕种了3 000年。若要在此栽培旧大陆葡萄,则需重新施肥。”[14]

第二,欧洲葡萄对美洲病虫害(病菌)几乎无免疫能力。最初,新大陆的白粉(菌)病、霜霉病、黑腐病、皮尔斯病对葡萄危害极大,欧洲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出现这些病菌。此外,北美本地还有葡萄叶蝉(吸食葡萄叶)、葡萄卷叶蛾(其幼虫吃果实)等害虫。虽然一些农民坚持种葡萄,收成却不见得好,因为这些病虫害通常具有欺骗性,它们对葡萄的危害是逐年(慢慢)加深,导致栽种者以为危害不太大,遂继续维护。通常来讲,到了第三年,病虫害才完全显现,若要补救,为时已晚。在弗吉尼亚南部,初期移民虽然采取一些措施,避免了真菌扩散,但又遭遇另一种叫葡萄根瘤(phylloxeravastatrix)的侵袭,这种寄生虫遍布落基山脉,对植物的叶、茎均有危害作用[7]27-28。有学者谈到,除了葡萄,其他欧洲水果(如苹果、梨、桃)均能在新世界成功生长。这是因为美洲没有这些水果,也没有其天敌(害虫)。但美洲本来就有野生葡萄,就意味着有害虫要啃食葡萄,欧洲葡萄属于新品种,遂无法抵御新环境的病虫。

第三,即便旧大陆葡萄被引入美洲,其成熟后的味道也有所不同。在墨西哥北部,传教士种出的葡萄虽然很甜,但缺乏酸度,用其酿造出来的酒更像果汁。在墨西哥南部,旧大陆葡萄能够顺利生长,但这种葡萄酒缺乏发酵味道,酒质明显不如欧洲酒好。总之,“欧洲葡萄在这里就是长不好,无法完美地成熟。”[11]43

在弗吉尼亚,由于葡萄难种,很多种植园打算放弃它,改栽烟草。尽管如此,还是有人坚持下来,为了栽培旧大陆葡萄,他们用心观察并分析原因。最终,有人发现北美南方的野生圆叶葡萄及岸葡萄一直能够存活,且能够抵御本地的根瘤蚜病[15]。若要种活旧大陆葡萄,看来只有嫁接欧、美葡萄,培育新品种[9]171。1740年,移民詹姆斯·亚历山大在费城附近“研发”出新葡萄,取名“亚历山大葡萄”,为欧洲葡萄与北美圆叶葡萄的嫁接产物。1755—1756年,军人本杰明·塔斯科尔(Tasker)将其推广到马里兰的安纳波利斯。1767年,总督霍拉提奥·夏普(Horatio Sharpe)告诉巴尔迪摩的一位地主:“建议你们嫁接欧美葡萄,新品种不但饱满,生存力也很强。”[7]83在美国独立战争前,马里兰移民一直在尝试嫁接各种葡萄。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嫁接葡萄被推广到北美各地[7]83。

三、旧大陆葡萄在美洲的传播

就气候来看,欧洲葡萄适宜在类似地中海的环境下生长。即便在北美东部海岸的佐治亚,葡萄仍然会遭受霜冻[16]。北美西南部、西部(加利福尼亚)、南美(智利)的部分地区有相似气候,逐步发展成新大陆葡萄主产区。在这些地区,旧大陆葡萄经过多次改良,最终“站稳脚跟”。当然,嫁接也非旧大陆葡萄存活的唯一途径,美洲土地辽阔,肯定有地区适宜旧大陆葡萄生长。况且旧大陆葡萄品种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适应力强的葡萄定会找到滋生之地。

总的来说,北美东部(海岸)较早栽种旧大陆葡萄。西班牙人也在佛罗里达尝试种葡萄,但未获成功。西部则较晚种葡萄及酿酒。1769年,方济各会来到(上、下)加利福尼亚传教,并在此试种旧大陆葡萄,用以酿酒[注]下加利福尼亚是墨西哥西部的一个多山半岛,延至太平洋和美国边界南部的加利福尼亚湾之间东南偏南。西班牙人于16世纪30年代首次探险此地。。这种葡萄被当地人称为“传教士葡萄”,它含糖量高,缺乏酸度,酿出的酒称“沙漠葡萄酒”或“沙漠甜酒”。尽管如此,加利福尼亚的气候适宜葡萄生长。在圣芭芭拉,一株葡萄藤经过65年时间,就可以长成面积达1 200平方英尺[注]1 200平方英尺约等于111平方米。的葡萄园,年产量可达5吨。就品质来说,加利福尼亚圣加伯利(Gabriel)的葡萄酒最好。来自西班牙马拉加(Malaga)的葡萄则被带到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这种葡萄颗粒小,颜色深,汁水甘美。随着加利福尼亚人口的增加及天主教的传播,葡萄园与酒庄增多,为圣餐提供了必要原料[12]292-293。1789年,圣·胡安·卡皮斯特拉罗(Juan Capistrano)教会的修道士也在北美制出葡萄酒。移民安格斯顿·哈纳兹(Agoston Haraszthy)还被称为“加利福尼亚葡萄业之父”,他曾经在威斯康辛州试种葡萄。19世纪50年代,移民又从欧洲引入一批葡萄藤,代替传教士栽种的葡萄。1857年,移民哈纳兹将欧洲葡萄带到加利福尼亚。19世纪70年代,根瘤蚜侵袭加利福尼亚的葡萄园(估计由法国人从密西西比河传入加州),造成巨大损失[13]260。但这没有动摇西部海岸的葡萄产业,时至今日,酿酒业已经发展成加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哥伦布来到中美洲后,便在安的列斯群岛种葡萄,但当地气候炎热潮湿,葡萄难以存活。即便种活,也会因为多雨潮湿,造成汁液不甜,用其酿酒,必定味道苦涩。16世纪初,墨西哥开始栽种旧大陆葡萄。总督科尔特斯直接从西班牙引入葡萄藤(据说来自其父亲的庄园),栽种于较为干旱的北方。其努力终获成功,种出的葡萄味道甘甜,适合酿酒。不过,由于西班牙国王为了垄断葡萄酒贸易,禁止在美洲发展酿酒业,科尔特斯栽种的葡萄仅能自食了。当时,墨西哥北部发现金银矿。如果旷工想喝酒,都只能购买昂贵的(欧洲)进口葡萄酒。为了自己酿酒,当地移民开始种葡萄,中美北部(今墨西哥北部及美国西南部)逐渐兴起葡萄园[10]139。17世纪20年代,方济各会将旧大陆葡萄带入墨西哥及北美西南部栽种,用以酿酒。最初,多数地方的葡萄长得不好,由于土质成碱性,结出的果实较为苦涩。至1659年,埃尔帕索(El Paso,今美墨交界处)已经成为葡萄酒产地,当地农田全被用来种葡萄,玉米产量明显下降。经过多次尝试及改良,葡萄终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被推广至墨西哥各地[17]192。1807年,探险家泽布隆·派克(Zebulon Pike)提到:“埃尔帕索的葡萄酒可能是北美品质最佳的葡萄酒之一。”[10]2831846年,美国士兵J. W. 阿伯特(Abert)也描述道:“埃尔帕索非常富饶,连这里的马也比外地马高大。葡萄更是长得圆而大,色泽炫亮,一串紧挨一串。我们忍不住请求当地农人摘下几串来(让我们)尝尝。”[10]283此外,帕拉斯(Parras)、埃尔帕索和格兰德河地区也陆续成为葡萄(酒)主产区。

南美也有适宜旧大陆葡萄生长的地方。据描述,“这里的(南美某处)气候颇似卡斯提尔,几乎正在南北相对的同一纬度……”[11]43。16世纪中期,秘鲁开始种葡萄,并用于酿酒[17]191。1614年,智利圣地亚哥主教区已经能年产20万缸[注]据原文记载,“缸”是个出入很大的测量单位,可是不管怎么说,20万缸都铁定是好大一堆酒。参见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葡萄酒,不但满足当地使用,还供出口[11]43。

四、结语

旧大陆葡萄传入新大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丰富了美洲(移民及当地人)的食物品种,时至今日,葡萄已经成为美洲重要的水果及经济作物;旧世界栽培葡萄的技术亦传入新世界,移民通过摸索与实践,还开发出相关新技术;葡萄(酒)亦是欧洲宗教文明的载体,其满足了移民们的精神需要,更让新旧世界的农业文明得到充分交流。

猜你喜欢

葡萄藤美洲栽种
北方落叶果树最佳栽种时间及栽植技术要点
美洲野牛当宠物
葡萄藤上的塑料袋
“凭空”栽种的绿色宠儿
美洲动物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的研究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谁发现了美洲
短文三则
葡萄藤和老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