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理念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探讨
2019-03-14唐冠豪
唐冠豪,苏 丽,李 平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12; 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安徽 合肥 230001)
李平是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江淮名医,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及教学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平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及研究成果,提出了“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现总结如下。
1 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
1.1 元气化生异常 李平提出,在正常情况下,元气化生一身之气、化生脏腑之气,但在六淫外邪、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正气虚损、痰浊瘀血、热毒等各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元气化生异常则形成瘤毒,从而导致肿瘤的产生[1]。元气化生异常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2]。
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人体,致使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气机不畅,血行瘀涩,津液代谢障碍,气滞、瘀血、痰湿、热毒等病理产物积滞纠结日久,影响元气的正常化生过程,则形成肿瘤。《灵枢·九针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素问》:“百病生于气也。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情志内伤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形成气滞、血瘀、痰浊、毒结等病理产物进而引起元气化生异常,形成肿瘤。若饮食水土失宜,嗜食热食、辛辣及膏粱厚味,进食速度过快,则致使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脾虚生湿,湿浊阻滞气机,气滞血瘀,脉络受阻,湿浊瘀血等搏结日久而干扰元气的正常化生。《医碥》:“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肿瘤形成与饮食密切相关,究其原因皆是干扰了元气正常化生的过程。
1.2 正气亏虚 正气亏虚易致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正气御外与内固能力下降,各种六淫邪气入侵变生瘤毒导致肿瘤。正气亏虚使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浊气血等各种病理产物搏结日久,致使元气异常化生形成恶性肿瘤。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时易患肿瘤[3],而正气亏虚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升高患癌风险。《黄帝内经》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之“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均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1.3 瘤毒内生 瘤毒是元气异常化生的产物,也是恶性肿瘤产生的必要条件。瘤毒是在体内外多种致病因素诱导下,在瘀血、痰湿、气滞、热毒的病理基础上生成,并可与六淫外邪等致病因素杂合为病,暗耗人体精血以滋养增殖,并与瘀血、痰湿、热毒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凝聚,导致机体正气虚损逐渐加重,终致瘤毒沿络脉发生远处或脏器转移。因此,瘤毒内生是在各种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癌因素作用下,多步骤、多基因、多环节长期积累的结果。
1.4 络脉病变 络脉受到各种病邪的侵袭,输布气血津液的功能发生障碍,变生各种疾病,致为络病。络脉受邪而处于病理状态称为病络。李平认为,病络是瘤毒向肿瘤周围组织浸润和远处转移的基础,肿瘤的浸润转移与毒生病络伴随发生。病络产生后,瘀血、湿浊、热毒等病理产物胶结于病络,终致络脉恣行,增生无制或络脉瘀阻。瘤毒所依附的病络及周围瘀血、痰湿、瘀毒的程度与肿瘤浸润转移的速度密切相关。
1.5 化生异常、正气亏虚、瘤毒内生、络脉病变的内在联系 元气化生异常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根本原因,瘤毒内生是元气异常化生的结果,正气亏虚为瘤毒消耗所致,亦是瘤毒内生的基础条件,络脉病变与瘤毒内生伴随出现。瘤毒内生后可迅速侵犯机体,消耗正气,致使肿瘤患者出现正气虚损的证候。瘤毒内生伴随病络的产生并可随病络发生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而正气亏虚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瘤毒产生的内环境基础。
肿瘤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正气始虚,瘤毒向周围侵袭而不易被察觉,之后瘤体通过病络从机体获取气血逐渐生长,使得肿瘤向中晚期发展。此时瘤毒与正气交争较甚,随着病情的进展,正气逐渐虚损,瘤毒日盛,正不胜邪,导致疾病恶化,脏腑功能逆乱,机体御外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发生瘤毒的扩散,终致正气衰败,出现阴阳离决的表现。由此可见,元气化生异常、正气亏虚、瘤毒内生、络脉病变是肿瘤发病的关键。因此,李平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是其提出“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理念的依据。
2 “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学术思想
李平认为瘤毒是元气异常化生的结果,应稳定元气化生的环境,阻止元气异常化生,预防瘤毒的产生。临床上可通过避六淫及七情的干扰,节饮食,扶正气,稳化生,从而对肿瘤的早期预防及防止术后复发起到重要作用。
瘤毒的显著特征是暗耗正气,临床发现大多数肿瘤患者在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机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亏虚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正气亏虚逐渐加重,导致多数患者无法耐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较强的清瘤毒治疗方式。因此,对肿瘤患者阴阳气血的扶助补益与调节及改善患者的虚证状态显得十分重要。《黄帝内经》载有“燥者润之”“衰者补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损者温之”“劳者温之”“下者举之”。故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肿瘤患者久病正气虚弱、正虚邪恋的基本病机和反复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后余毒未清、毒邪内蕴的阶段病机,以及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期间毒邪伤正、生化无源所致的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灵活运用补益药[4],常用太子参、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等药,以扶正气。
瘤毒缠绵,且具有隐匿性、暴戾性、扩散性、难治性等特点,必须采用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药物等清瘤毒之法除之,虽然大部分瘤毒已除,但因患者正气虚衰不支,不能胜邪,瘤毒不易除尽,少量稽留机体,属于余邪,仍秉承瘤毒的特性,呈现出“稽留不去”的态势,需继续运用清瘤毒之品[5],针对肺癌,临床常选用入上焦针对性较强的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芩、猫爪草、七叶一枝花;针对乳腺癌选用入肝经的消肿散结药物,如蒲公英、夏枯草;针对胃癌选用入中焦或脾胃经的解毒药物,如山慈姑、八月札、鸡内金;针对肠癌选用入下焦或大肠经的药物,如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由于毒生病络,瘤毒阻络,瘤毒传络亦是瘤毒的重要特点,病络一旦生成,不易去除,呈现瘀滞及过度增殖两种状态。依据“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的中医治则,对病态的络脉,采取手术、介入方法以外,还应考虑改造病络状态,使其达到气血调和、络脉通达的平和状态,当在攻毒扶正的基础上选用虫类药物辨证治疗[6-9]。李平指出,应根据毒生病络所呈现的两种不同状态以及虫类药物的不同属性,灵活选用。其据此将虫类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络药如水蛭、蛇类、土鳖虫、全蝎、地龙,适用于络脉瘀滞的状态;另一类是用于阻止病络过度增殖药,如蟾蜍皮、壁虎、斑蝥,适用于络道恣行,增生无制,亢而为害状态。同时,在临床具体运用中还需要分清疾病所处的阶段,疾病早期,正气尚未亏虚,可选用峻猛之品,但对于年老及久病体虚者,当适量配伍扶正药。晚期肿瘤患者多数正气不足,治疗中不耐一味猛烈攻伐,故使用虫类药应衰其大半而止。此外,由于虫类药物药性峻烈,具有一定毒性,有引起消化道出血及损害肝肾功能的风险,故应适时应用,掌握好剂量,注意配伍。
综上,稳化生宜应用于肿瘤的早期预防和术后防止复发阶段;瘤毒暗耗正气,肿瘤患者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气亏虚状态,使其难以耐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较强的清瘤毒治疗方式,因此在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皆可灵活采用扶正法。因瘤毒具有隐匿性、暴戾性、扩散性、难治性等特点,在机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采取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清瘤毒之法。在清瘤毒治疗的同时,应根据瘤毒引起络脉瘀滞或过度增殖的病理状态,采用通络或阻络之法。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73岁,2012年因确诊右肺鳞癌行气管镜内全身麻醉下电视辅助胸腔镜右下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鳞癌(Ⅲa期)。术后仅完成2周期辅助化学治疗(药物不详)。2015年3月患者因咳嗽、咳黄脓痰,伴气喘,偶有胸闷,乏力明显,纳差,睡眠差,舌体胖大,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而就诊。查胸部CT提示左下肺占位(约4.2 cm×2.7 cm),支气管镜下活组织检查提示鳞癌。李平认为该患者属于非小细胞鳞癌术后复发,依据手术病理分期偏晚,患者虽然行手术及化学治疗,但瘤毒不易清除,稽留体内,暗耗正气,导致气阴两虚,痰毒蕴肺,蓄积而发,导致肿瘤复发。遵循“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治疗思想,故拟益气养阴、行气祛痰、清热解毒、通络散结、健脾和胃的中药方:黄芪40 g,鱼腥草30 g,炒鸡内金20 g,太子参、白花蛇舌草、炒麦芽各15 g,茯苓、白术、黄芩、浙贝母、紫苏梗、陈皮、猫爪草、鳖甲各10 g,甘草5 g,壁虎1条。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共服用14剂后,患者脓痰转白色稀痰,咳嗽次数减少,食欲增强,乏力感明显改善。
患者体质得到恢复,但瘤毒力强,为控制瘤毒继续生长,结合患者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予以化学治疗方法“清瘤毒”。随后分别于2015年11月19日、2015年12月24日行“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学治疗两个周期,病情一直较为稳定,但化学治疗后患者出现Ⅱ~Ⅲ骨髓抑制。李平认为,血者水之精也,生化于脾,若脾虚则生化无源,可致肾虚,肾虚则髓不得充、血无以化,故应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主。予以李平自拟的“升白方”加减(黄芪40 g,炒山药20 g,山茱萸、炒白芍、鸡血藤、炒麦芽各15 g,党参、茯苓、白术、地榆、枸杞子各10 g,甘草5 g)治疗,血常规恢复正常。随后患者拒绝再行化学治疗。
2016年3月20日,患者因出现胸闷、气喘症状逐渐加重,伴有四肢疲乏、不思饮食入院,查视患者舌质暗红,苔薄白,脉细涩,肺部CT提示左下肺病灶增大至6.2 cm×3.5 cm,纵膈淋巴结转移。李平认为,瘤毒日久耗伤气阴,毒瘀阻滞脉络,病络滋生,导致瘤毒增殖迁移。当以益气养阴、解毒通络为法,予以“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方”治之:黄芪40 g,炙鸡内金20 g,天花粉、白花蛇舌草、山慈姑各15 g,太子参12 g,鳖甲、炒白术、茯苓、炒白芍、路路通各10 g,甘草5 g,蜈蚣2条,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共服用21剂后,患者胸闷、气喘、乏力症状得到减轻,正气得复。李平认为该患者虽经诸法清瘤毒治疗,瘤毒未能除尽,并转为顽邪,通过病络从机体继续获取气血生长,再用以前清瘤毒之法,往往无效,基于患者病理属性为鳞癌,鳞癌对放射治疗有一定的敏感性。2016年4月底,予以适型调强放射治疗后,肺部病灶明显较前缩小。但放射治疗后患者出现口干,干咳,全身乏力,不思饮食,舌红少苔,脉细。李平认为辐射损伤属热毒之邪灼烁津液,伤阴耗血,致口、鼻、咽等处黏膜失去濡养,同时亦耗伤正气,治以养阴清热、生津利咽、扶正固本之法,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虽然患者已行局部放射治疗,但患者仍属于瘤毒未清范畴,随后患者定期在门诊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3月18日),并且继续服用“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方”治疗,近况稳定。
4 结语
李平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运用“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切。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基因、遗传、环境、情志等因素,现代医学也表明肿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多步骤、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基于“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治疗恶性肿瘤,即通过稳定元气化生的环境,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结合各种清瘤毒的手段,调节患者络脉瘀滞或过度增殖的病理状态,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