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筝误

2019-03-14

苏州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韩信引线古筝

李 亢

丰子恺漫画

惊蛰一过,苏州的天空便突然变得缤纷起来,据说从唐朝开始,放飞风筝的传统,在这个充满活力而又古老的城市几乎没有断过。

四月刚到,姜爱送了我一只风筝。她刚从日本风筝博物馆回来,风筝是一只章鱼的样子,上有细密刺绣,颇为精巧。她是个日本通,对日本风筝的来龙去脉很是了解。原来在日本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风筝是被禁止的,因为它曾长期被当做一种军备用品。风筝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正值日本幕府时期。风筝一经传入,便迅速成为战时监测风向与迷惑对手的手段,也常常被忍者用作吸引追兵的注意趁机逃脱的工具。因为这段历史,日本民间传说里一直不乏忍者乘风筝侦查敌情的传说。直到十七世纪才逐渐放宽对风筝的管制,风筝作为一种户外娱乐工具开始在民间流行开来。

不只在日本如此,中国早期风筝的使用也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最擅长“假于物”将风筝在军事上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是被后人奉为“兵仙”的汉将韩信。

在公元前190 年,楚汉相争之时,汉将韩信奉命攻打未央宫,刚开始时苦于地面建筑遮挡,他使用风筝作为军事侦察工具,既凭借它获得较高的视点,又将它作为信号,顺利地获取了敌方的重要信息。后期为潜入秦朝皇宫,韩信计划使用开凿地道的方法,但是地面测距障碍重重,他便改良风筝,根据风筝引线长短来测算秦朝皇宫距离。

不仅如此,垓下之战中韩信也使用了风筝。韩信将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时,他又一次改造了风筝,这次风筝用制鼓的牛皮制作,上敷竹笛,迎风可响声大作。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也就是“四面楚歌”故事的由来。

关于风筝的用法,除了韩信创造性地用于军事,还有梁武帝将风筝用于传信,南北朝有人将风筝用于高处滑翔等故事。大约在唐以后,风筝渐渐成为一种象征愉快浪漫的美学符号,很多爱情故事也假借它的飘逸一传再传。流动的时间和变换的空间在无限扩展风筝这个字眼的超脱感和想象力,它似乎可以乘着哲学和爱情飞翔。

看着姜爱还在放飞想象力,我用一个问题打断了她: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风筝的“筝”是用的秦筝和古筝的“筝”?她刚回过神又陷入了沉思,然后开始掉书袋了:“‘筝’在《说文解字》里‘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意思是拨动竹身乐器的琴弦而奏乐,字形采用“竹”作边旁,“争”是声旁,筝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的叫法,秦筝和古筝便是其中两例。难不成风筝也是乐器?”

没有直接回答,我说起在鸢都潍坊的一件事情,几年前在拍摄一部风筝传人的纪录片,拍摄对象是杨氏风筝第十六代传人杨红卫老师,杨老师在给我们展示要用卡车才能放起来的大风筝后,也问了我们摄制人员同样的问题。年轻的我们以为自己见过世面,没有深思便简单粗暴地断定风筝叫“筝”只是一种巧合。杨老师微微一笑,不紧不慢地拿起风筝带领我们来到广场,风势正好,风筝很快把握好重力和扬力的平衡飞了起来。杨老师将手里的引线拴在场地的桩上,请我们到她身边。风头渐劲,风筝在天空欢快地游来游去,引线也绷得渐紧,杨老师用手轻轻拨动引线,我们当即惊呼:真的是乐器。引线发出的声音和古筝的音色无异,随着风势的变化,以不同力度拨动不同地方,竟然可以把宫商角徵羽的调子全部演奏出来,我们听得又惊喜又惭愧。

我特别感激这次风筝误,这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一课,它不仅教会了我们要学会检视和怀疑我们的习以为常,还告诉我们要永远持空守空才能稳健飞翔。

又过了两年,我发现不止风筝是乐器,竹子也是乐器。一次在做一个古装剧情片,需要录制一些山野的空镜头,便和摄影师去穹窿山勘景。上山的路必经一片竹林,我们的谈论也没有绕开竹子。摄影师对竹子很有感情,他是四川宜宾人,从小便在竹林里长大。我说想起“风筝”这个故事,他并不诧异,说竹子是做很多乐器的好材料,不只是在被砍伐之后,在生长的时候便已经是乐器了。风是演奏者,天气是调音师,空气的湿度和温度都是调音手段,竹子的生长也不断改变音色,竹子和竹叶是时刻变化的乐器,在不同的季节演奏不同的风格。在我还沉浸在他很有宇宙观的比喻中时,他已经开始捡起一片竹叶吹起了曲调,风入竹林,哗哗嗦嗦的伴奏也不绝于耳。

后来在不同的天气里又去了几次穹窿山,果然听出竹林的协奏曲风格多样,庆幸自己没有钝化对自然的声音感悟。很多时候迟钝和狭隘也是一种误读,因为视野的狭隘,在思维里便建筑了局限性,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对一些已经存在的事物丧失掉很多想象力,也丧失掉理解世界的许多可能性。现在路过公园,仰望天空的诸多颜色,似乎用眼睛听到了很多跳跃的音符,音符在空中洇染,洇染成穿透时空的绝唱。我已经知道,所有的风筝其实并不只是颜色,它有它的音色。

猜你喜欢

韩信引线古筝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论“引线规”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追韩信
第一次弹古筝
鞭炮迷宫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
变压器引线设计
韩信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