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及思考
2019-03-14应菊英
应菊英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从2009年《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体群字[2009]54号)发布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国办发〔2015〕11号)和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推出以来,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地推动校园足球的大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浙江省发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成立了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浙江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1]、《浙江省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年)》[2]、《关于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49号)等系列政策文件,系统地规划了浙江省校园足球的发展目标、实施要求与主要措施,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夯实了校园足球工作的政策基础[3]。使得浙江省的校园足球活动已率先从扩大规模、营造声势的启动阶段进入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推进阶段。
通过对浙江省11个地区的30余所足球特色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学校、赛场、夏令营等,对主管领导、体育老师、校园足球指导员及教练员等进行访谈。并收集国家、浙江省政府关于开展校园足球的相关文件,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文献,整理近年浙江省各地入选国家级、省级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县(区)及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名单,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拟对浙江省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成绩经验,找出问题所在,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校园足球活动的深入推进与健康发展。
1 浙江省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总体概况
1.1 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县(区)建设
截至2018年9月,已建成西湖区、义乌市、苍南县、鄞州区、柯桥区等5个国家级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县(区)[4],以及萧山区、江干区、江东区、鹿城区、吴兴区、安吉县、海宁市、桐乡市、越城区、婺城区、永康市、柯城区、江山市、普陀区、椒江区、黄岩区、莲都区等17个省级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县(区)。列入试点县(区)的数量已占全省(区)总数的四分之一,提前3年实现了《浙江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近期目标。试点县(区)围绕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课外活动、竞赛体系及师资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树立榜样。如浙江省义乌市的校园足球活动起步于2009年,2011年成立了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并出台了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大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截止2017年底,义乌全市已建成27所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3所浙江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71所义乌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已建成90多个足球场,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和足球布点学校的覆盖率分别超过了50%和68%,足球运动遍布城乡学校,形成了“班班有球队,校校有球赛,联盟有选拔,四季有联赛”的校园足球“义乌模式”[5],开心踢球、快乐玩球蔚然成风,足球活动常年惠及6万多名中小学生。西湖区、义乌市还被列入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名单。
图1 2015-2017年浙江省各地入选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数据来源:根据2015-2017年期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整理;图3同
1.2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
截至2017年底,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已达2万余所,在全国38万所中小学里,有1/20的学校已经成为校园足球特色校[6]。浙江省已列入国家级和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分别达565所和1 038所(图1、图2),分别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10.5%和18.9%,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名列前茅(表1)。从构成看,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约为6∶3∶1,结构相对合理(图3)。涌现出了杭州星洲小学、启航中学(初中)、金华艾青中学(高中)、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义乌实验学校(9年一贯制学校)、杭州市绿城育华桃花源学校(12年一贯制学校)等一大批先进单位。在这些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的组织领导得到切实加强,足球师资和场地设施配齐配强,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截至2017年,浙江省全年参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培训、竞赛和足球文化活动的学生已达50多万名,有兴趣者强身体,有特长者扬专长,足球运动不仅是一种运动选择,也渐渐成为了青少年的快乐追求[3]。学生的足球知识和技能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体质健康明显改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感、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表1 浙江省各地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及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2015-2017年期间全国和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整理;图2同
图2 2015-2017年浙江省各地入选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
2 浙江省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经验
2.1 做好顶层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浙江省及各市、县(区、市)政府部门都成立了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省、11个地级市及19个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县(区)也都系统地规划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实施要求与主要措施,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数量增长、足球师资的配置、足球场地的修建、足球特长生成长通道等方面,完善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了校园足球工作的政策基础。
图3 浙江省列入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中小学类型构成
2.2 配齐补足师资,对标国际一流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浙江全省各地,特别是校园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县(区)的足球特色学校,通过选派校长、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参加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项培训,在国内率先引进欧美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师驻校任教,遴选学校足球教练到国外接受培训,聘请外籍教练前来对足球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组织学校足球教师到足球学校进行专题培训,建立一支有国际视野的懂足球、善管理的中小学校园足球师资队伍,支撑青少年校园足球扎实普及,加快发展和提升水平,较好地解决了“谁教足球课”的问题。例如,温州市有体育教师4 275人,足球“E”级以上专任教练220人,基本实现国家级和省级足球特色学校分别有2~3名与1~2名足球专职教师,其他学校至少有1名足球专项教师或掌握一定足球教学技能的体育教师[6]。再如杭州市西湖区的体育教师中,89人具有足球教练员资格证书,64人具有裁判员资格证书,61人为专职足球教练,专业队伍不断壮大,且外籍足球教师执教在很多足球特色学校已成为常态[7]。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通过聘请高水平外籍足球教练,或选派体育教师前往英国、西班牙、德国等足球强国进行培训,对浙江各地中小学师生校园足球教学水平的提高、兴趣的激发、视野的开阔等,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校园足球的高起点发展。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外籍足球教练以走校式教学,轮流指导邻近的多所学校,提高了引智成效。
2.3 加强校园足球场馆建设,破解“球在哪儿踢”的难题
缺乏标准的足球场地设施,是长期以来困绕校园足球发展的难题。浙江省各地还加大对校园足球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力度,把校园足球场地列入学校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工作中,通过综合利用、修缮改造、新建扩容,因地制宜建设室外11人制、7人制、5人制足球场,室内5人制足球场,不断完善足球场地设施。仅2017年,浙江全省总共建成157个校园笼式足球场,总投资7 867万元,实现了全省各市、县全覆盖,其资金投入,由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承担[3]。义乌市在2013—2017年期间每年投入1 000万元建设和维修校园足球设施设备,到2017年已建成90多个足球场,90%以上中小学至少建有1块5人制及以上足球场[5]。再如苍南县投入1 220万元专项经费,建设运动场地149个,基本实现县域中小学都能开展基础足球活动[6]。此外,浙江多个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了为偏远山区、海岛小学建造“梦想足球场”行动,力争“十三五”期间筹集资金2 000万,为山区、海岛中小学公益众筹100个青少年足球场,首批7个“梦想足球场”已于2018年6月建成交付使用。“球在哪儿踢”的难题正在得到解决。
2.4 一、二、三课堂融通,构建丰富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体系
融通“三个课堂”,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课余足球活动,拓展“三课堂”校外比赛交流,建立丰富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体系。浙江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周至少有1节足球体育课;在高中阶段,开设足球选修课。推进足球课程教学模式多样化,小学突出趣味性,初中体现选择性,高中鼓励专项化教学。多所学校还自编足球特色校本教材,将校园足球教学的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趣味化,都使校园足球更接地气,快速发展。学校有足球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小学三年级以上建班级、年级代表队,学校建校级男、女足球代表队。学校建立竞赛制度,每个班级参与比赛场次每年不少于10场。如舟山市普陀区实现了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五个一(每天有1次足球大课间活动、每周有1节足球课、每月有1次足球专项竞赛、每学期有1次校园联赛、每年有1次区级联赛)”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实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以赛促教促学。浙江是全国率先开展校园足球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的省份之一。从2010年开始,每年一届的浙江省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给全省中小学的足球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竞技和交流的平台,并带动了市、区(县)、校中小学生校园足球比赛的开展。每赛季省级和市级联赛的比赛有3 000场次以上,参赛学校数达500所以上,嘉年华参与人数达2万人以上,惠及50余万学生[8]。市级以下的校园足球赛就数不胜数了,如义乌市2017年就组织482场市级校园足球联赛、近万场学校联赛[5],苍南县2017年中小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共266场,全县共有51所中小学85支队伍1 323名运动员参加[9]。
2.5 坚持普及普惠,以普及促提高
校园足球要坚持普及普惠,扩大覆盖面,提高师生参与度。校园足球的宗旨不是为了培养足球运动员,而是要让更多的孩子因踢球而茁壮成长。踢球的人多了,足球水平自然会提高。如义乌市始终秉持校园足球普及普惠的基本理念。2011年前,该市没有1所足球特色学校;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没有举办过1场是市级足球比赛。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常态化的校园足球课和各级足球联赛,义乌校园足球活动人口不断增加,至2017年,全市71所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8%)里不少于70%的学生都在参加足球活动,其中小学各布点学校学生参加足球活动的人口达95%以上,常年在快乐玩足球的学生达到了6万多[7];如今,义乌每年进入省级联赛的球队都有10余支,且成绩连年提高;在2015—2017年的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中,义乌市实验小学男女不同组别分获6个省赛一等奖;2016年,义乌两名足球少年被选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的“最佳阵容”,其中1人入选U14国家队球员[10]。再如,台州的校园足球活动坚持全员参与,全面发展。每年上半年举办校园足球文化节,下半年开展校园足球嘉年华,组织班级、校际、区级、市级联赛等,并引导社会上的一些足球俱乐部带着教练、资金、设备进入学校,吸收一些退役足球教练、在校大学生和足球爱好者,一起帮助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至2015年,其校园足球人口普及率已达50%以上[11];仙居县田市小学足球队在2013—2017年期间,取得了省级以上冠军4次、一等奖12次,并培养出一名U15国家队队员[12]。
以点带面,广泛普及校园足球的开展。例如,作为首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长兴六小“以球辅德、以球健身、以球启智、以球尚美”,自编校本足球教材,每生人手一个足球,确保每周一节足球课、二次足球操、二次足球大课间活动,每天都有足球活动,参与率95%以上,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足球文化品牌,教练队伍阵容强大,实力雄厚,拥有1名外籍教练,6名专业教练,120多名在训队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足球训练体系和课堂教学体系。2016年,长兴六小与周边的林城小学、长桥小学、长兴五小、洪桥小学等5所学校形成了校园足球发展联盟,由长兴六小提供校园足球训练计划、教案及各年级足球教材,每周派外教和专业教练前往联盟学校培训教师,训练校足球队。联盟成员学校在每学期举办足球文化交流和校园足球联赛,共同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13]。
一些中小学经过多年的摸索,将校园足球课程分为普及类、兴趣类和特长类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2.6 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优化发展环境
在浙江,校园足球活动的涉及面非常广,参与进来的学生未必都是踢足球的,很多学生通过啦啦队、解说员、摄影、写生、作文、板报等形式参与到足球赛中来。足球不局限于体育课,一些足球特色学校将这项快乐的运动融入了每一门课的学习中。语文课上,写关于校园足球活动的文章;数学课上,测量一下足球场的大小;美术课上,画一画以足球为主题的作品;音乐课,有“舞动校园”足球啦啦舞……。
通过邀请家长观练、观赛,让家长了解、关心、支持孩子的校园足球活动。
浙江有多家足球职业俱乐部,各地在校园足球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俱乐部积极参与,为学生和教练员提供专业的足球业务培训、场地支持和实践指导等,为优秀的足球苗子提供专业足球运动员晋升通道及职业发展规划,为引进外籍优秀足球教师牵线搭桥等。
浙江各地纷纷畅通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校足球优秀苗子的绿色输送渠道,落实足球布点学校特长生直升和重点中学对足球特长生的招考录取机制,把有潜力的优秀足球苗子向上级专业足球体校和高水平职业俱乐部输送,拓宽校园足球学生运动员中的佼佼者进入国家足球后备人才梯队的渠道,形成高校、体校和职业俱乐部“三管齐上”的培养通道。各地还与主流媒体深入合作,共同报道校园足球赛事。举办青少年校园足球影像展,大力宣传校园足球的发展理念、育人功能、文化风采、经验办法,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2.7 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校园足球经费
浙江还初步建立了校园足球经费保障机制:以政府财政为主体,辅以社会捐助和企业赞助为补充,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从2013年起,浙江省财政每年专项用于校园足球活动的经费为650万元。此外,每年还从社会机构争取到近500万元的赞助。各市、区相应地建立了由财政经常性项目经费、教育附加费、体育彩票基金构成的政府三位一体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校园足球的发展,扶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改建或新建校园足球场地设施,及用于各级校园足球联赛的组织、运动员保险购买,课程建设与教学设施、训练和比赛、器材设施添置、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等[1,2]。如温州苍南县财政每年设立600万元校园足球发展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国家和省级校园足球比赛、县内联赛、队伍建设、足球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等。同时,中广核苍南三溪核电站每年资助20万元,作为县级每年的足球联赛教练员奖励专项经费。
值得称道的是,一些热心于校园足球发展的企业、企业家或社会贤达,纷纷捐资,助力浙江校园足球的发展,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和青口小学的30小学生的足球训练,曾得到义乌某民营企业家20万的资助;江山市一都江小学足球队的队服以及教练员教学费用等,得到了某公司的爱心赞助;奉化武岭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得到了一个从台湾返乡退休老人50万元的捐助;温州市绣山中学中绣足球俱乐部的建设得到了某企业的20万元捐资。特步、建行等企业还参与了对浙江省和宁波市校园足球比赛的赞助。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十年特别是最近三年的努力,浙江省的校园足球工作开局良好,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各级党委和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界对校园足球更重视和更关心了,青少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3.1 对校园足球的认识仍待提高
一定程度上,“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观念仍普遍存在,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踢足球会影响学业成绩[14]。亟需加强研究,示范宣传,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科学的论证,证明足球活动非但不会影响学生学习,还会促进成绩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5,16],提高社会各界对校园足球综合价值的认识,久久为功,内化为校园足球的发展动力。
3.2 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条件优越的地区对校园足球工作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力度大,而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方则投入相对不充分。在校园足球的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组织等方面,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充分、不到位的现象。国家级和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入选率名列前茅的有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等地,相对而言,丽水、温州等地区入选率偏低(表1)。在单个地级市域内,列入国家级和省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中小学大多集中于城区,郊区相对较少。小学阶段校园足球活动参与度比较高,初高中阶段校园足球活动偏少,幼儿园阶段的足球启蒙还未得到足够重视。
3.3 足球师资和场地短缺问题仍然突出
由于受到编制制约,专任足球教师普遍缺乏,在岗教师的培训,虽然“国培、省培”提供了不少的机会,但一线教师受培训的机会仍比较少,层级也比较低,极大地制约了校园足球工作的展开。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难以开展系统、科学的训练成为校园足球的一大短板[15]。这些年来,虽然各地市、学校的足球场地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日益增加的青少年足球人口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非足球特色学校,在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山区,中小学足球师资和场地的缺口较为突出。
3.4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还需理顺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过程中,重竞技、重运动成绩、轻普及现象在一些学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投入方面尤为突出,大量的经费主要用在运动队训练、比赛、交流、培训上,有的学校对足球普通群体活动只有很少的经费和人员投入,把主要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培养特长运动员身上,运动队参加比赛的开支上。
3.5 机制化推进工作有待加强
一些地方限于人力、财力、资源保障的影响,加上受传统思维定势束缚,对校园足球的组织管理较薄弱。在校园足球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规划、轻督察”“重申报、轻建设”现象,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现象。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要彻底扭转“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并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优秀足球学员的榜样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校园足球重要性的认识[14,15],将校园足球作为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的载体,结合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14,15]。
4.2 优化布局,整体推进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足球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7﹞49号),2025年,浙江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将达到3 000所,将吸引百万名青少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校园足球培训、竞赛和足球文化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应强化对校园足球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县(市)、学校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校园足球的深入开展。
特别是,要推动校园足球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加大对条件较薄弱的地区和学校的扶持,并结合各地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推动校园足球全面发展。
在巩固和提高小学生校园足球参与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学生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度。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校园足球向幼儿园延伸。
4.3 强化师资,补足场地
校园足球的发展关键的人才,要开阔视野,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引进、招聘专业足球教师,包括继续引进国外足球强国的教师和教练,通过培训扩大校园足球的师资队伍。通过与专业体育院校及足球俱乐部的合作,或拍摄优质足球课教学视频在各地推广,加强对非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及文化课教师的足球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强大的校园足球师资阵容,提升科学训练水平。真正实施《浙江省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 年)》,缓解和消除校园足球场地缺乏的制约。到2020 年,全省新建校园足球场地达830 块以上,推动学校 “多功能性”场馆的建设,提升校园足球场地设施的质量,适当扩大足球场地面积。全省85%以上小学、初中至少应建有1块5人制及以上足球场地;90%以上高中(含职高、技校)至少应建有1块7人制及以上足球场地;全省足球场地数量超过4 600块,普及率达0.8块足球场/每万人。到2030 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达1.2块足球场/每万人。加大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改善农村及欠发达山区和海岛等偏远地区的足球场地设施条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配置简单灵活的足球活动场所。通过资金支持、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以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及维护为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促进校园足球文化的普及。
提高校园足球师资、场地等资源的共享度,以高水平足球特色学校为核心建立片区性校园足球联盟,中小学与邻近社区、企事业单位、职业足球俱乐部共建校园足球发展联盟等,并整合体育和教育系统退休足球教练、退役运动员等专业资源,缓解足球师资和场地短缺的问题。
4.4 立足普及,完善竞赛
扩大普及是校园足球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抓足球课程、足球社团为基础,开足开齐体育课和足球特色课,建设足球校本课程。并通过举办足球夏令营、冬令营等为辅助,扩大校园足球人口。推动各地切实开展校园足球小学、初中、高中分级联赛。以普促赛、以赛带普,两者互相协调,互为补充。
4.5 完善机制,加强保障
随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逐年增多,对资金、师资、场馆的需求也将同步增加,发改、财政、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应在资金预算、师资配备、场馆建设等方面,加强规划统筹。对各级特色示范校要建立经费投入“保底数”制度,师资和场地器材的基本配备标准[17]。同时,进一步发挥浙江市场经济发达、民营企业众多、足球俱乐部活跃的优势,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对校园足球的公益性参与和投入。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园足球教育的国际交流机制。
建立健全校园足球评价监管机制,着力制定标准,强化督察和评估,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活动成效等方面进行动态监管,健全足球特色学校的激励与退出机制,优胜劣汰,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健全校园足球风险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校园足球安全防控和意外保险管理制度,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和保险赔付等,建议设立校方非责任险和校园足球发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