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T冠状动脉造影征象分析:与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比

2019-03-14李景雷朱伟叶维韬颜丽芬钟小梅罗海营黄美萍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瘘口征象蚯蚓

李景雷 朱伟 叶维韬 颜丽芬 钟小梅 罗海营 黄美萍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 artery-to-pulmonary artery fistula,CPAF)是少见的先天性或获得性冠状动脉分支与肺动脉之间的异常沟通[1-4],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无任何症状、或为“窃血效应”导致心肌灌注减少及左向右分流相关的症状[4,5],亦或受累冠状动脉明显扩张迂曲[6]、甚至动脉瘤破裂[7,8],或继发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目前,CPAF的准确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导管造影(coronary catheter angiography,CCA)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且为二维成像,不能充分显示CPAF瘘血管网;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廉价、方便、无创,广泛用于临床评估心室结构、功能等,但对冠状动脉及其瘘血管的显示局限。作为一种快速、准确、可靠、无创的三维检查技术,CT冠状动脉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同时评估冠状动脉及毗邻结构[9],被广泛应用可疑冠状动脉疾病者;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冠状动脉通畅度通常是关注重点,而CPAF易被忽视。本研究目的是分析CPAF在CTCA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其准确评估并降低漏诊,比较CTCA与CCA、TTE的诊断效能。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连续19 855例CTCA中诊断CPAF者共72例(0.36%),男44例、女28例;平均55.8±13.2(22~85)岁;其中25例亦完成CCA、47例完成TTE。症状主要包括胸痛35例、胸闷不适40例、反复心悸17例、已知冠心病10例、高血压体查5例。

2.CTCA检查技术

所有患者于检查前鉴署知情同意书。无倍他洛克禁忌证且心率大于75次/min者,扫描前60 min口服倍他洛克25~50 mg。采用256层CT扫描机(Brilliance iCT;Philips)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或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经手背静脉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70 mg I/ml)80 ml加生理盐水30 ml,流率4.5 ml/s。采用对比剂示踪法,将兴趣区置于升主动脉,达触发预值150HU后延迟时间5 s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以胸围[10]或经验调节管电流,准直宽度128×0.625 mm,机架旋转速度270 ms/r,螺距0.18;视野250 mm;扫描范围自隆突下1 cm至膈下2 cm水平。

3.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将原始数据以间隔5%进行重组(层厚0.9 mm,间隔0.45 mm,矩阵512×512),传至外部工作站,采用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及容积重现技术结合原始图像分析。观察内容:瘘血管起源、数目及走行(管状、蚯蚓状扩张或动脉瘤及附壁征),肺动脉瘘口位置、数目、大小及征象(穿通征、等密征、烟雾征、喷射征),主肺动脉(MPA)增宽。附壁征指异常迂曲扩张瘘血管攀附于主肺动脉上;管状扩张指瘘血管轻度扩张,无明显迂曲;蚯蚓状扩张指瘘血管明显扩张迂曲,伴或不伴动脉瘤形成;穿通征指瘘血管与肺动脉直接相连、穿通;喷射征指瘘血管血流经瘘口呈柱状喷射入肺动脉内;烟雾征指背景呈低密度的肺动脉内显示烟雾状高密度对比剂影,即异常血流于肺动脉内扩散;等密征指瘘口附近肺动脉密度与瘘血管密度相等。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Chicago,IL,USA),连续变量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采用被分数或频数表示。

结 果

CTCA表现:(1)瘘血管起源:起源于右圆锥支55例(76.4%),其中 同时 起源 于右 冠 状 动 脉(RCA)2例、窦房结支2例、降主动脉1例;起源于左前降支(LAD)67例(93.1%)(1支异常血管48例、2支异常血管15例、3支异 常 血管3例、4支异常血管1例),其中同时起源于左主干(LMA)13例、降主动脉7例、第一对角支3例、左旋支(LCX)2例;同时起源于右圆锥支和LAD共50例(69.4%)(图1)。另外,1例同时合并LCX-上腔静脉瘘。(2)瘘血管走行:管状扩张14例(19.4%)(图2),蚯蚓状扩张58例(80.6%)(图1),其中合并动脉瘤35例(48.9%)(图1,3),平均直径为6.8±3.3 mm(2.0 to 14.9 mm);附 壁征69例(95.8%)。(3)瘘口位置、数目及大小:所有病例均为1个瘘口,位于MPA左侧壁44例(61.1%)(图3)、左前侧壁21(29.2%)(图1a)、前壁5(6.9%)(图1,4)、右侧壁1例、右前侧壁1例。瘘口平均直径为2.6±1.3 mm(0.8~8.6 mm)。(4)瘘口征象:穿通征72例(100%)(图1a,3,4)、喷射征46例(63.9%)(图3)、烟雾征41例(56.9%)(图3)、等密征24例(33.3%)(图4)。(5)MPA增宽(直径大于升主动脉)20例(27.8%)。(6)合并其他冠状动脉异常:单支病变9例、二支病变3例、3支病变1例、心肌桥11例、冠状动脉硬化伴或不伴轻度狭窄16例。

CCA 25例CCA中诊断CPAF 20例(80.0%),瘘血管起源于LAD 19例(图1c)、RCA 9例(图1d)、LCX 2例、LMA 1例,均见瘘血管迂曲扩张并血流喷射入肺动脉(喷射征、烟雾征)(图1c,1d)。

TTE 47例TTE中诊断CPAF仅9例(19.1%),瘘血管起源于LAD 5例、RCA 1例、同时LAD及RCA 3例,均见瘘血管迂曲扩张。所有病例均1个瘘口,平均直径为3.1±1.4 mm(2.0~5.2 mm)、喷射入肺动脉最大流率为1.8±0.9 mm/s(0.8~2.9 mm/s)。

讨 论

成人CPAF少见,其真实发病率不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类似于其他心血管病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瘘口大小、分流量及冠状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压力差[4,5]等,因此,临床准确诊断是不可能的。影像学检查是当前诊断CPAF的主要方法,尤其是CTCA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及三维成像,对评估CPAF及毗邻结构具有显著优势,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多数医生往往只重视冠状动脉通畅度,而缺乏对CPAF的认识。本文结合既往文献及工作经验,对CPAF的CTCA征象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旨在提高对CPAF的充分认识。

在CTCA上,第一征象是不同程度左向右分流导致的扩张瘘血管,当中层结构破坏时可形成动脉瘤[8],甚至具有破裂的风险,是手术的一个重要征象[11]。本组病例动脉瘤形成占48.9%,高于先前文献报道[12,13]。容积重现可直观显示扩张瘘血管及其与MPA的关系(附壁征),有助于理解及解释。第二步是观察瘘血管起源、数目,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本组病例中,瘘血管最常起源于LAD(93.1%),其次RCA(76.4%),与近期文献报道相似(LAD 85.9%,RCA 66.7%)[12],不同于 先 前 文献报道(LAD:35%,RCA:55%)[14]。但其胚胎学及解剖学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LAD存在潜在分支,异常情况下开放,可称为“左圆锥支”(对应右圆锥支)。另外,多条瘘血管(至少2处起源)更常见(69.4%),远远高于文献报道(19.4%)[15]。第三是观察瘘口数目及大小,可在CTCA上测量,其与血流动力学分流量相关,是决定下一步措施一个重要征象。本组病例均为一个瘘口,提示瘘血管相互沟通并最终汇合为一支,这可能也是本组动脉瘤比例较高的原因。但由于选择层面及扫描时间不同,瘘口显示为不同征象,其中穿通征、喷射征、等密征为直接征象。最后,肺动脉高压是由于CPAF左向右分流导致肺循环容量负荷增高,可影响其自然病程及预后,提示需密切随访或积极处理[16]。

TEE、CTCA和CCA是最常见用于诊断CPAF的影像技术。CC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6]。但对于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或畸形,CCA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主要由于其密度分辨率低、二维透视及投照成像。既往文献报道CCA对冠状动脉瘘的检出率仅53%[17]~55%[18],低于本组病例检出率80%。TTE可显示瘘口、肺动脉内分流及流率,但对瘘血管起源、数目、走行及毗邻心脏结构显示受限。本组病例TTE对CPAF的检出率仅19.1%。CTCA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结合断层成像及三维重组对检测CPAF征象有显著优势。本组中CTCA可检出所有CPAF,但CCA漏诊20%,TTE漏诊80.9%。另外,CTCA可直观、清晰、三维显示瘘血管走行、瘘口位置及与毗邻组织关系,亦优于CCA及TTE。因此,CTCA可作为CPAF检出、诊断及选择诊疗计划的首选评估方法[19,20]。

随着CTC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今后会检出越来越多的CPAF。但目前有关CPAF的处理措施尚存在争议,其取决于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功能检测、预后预测等综合评估。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CTCA可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包括:(1)对于管状扩张或蚯蚓状扩张,但无动脉瘤形成、无肺动脉高压者,可不予处理或随访;(2)对于显著蚯蚓状扩张者,无论是否有轻度动脉瘤形成或肺动脉高压或相关心肌缺血,建议随访;(3)对于显著蚯蚓状扩张伴相关心肌缺血证据者,建议进一步评估分流量及“窃血”程度;(4)对于具有潜在动脉瘤破裂风险或严重“窃血效应”导致显著相关性心肌缺血证据者,需积极处理(如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另外,CTCA结果亦有助于临床医生给予患者直观、清晰的解释,以消除大部分患者的恐慌情绪,但仍需在工作中进一步验证。

局限性:(1)本文是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未能计算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等指标;(2)纳入标准为可疑冠心病患者,且样本小,因此CPAF实际发生率可能存在变异;(3)缺乏随访、预后评估及处理措施等信息。

总之,CTCA对检出、评估CPAF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作为其首选检查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给予患者直观、清晰的解释,并对下一步处理措施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估。

猜你喜欢

瘘口征象蚯蚓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疗效分析
微氧渗透辅助负压封闭治疗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颈部吻合口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画蚯蚓等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