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西关民间文化产业风情旅游区的定位思考*

2019-03-14杨幸何杨宏烈

中国名城 2019年3期
关键词:大屋西关建筑

杨幸何 杨宏烈

1 广州西关大屋街区分布与区位优势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即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广州古城西门外一方城区的统称。汉代这里是西江、北江的客货交通枢纽和军事战略要地,故有陆贾泥城遗址。因对外贸易需要,宋代这里有加工中国瓷器而闻名海外的西村窑,明代这里建有接待外藩“朝贡贸易”的怀远驿,清代开设有“十三行”,这里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外贸“商务特区”,有效地促进了西关地区的城市发展。

1.1 西关大屋分布特征

清代中期以后,包括文昌桥、大观桥、泮塘、昌华园一带,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等广府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便相继应运而生。脱胎于农耕文明家族生息的西关大屋适宜全年居住,随之扩展到西关以外的其他地区,如河南南华西街。此类建筑因多为名门望族、富商巨贾所建,且以西关一带居多,规格高、影响大,故称“西关大屋”,其基本模式传播南粤三江流域,而成为早期广府地区(民居)建筑的基本原型。

现狭义的西关大屋遗存较多的是宝华路、多宝路、宝源路、逢源路、耀华大街等历史地段[1](图1)。这些地段大部已纳入广州名城保护区范围,有利于连片、整体式保护性开发。

杨仁里、杨巷街区。原为广州布匹和药材商集中居住的高雅社区,建筑偏于小巧精致。因周边被大肆拆迁开发,这里已构不成完整的西关大屋社区,但尚存一定规模的街巷。

十八甫富善街区。爱育新街曾为“海山仙馆”主人潘仕诚古宅,一批西关大户也建在其间。因此地拆迁很早,原有许多西关大屋及其地块被肢解破碎。

十二甫街区。以“西关平地黄”群屋而著称。黄家庭院宽广,当时富甲一方,故有西关平地黄之说,相互连片的西关大屋不少;清代状元梁耀枢古宅也位于此。现状周边高楼不少,公共绿化空间不多。

宝华、十六甫街段。西关大屋较多,内有钟家花园最为著名。主人钟锡琪,字仲环,清朝翰林。如私家庭院“寿者相”,由楼、房、亭、廊等多种单体建筑样式组成。荷花池塘立有 “一拳石”景。景石周边建筑有一拳石斋、二酋轩、三雅堂、四时春、金符斋、玉茗堂、香石斋、巢烟阁、长寿亭、云淙水榭等景点,其结构布局极具岭南园林特色。

逢源、宝源街区。著名的庭园建筑小画舫斋就在宝源大街内,建筑用地2800m2,布局精雅,厅与书房均有内院相隔,居室凉爽如秋。逢源北街一带尚有排列工整、风格统一的西关大屋及其集聚式的街巷,挂牌的文物建筑较多。在传统基础上演化加高而来的陈氏大院(陈廉伯家族)建筑记载了近代早期广州民居发展的历史概貌。

多宝街区。即多宝大街、多宝坊一带,有邓华熙“六边过”第宅。主人邓氏,广东顺德人,官居二品,曾任安徽巡抚等职。清代探花李文田住宅亦建在多宝坊,六间相连。邓宅、李宅的正间均为四柱大厅,比一般西关大屋显得更为高昂华贵。可惜这一地段自拆迁以后依然是一片“废墟”景象。

1.2 西关大屋区位优势

从全市地图上看,西关大屋所在地久已远离城市中心区,也不处在城市发育增长带;既不是当代高尚豪华的居住区,也不是现代金融商业交通枢纽。当我们尚未找准西关大屋真正的当代角色定位时,自然难于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该区位呈古雅、静寂、低调、慢节奏生活的传统建筑弱势群体,此后再也很难承担得起某种市、区一级的工商服务功能。但通过战略规划,结构调整,整饬街巷形象,则有可能改变这种沉沦状态,而成为西关民间文化产业的高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结带,溶解于荔枝湾水乡风光的风景区,最终成为面向世界的“海丝文化”旅游亮点。

2 西关大屋建筑特色与保护价值

海德格尔曾言:“生存即居住”,而“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保护”。——保护“不生长的物”(建筑物),就是保护自己的文化。人类的任何文明无不被刻在建筑上。据此,西关文化、西关民俗风情、西关粤戏曲艺、西关醒狮锣鼓、西关打铜工艺都会刻在西关大屋上。探讨西关大屋的建筑特色和价值优势,也是对整个西关社会的研究。这些都是符合建筑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空间社会学、人机工程原理的。

2.1 西关大屋建筑特色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建筑的瑰宝。这些住宅大屋高朗通畅,厅园结合,适宜大型家族居住,并延绵拓展繁衍(图2)。“三间两廊”是其基本布局款式,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一厅为一进,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如加小屋盖,则以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水井、杂物间。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小型庭院,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后部为居家读书人的书偏(房)。[2]

肃静端庄的主体正屋,是为南粤人理性、务实、简明、直率性情的明显表现。长老少幼、居住有序的空间安排,给人伦理精神层次以清秀的环境观感。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有冷巷、火巷、水巷等称谓,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笔直的青云巷反衬其他出入、过渡、转换、联接、分隔、停顿等辅助功能的空间,颇具幽曲、爽朗、通透、雅致之美。[3]

西关大屋平面狭长,但有许多可供居住者接触自然、观察天象、与天对话的空间部位。如独特的门堂空间结构有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西关大屋盛行的时代,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类型的建筑形制。南方聚族活动的公共建筑如祠堂、庙观、书院,甚至衙门等,都能找到西关大屋“三间两廊”、层次递进的规划模式,以及外壁封闭、内向开敞,适宜安全围护的特点。[4]

一般单进大屋面积约400m2、面阔10多米。正门入口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脚门、趟龙门、回字门廊,大屋内有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内部装饰多采用木雕花眉、花罩、屏风花格。富含典故的满洲窗和槛窗具有浓郁的岭南美术韵味。[5]同时也透露出生意人依然富有重文崇儒的情怀和教育子女的优良风尚。

因西关人与海外有长年通商联系,西洋建筑文化对西关大屋亦产生了深刻影响。有的室内最早陈列出了西洋的座钟、汽(吊)灯、彩色玻璃器皿、天平、皮箱等“舶来品”。有的大门入口造型构图采用了颇多西洋建筑元素:山花、罗马柱式、宝瓶栏杆、拱券花饰或哥特垂直元素,均为精工制作、弥足珍贵。古老的西关大屋首先就领略了海外的“洋”气,并开始了“洋化”。因商业用地日益紧张,后期西关大屋自我演变成竹筒屋、明字屋、眼睛屋、骑楼屋等模式,以适应世界商品时代城市近代化的发展。[6]

2.2 西关大屋保护价值

然而,自20世纪下半叶之后,由于产权不清、年久失修,加上欠缺科学合理的管理使用,西关大屋日渐残旧破落。周边凌乱的管线和违章建筑与西关大屋极不协调。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减为不到100间,其中尚有文保价值的则只剩下10来间左右。如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较为著名的“五边过”(五开间)之经典西关大屋已荡然无存。现存较完整的西关大屋“三边过”格式,有多宝路的邓宫保第、宝华路正中约的钟家花园、小画舫斋等。当年韵味十足、铺设精致的石板路也破损殆尽。[7]

多年来的消极保护使历史建筑或风化腐败、或被拆旧建新,成为环境恶劣的空壳;有的用来出租,成为大杂院、贫民窟及藏污纳秽的地方。西关大屋的消失,相当于北京消失了“四合院”,上海消失了“石库门”。保护城市历史形态模式、保护历史建筑遗产,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讲过,“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灭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哩。”[8]西关大屋就是广州的年鉴,告诉我们:“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激流中,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文化的归属。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已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1998.4.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苏州宣言》)

3 西关大屋开发范式与战略使命

龙津西以西、风水基以南、多宝路以西、荔湾涌以东(含西岸沿线建筑),应抢救性地划为西关大屋整治保护区;多宝路以南、思宁路以东、宝华路以西、恩宁涌以北,亦应作为西关大屋风光保护带。南华西街具有西关大屋特色的建筑群,是海珠区最早的建成区,也应该加以整体保护。通过整体改造与功能置换,可保留浓郁的历史文化景观特色,成为名城传统风貌的代表,同时又是现代化消费娱乐慢生活的模范空间,形成集时尚休闲、文化游赏、商贸地产、体验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活力社区,成为拉动历史名城健康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对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历史街区的积极保护模式”。

3.1 西关大屋的开发范式

国内外整体开发的例子可以找到很多。比如英国泰晤士河南岸街区、巴黎圣安东尼传统街区、天津的古文化街、南京夫子庙、北京什刹海及南锣鼓巷、昆明东西寺塔街、苏州七里山塘、杭州御街河坊街、西安的大唐西市、温州的五马街、成都的锦里与宽窄子巷(图3),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泰晤士河南岸街区一度的恶性开发,使其成为单调乏味、无历史感、无人性化的环境。西方人通过对上世纪60年代的反思,决定注重人的文化基本需求,保护历史街区人文建筑的完整性并改善城市形象。当人们选好“伦敦新艺术殿堂”的定位,修复某些著名的历史建(构)物,实现功能置换、街景整治,调动居民参与,使街区软、硬件都得到了提升,且为居民增添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并吸引了7000多名学生来此开业。泰晤士河南岸街区从而喜获新生。[9]

成都宽窄子巷是有一定规模的清代古街坊,是老成都的“天府少城”格局与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是北方胡同文化在川西活的标本、孤本。2003年采取“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原则进行建筑改造与功能置换,使之成为“老成都的底片,新成都的客厅”,“成都市怀旧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3.2 历史街区的战略使命

无论中外,历史街区自身文化基因的活化机制自有其内在的原理[10]。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历史城镇和街区越来越受人怀念。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合乎人们的生理、心理、伦理需求,历史文化也给旅游业赋予了灵魂、带来了活力。历史街区是文化遗存众多、底蕴丰厚、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目前已成为城市的记忆、元素、符号,亟待杜绝被毁灭的厄运和被破碎化的后果。事实证明:保护开发历史街区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可使之成为“城市名片”、“首善之区”,并以此兑现关注民生、繁荣创业的许诺。

4 西关大屋的目标定位营造手法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积极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才是挽救西关大屋的正确途径。积极的保护则是合理的开发利用,合理的开发利用又是积极的保护。保护开发历史街区,不怕没有钱,就怕没有文化。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让西关大屋形成文化景观、文化载体、文化根脉、文化历史的科学定位。(图4)

《韩非子·扬权》:“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辩类。”[11]“定位”,即从事物的规律中确定事物的“名位”。定位的原生意义是使用仪器测定物体的位置,对某种事物确定方位、指出发展方向、明确其场所或界限。科学定位有利于合理规划布局、建立鲜明品牌、打造新型发展模式、完善运行管理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定位”决定开发成败。西关大屋保护开发的实质就是以文化为根基,通过“定位”寻找“灵魂”,提炼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运作手法,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全面利用。“定位”是一个大体系,包括开发中各个环节上的一系列“定位”。

西关大屋建筑艺术浓缩了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西关民俗风情,记载了广州从古代农耕社会过渡到近、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历程。每一栋单体建筑都能以叙事的方式向你讲述西关人多彩的故事。残存的西关大屋实乃广州的一块金字招牌,其所在的西关实乃“最岭 南、最广州、最市井”的历史街区。

“广州西关民间文化产业风情体验性旅游区”可以简称“西关文化旅游区”,应是“老广州的窗口,新广州的客厅”;“千年商都怀旧旅游与西关文化深度体验的人文休憩中心”;“岭南建筑天井文化的活标本”、“中国建筑西化的里程碑、桥头堡”。这里也是“西关小姐的诞生地,广府文化的大本营”;“南国庭院文化的发祥地”,流行世界的“南粤戏曲艺术的摇篮”。

在保持传统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可对非文物的西关大屋中的历史建筑进行改造,置换现代功能,比如,引进民间工艺和洋风洋味产品,表现历史文化素养;输入时代信息价值,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改造更新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4.1 营造纪念性展馆建筑

西关大屋的历史建筑可作内部整改以适应现代产业定位的需要。(图5)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流变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观念看待传统西关大屋。运用收购、租赁、入股、自筹、投资、转让等经济形式,把外部形象相对较好的历史建筑活化。通过街巷空间、林园空地,结合河湖水系,将名人故居、有典故的历史建筑,营造成文化名人纪念馆、传统行业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老广州图片展览馆、老西关电影回顾展和具有情景默写艺术的西关私家园林集锦园。必要的围墙是传统民居得以形成后花园的基本保证。将西关大屋区的围墙拆除,打破原有建筑群的有机次序、微妙的空间关系,这将导致近代经典园林的破落,显然是个基本概念性的错误。要让这里的建筑密度相对偏小,保留更多的外部空间和自然要素,让这里充分彰显“静”、“闲”、“慢”、“雅”的特色。

4.2 修复完整的西关大屋步行街

修复至善至美的西关大屋步行街,需要寻找龙头产业项目,带动这一街区整体发展、盈利的各类民间文化产业,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合理业态。因为没有生活内容、产业形态做基础,都市景观将沦为空洞的布景。

可设置涵盖吃喝玩乐住的中式店、“星巴克”式的洋商店(图6)。西关的美食小吃可以同肯特基、麦当劳媲美。当年十三行是售卖茶叶、丝绸、瓷器、外销画的的洋人街,堆放“舶来品”的伊斯兰藩坊,这些项目不妨在西关大屋中开张经营,与西关小姐们作一番快乐的戏剧对白。西关剪纸、铜艺锡艺、花卉盆景、石湾公仔等工艺品,竹编、糖人、烫画、根雕、木刻、服饰、公鸡缆等活动,均可集制作、展示、销售、体验、培训、表演、观赏和交易于一体,实现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带动旅游、促进社会幸福的目的。让各方游客通过“闻、问、读、知、感、乐、住、购”等文化体验博览活动,了解西关、传播西关,让西关走向世界。在西关大屋这个文化产业园里,每一个人都是演员、都是一道动态的风景,同时都是一本活态的“史记”。

4.3 研究西关大屋建筑艺术嬗变

西关大屋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是必须保护的,然西关大屋的传统功能一去不再,古老房屋不便现代人使用。当代的使用形态必须是“传统 + 现代”,即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外特色揉合(图7)、外观古雅与内部现代的统一,使西关大屋老街老区成为岭南新文化的孵化器。[12]为此,对西关大屋的门窗可作放缩,某些划分空间的隔墙可以增减、移位,某些房间的屋顶、楼顶可作天花处理,某些色感质感不佳的隔断墙壁可以重新装修,某些地面楼面可作防水隔音处理,为防“漏气”的北墙,可做通风设计,某些容易失火的构件可以适当处理或置换,某些阴暗的空间可以增开天窗或辅助采光……在尽量运用传统技术(如满洲窗)的基础上,可运用现代技术、现代工艺、现代材料,提升传统技术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效果。使新改造的西关大屋更美、更好用、更有逻辑性、更有西关味。

有些地段还可开发大大小小的空中园林、室外游泳池,不仅能衬托西关大屋的环境,还可对包括老外在内的人员开放(北京前门大栅栏历史街区有此案例)。

4.4 围绕天井营造情景式的体验空间(图8)

围绕西关大屋的天井,可营造适应今天审美要求的半公共性空间,开展各种文化游憩和休闲活动。相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快节奏、压力大等状况,可为大众提供“中国首个天井式静生活情景空间”,“快节奏商贸活动背后的慢生活空间”,“南粤美食文化闲生活平台”,“民间文化艺术演出雅生活基地”,“南国泮塘五秀纪念性旅游土特产品供应基地”等。粤剧、粤曲、南音、木偶、广彩、广绣、名医、名商,粤菜美食、杂耍魔术,可在这里上演。能让人们在此发呆、养神、怡情,脱离浮躁、沉思历史,寻找历史的灵魂、体验人生的真谛。

4.5 建立西关大屋民间文化旅游品牌

“旧园妙于翻造”。观赏各地成功的范例后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它们无不努力运用自身富有特色的建筑文化要素,搭建起自身的品牌形象(图9)。从城市结构到建筑细部、从广场空间到道路系统、从环艺小品到庭院绿化、从入口对景到序列转换,无不精心推敲、反复吟咏,达到完美无憾的地步。如果说成都宽窄巷用“砖”生动地描述了从汉到清的建筑艺术史,那么西关大屋所代表的岭南建筑,从大木构架到洋灰混凝土、从山花女儿墙到罗马柱满洲窗、从灰塑到彩画……先人留下的这些中西文化遗产都可为我们提供充分的艺术素材和再创作的契机,打造一个动人心弦的西关文化民俗风情体验旅游区。

4.6 利用荔枝涌有机串联各西关大屋景区

如果说整个西关大屋群被新建大楼肢解、隔离、穿插,那么利用荔枝涌水系或可将其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有利于获取整体效应、规模效应,连锁效应、扩展传播效应、旅游导游效应(图10)。

当一种需要突然产生时,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与这种需要相关联的某种品牌。如果一提到广州,人们就联想到代表岭南文化原真性的、广府文化核心级的西关大屋民间文化产业风情体验游览区—— 一个世界名城的代表性景观和文化空间[13],做到了这一步,一个能静观、闲适、悠思、雅居、慢节奏的西关大屋文化景区的华丽转身就算成功了。

(注:广东省科协2015“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发展研究”课题部分成果之一。)

注 释:

本文图3、图8、图9中部分图片资料取自百度网络。

猜你喜欢

大屋西关建筑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小”和“少”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素描西关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试论郑家大屋解说词的英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