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3种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
——以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为例
2019-03-14张丽娜史芮嘉杨宇平
张丽娜,许 丽†,秦 儒,史芮嘉,杨宇平
(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010018,呼和浩特;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水土保持工作站,015000,内蒙古巴彦淖尔;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土保持工作站,017000,内蒙古鄂尔多斯)
水源涵养能力是评价林地生态系统优良状况的重要指标[1],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又是评价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环节[2]。枯落物层具有截持降水、拦蓄地表径流、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等水土保持功能,并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性。降水通过土壤层下渗,除供植物吸收和地表蒸发,其余蓄存于土壤层或形成地下径流汇入溪流等,表现出林地涵养水源功能[3-4]。在矿区排土场复垦中,通过造林种草等植被重建方式恢复和改善其生境,林地水源涵养功能是复垦效益的重要体现。目前,有关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立地类型[5-6]和林分类型[7-8]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对于环境特殊的矿区较少[9]。对于本研究矿区典型灌木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文献未见报道,仅有对该矿区枯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10]和土壤水分垂直特征[11]的研究。许多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12]、综合分析法[7]、水分平衡法[13]以及TOPSIS法[14]等对林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价,近期曾建军等[2,15]又将模糊物元模型应用到森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中,且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评价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直接、科学的方法[2,15-16]。笔者在对黑岱沟煤矿排土场人工建植的3种典型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各评价指标的实测数据,运用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模型进行其水源涵养能力评价,为排土场复垦效益评价及树种选择提供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位于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地理坐标E111°13′~111°21′,N39°25′~39°49′。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海拔1 256 m,年均降水量为408 mm[17];地形地貌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矿区排土场呈多阶平台状,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养分含量低;植被属暖温型草原带,天然植被低矮稀疏[18],以本氏针茅(Stipabungeana)、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等为主;排土场人工建植植被有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山杏(Prunusarmeniaca)和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等。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与取样
调查取样于2016年8月进行,在排土场同一平台,选择复垦年限均为15年、生境条件相近、长势良好、株行距为3 m×3 m的柠条锦鸡儿、沙地柏、山杏3种典型灌木林,各设置3个20 m×10 m样地,测定样地内灌木树高、地径和冠幅,记录植被总盖度;在每个样地以对角线形式设定9个1 m×1 m小样方,记录草本盖度及种类,测量草本高度和枯落物厚度,用全部收获法取枯落物样;在每个样地内设3个土壤剖面,分0~10 cm和10~20 cm 2层取样,每层3个重复。样地概况见表1。
表1 样地基本概况
2.2 测定方法
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特征采用浸水法、烘干法[4,19-20]测定;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持水特征采用环刀法[4-6,10]测定。
2.3 评价体系与方法
2.3.1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对林地水源涵养作用影响因子的定性分析以及相关研究[2,12,15],建立本研究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枯落物层包括枯落物厚度、蓄积量、最大持水量、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量和有效拦蓄率;土壤层包括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有效拦蓄量和自然含水率。
2.3.2 评价方法 1)模糊物元概念。在物元分析理论中[16,21-23],以有序三元组(事物M、特征C、模糊量值u)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简称物元R,其表达式为R=(M,C,u)。因评价分析时C是定性的,u的准确值无法确定,故称u具有模糊性,且R为模糊物元。
式中:R为研究区3种灌木类型15维复合模糊物元;Mi为第i种灌木类型,i=1,2,…,m,m=3;Cj为第j个评价指标,j=1,2,…,n,n=15;uij为第i种灌木类型第j个指标对应的模糊量值。
2)从优隶属度原则。各单项评估指标相对应的模糊量值的隶属程度,称为从优隶属度[16,21-23]。除土壤密度越小越优型外,其余14个指标均为越大越优型,求得目标优属度模糊物元R1。
越大越优型
uij=(xij-xminij)/(xmaxij-xminij);
(1)
越小越优型
uij=(xmaxij-xij)/(xmaxij-xminij)。
(2)
式中:xij为第i个灌木类型第j个指标对应的量值;xmaxij、xminij为某灌木类型第j个指标所对应的所有量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差平方模糊物元。差平方模糊物元R3由标准模糊物元R2(u0j=1.0)与R1各项差的平方求得,其中,Δij=(u0j-uij)2。
4)评价指标权重及欧式贴近度 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16,21-23];欧式贴近度表示各评价方案与最优评价方案之间的贴近程度,欧式贴近度越大,灌木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越强。由公式依次得到评价指标权重模糊物元R4及欧式贴近度模糊物元R5:
(3)
(4)
(5)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
灌木林植被的物种组成与生长状况不同,致使其林下枯落物的厚度、蓄积量以及持水特性存在较大差异。由表2可知,3种灌木类型林下枯落物的厚度和蓄积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3~1.08 cm和2.42~3.82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出沙地柏>柠条锦鸡儿>山杏的规律,而枯落物自然含水率却呈现沙地柏(21.31%)>山杏(12.75%)>柠条锦鸡儿(11.75%)的变化规律。枯落物层各持水特征指标值均表现为沙地柏林最大。
3.2 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特性
土壤发育状况影响着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从而导致土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性。由表2可知,3种灌木类型林下土壤密度表现出柠条锦鸡儿(1.50 g/cm3)>沙地柏(1.44 g/cm3)>山杏(1.43 g/cm3)的规律,且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呈现沙地柏>山杏>柠条锦鸡儿的顺序,即沙地柏和山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土壤孔隙度的变化规律与其对应含水量的变化规律一致,3种灌木林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有效持水量和自然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92.53~882.13 t/hm2,748.27~825.70 t/hm2,44.27~58.47 t/hm2,9.67%~9.96%。土壤层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效持水量外,各项指标值也均表现为沙地柏林最优。
表2 3种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值
3.3 水源涵养能力综合评价
将表2中数据带入表达式R,得到3种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复合模糊物元R,根据上述评价方法依次求得R1-R5。
由R5可知,3种灌木林评价方案的欧式贴近度大小顺序为:沙地柏(0.869 3)>山杏(0.202 7)>柠条锦鸡儿(0.151 8)。欧式贴近度越大,表明其评价方案越接近最优方案,即该灌木林水源涵养能力越强。通过3种灌木林欧式贴近度大小顺序看出,该研究区沙地柏灌木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山杏次之,柠条锦鸡儿较差;因此,在该研究区排土场植被重建中,从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的角度考虑,可优先选择沙地柏和山杏。
4 讨论
4.1 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
本研究3种人工复垦灌木林下枯落物厚度、蓄积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83~1.08 cm、2.42~3.82 t/hm2,这与吕刚等[24]在阜新露天煤矿排土场研究结果相近。3种灌木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在5.44~8.47 t/hm2之间变化,这与吕刚等[24]所得紫穗槐的最大持水量106.32 t/hm2相差较大,其原因可能与枯落物蓄积量相差较大有关,赵芳等[4]和施爽等[25]的研究也证明蓄积量与持水能力呈正相关。3种灌木林枯落物有效拦蓄率在176.92%~214.14%范围内变化,大于吕刚等[24]对紫穗槐的研究结果119.74%,这可能与取样时间(4月和8月)相差较大有关。
4.2 土壤物理性质及持水特性
本研究3种灌木林地土壤密度的变化范围为1.43~1.50 g/cm3,这与吕春娟[9]对平朔矿区排土场柠条林地的研究结论相近。与严重压实的新造平台密度[26]1.6~1.9 g/cm3相比,3种灌木林对排土场土壤密度已有较大改善。3种灌木类型林下土壤孔隙度及其持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沙地柏>山杏>柠条锦鸡儿,与相关研究结果[1]一致。
5 结论
1)3种灌木林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沙地柏>柠条锦鸡儿>山杏。
2)3种灌木林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强弱顺序为沙地柏>山杏>柠条锦鸡儿。
3)由3种灌木林欧式贴近度大小顺序沙地柏(0.869 3)>山杏(0.202 7)>柠条锦鸡儿(0.151 8)可知,该研究区沙地柏灌木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山杏次之,柠条锦鸡儿较差。该排土场在生态修复评价及树种选择时,可优先选择沙地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