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调查研究
2019-03-14蔚德磊刘祥春钱春梅
蔚德磊,刘祥春,钱春梅
(1.安徽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处);2.安徽工业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3.安徽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资助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将“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工作实务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打通上升通道、改变命运的德政工程,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教育公平,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
一、问卷调查
为准确了解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资助情况、各项资助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从学生对资助政策的认可度、知晓度、执行度等方面科学地设计了此次的调查问卷。在我校本科生随机共发放调查问卷840份,其中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28份,针对普通学生312份,全部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符合调查问卷回收预期要求。参与调查问卷的总体情况:男生占61%,女生占39%;其中,一年级210人、二年级214人、三年级207人、四年级209人,各年级学生参与度均衡,为本次调查结果提供了科学性和准确性。户口所在地中城镇212人,农村628人,其中四分之三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了调查的科学性。学生户口所在地中农村和城镇的总体比例是3:1,理工科是3.3:1,文科是2.7:1,艺术类是1.7:1。我校理工科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的70%左右,来自农村的比例大,这将是日后学生资助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调查结果
(一)国家有关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知晓情况
56% 的学生了解国家有关高校学生资助政策,44% 的学生基本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度达到100%,可见我校的资助政策宣传做到了让每一位学生知晓。
(二)2018年获得资助情况
统计我校学生2018 年是否获得以下各类资助:1. 国家与地方政府资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新疆少数名族困难学生资助、市“两节补助”等;2. 校内资助—校特、一、二、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单项奖,校、院各类评优奖励,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冬季寒衣补助等;3. 社会资助——如宝钢、上海东铭、市西、江西和康、光彩援疆、孙大光张刚等社会、企业捐赠的校院两级奖助学金;4. 生源地助学贷款。
获资助的比例为74%,这与我校资助覆盖面达到70%以上的目标相符合。理工科获得资助的比例为75%,文科获得资助的比例为71%,艺术类获得资助的比例为33%。我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而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调查问卷结果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三)2018年获资助金额分布情况
2018年,获得各类资助金额占比最大的为1 000~3 000元。我校校内奖学金设置四个档,分别为2 000、1 500、1 000、500覆盖面为32%,国家助学金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2 000、3 000、4 000元,覆盖面为21%,所以,学生获得资助主要集中于1 000~3 000元范围内,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市西奖助学金等相对较高金额的奖助学金的覆盖面约为5%,部分学生获得多个奖助项目,相互叠加,存在获得资助金额在3 000~5 000元和5 000元以上的学生。
(四)学校资助育人活动的参与情况
1. 总体参与情况。各类资助育人活动的参与情况:88%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各类资助育人活动,很少了解参与、从未听说的学生占比分别为9%和3%。
2.各类活动具体参与情况。我校学生对于资助相关活动的参与度较高,其中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勤工助学换届“双选会”、“自强之星”评选、资助育人主题报告会或主题班会等形式的资助活动更受学生欢迎。其中理工科、文科学生参与最多的是诚信主题教育活动、勤工助学换届“双选会”、“自强之星”评选,艺术类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是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自强之星”评选、资助育人主题报告会或主题班会。
(五)总体评价
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评价,满意721人,占比85.8%,基本满意118人,占比14.1%,不满意1人,占比0.1%。
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日益完善,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困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但是现有的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难以共享,制约了信息的有效利用[1-2]。互联网的自由、共享、开放等特点,个人信息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些敏感资助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很多互联网技术手段都未考虑到其中涉及的学生隐私问题,如何加强对重点领域数据库的日常监管,建立何种学生信息使用标准化流程等均需进一步落实。互联网技术涉及多领域专业知识,从我国目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师资队伍结构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支既具有互联网技术背景,又熟悉资助工作的教师力量。
(二)精准资助面临难题
高校实施精准资助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学生的状态和需求。然而,现行贫困生认定方法客观性和准确性不足。根据最新的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高校的困难生申请表中的信息改成由学生自己承诺,学生的诚信意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资助政策的公平性,这也给资助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3-4]。
(三)资助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高校资助政策的辅助和推动,随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学生面临的迫切问题已由“有学上”的生存型问题,转化为“上好学”的发展型问题[5]。目前,高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给予的经济资助为保障性资助,主要是以“输血”为主、以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为目的,特点是无偿性和物质性扶困,偏重无偿资助,弱化育人功能,容易造成受助学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主动去提升“造血”能力,资助与育人常常不能有效融合,难以形成资助育人的良性循环。
四、改进建议
(一)加快信息化进程
增加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搭建互联网信息应用平台,保证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学生信息管理平台,整合高校各部门掌握的学生信息数据,解决学生工作数据的“信息孤岛”问题。深度分析学生的经济状况,更准确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动态管理。加强资助工作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资助工作队伍。
(二)强化“精准资助”
高校应畅通资助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指标体系,充分了解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致贫原因,在信息化、智能化认定基础上,辅以公平评议的人工修正,努力提升识别的精度和准度。根据学生实际所需制定个性化资源分配方案,既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求学需求,也要避免资助资金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努力实现“按需帮扶”和“应助尽助”。安徽工业大学创造性地提出了资助工作的“四度工作法”,将“大数据”引入困难生认定,将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支出、入学心理测评数据、家庭经济收入统计、日常状态与学习成绩等数据和表现,作为贫困生认定、参与勤工助学的参考标准;坚持四级认定机制,结合“百千万”走访、座谈会、个别谈心等,确保精准资助。
(三)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在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层面上,应强化资助育人的正面宣传和激励作用,重视学生学业贫困、心理贫困、就业贫困,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高校应积极开展诚信励志教育、金融常识教育和典型案例教育,培育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让贫困学生能自觉查找差距并合理利用资源促进自我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受助获得感。
五、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更突出的是因经济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个人发展不平衡问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应结合“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模式,通过实施精准资助促进学生补齐短板,确保资助工作准确,落到实处,增强资助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