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Re—睿”的回顾
——写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开幕后

2019-03-14吴洪亮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馆双年展威尼斯

吴洪亮

编者按: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今年5 月拉开帷幕,作为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展会之一,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将之看作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风貌的重要窗口。今年威尼斯中国馆的策展人为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他将此展的策划思路及参展艺术家的艺术特点写进这篇文章中于《中国文化报》发表,本刊认为它可以作为正确打开此次中国馆展览的一把钥匙,故此,转载此文以供读者参考。

“Re—睿”2019 第58 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展览时间:2019 年5 月11 日—11 月24 日

展览城市:意大利威尼斯

展览机构:威尼斯中国馆

展览地址: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中国馆

策 展 人:吴洪亮

参展人员: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

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工作,在威尼斯时间与北京时间的交叉工作中,终于迎来了5 月9 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开幕。那是个在连绵数日的雨水中突如其来的大晴天,是个好兆头。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也可以译为“恰逢其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面对今天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媒体信息到日常生活,从赛博空间到现实世界,每一个“我”都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人类开始面临的新问题。今天的中国早已走入强调创造与创新的新时代,我们既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又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正面对全球化语境下复杂的机遇和挑战。正如展览开幕式上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致辞所言,威尼斯双年展是举世瞩目的文化盛会。它不仅是中国艺术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舞台,也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新时代艺术风貌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国国家馆的策展人,在解读本届双年展主题之初,我就尝试以一种更中国的思维方式进入思考,希望从回眺中研求解决当下与未来问题的智慧,获得由“Re”及“睿”的洞察。“Re”是西方多种语言词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缀,有再一次、重新的意思。中文里意为“智慧”的“睿”字恰好与之发音相似。基于这样的逻辑,我选择了陈琦、费俊、耿雪、何翔宇4 位艺术家参展,他们的作品分别从文明的共识、生活的日常、自身的感知3 个维度呈现了“Re”的探索。费俊利用手机App 创作的交互作品,陈琦超写实的中国传统水印木刻,耿雪体味生命轮回的影像装置,何翔宇模拟触觉的装置等作品,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遇,让观众浸入对身体感知、日常感悟与文明耦合的再思考,共同营造出一条回归本心的探求之路。

开幕致辞中,里米尼机场基金会主席劳拉•芬卡托认为“有趣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也意味着挑战和雄心。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是把中国和欧洲连接起来的一座桥,这将让中意两国人民生活在有趣、有幸的时代。艺术与时代、艺术与大众的互动关系,恰好是本次中国国家馆展览的两个重要着眼点。参展作品将这个时代新的技术方式融入中国艺术的传统逻辑中,并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面对艺术与大众的互动关系,让艺术为大众的美好生活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中国国家馆展场位于军械库展区最深处,艺术家费俊利用手机App 创作的作品《睿•寻》,将威尼斯的桥与导航功能相结合,以游戏体验帮助观者前往中国国家馆。进入馆内首先经过一条狭长的通道,右侧是军械库历史建筑古老的斑驳砖墙,左侧则是一个与观者互动的虚拟世界。观者可以建立个人的“有趣的世界”并与周围的“玩家”相连,彼此沟通。走过游戏世界是一片小广场,从广场一侧的拱形桥梁上,可以俯瞰艺术家耿雪的影像装置作品《金色之名》。《金色之名》影片主体在黑白世界中呈现出艺术家对生命初始与轮回的观照。无论观者在桥上还是桥下,都可以透过漏窗,看到艺术家陈琦巨幅的超写实作品《2012生成与弥散》,作品源自中国传统的黑白水印木刻,走近它观者将被裹挟进沉浸式的氛围。穿过拱桥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粉红色空间,这是艺术家何翔宇的装置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他将身体内部的触觉感知外化,用舌头碰触上颚,再将触觉感受到的形状转译出来做成铸铜雕塑,数年间像日课一样持续完成这种身体知觉的可视转化。穿过粉红色空间,经过拱门回到耿雪作品的小广场,也可以折返到桥下的出口,再右拐,斑驳的光影从头顶蚀刻的曲折洞隙里洒下,这是艺术家陈琦的空间装置《别处》。这些光影的形态来自古书被书虫咬噬的虫洞,隐喻着人类文明与自然力量的冲突与和谐。中国国家馆室外展场的草坪上安置了一只淡粉色的巨大盒子,盒子内部设有阳光穿过“虫洞”投影出的虚静空间,这是送给观者的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若观者恰好是从花园的入口进入中国国家馆,也同样能感受到这空间手卷的另一番景致,这是中国国家馆为观者建构的又一有趣之处。

为了激发多维体验,我还将心理学、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与艺术家的作品融合,来拓宽展览的边界。不仅有带观者走入中国馆的作品《睿•寻》,还尝试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特别开发了应用程序和体验手环,通过与手机的联动,可以根据观者参观过程中的生理数据测算出情绪状态,转换成一幅以陈琦作品为基础的观者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理图像,成为此行的留念。与威尼斯双年展同步,展览也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多个分享信息的“驿亭”,让中国大众不出国就可以感受威尼斯双年展的魅力。

在展览空间的构想上,我依托虚拟与现实世界两条线索,基于展览的在地性和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关系等因素营造展览结构。展厅的空间节奏如同一幅中国画的立体长卷,它的有趣之处在于不能一览无余,时而逼仄,时而豁然开朗,只有漫步其中用心体会,方能感悟。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就像中国园林里的亭台楼阁、树木池塘,每一件都是这个位置上最恰当的主角。在这高低错落、移步换景的中国馆空间,观看就如同欣赏一幅立体的中国画卷。这种内化了东方艺术理念的表达也得到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伦敦海沃德美术馆总监拉尔夫•鲁戈夫的赞赏,他说:“(中国馆)非常有趣,优秀的艺术家团队完成了非常棒的工作,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不同的理念,但是对展览主题进行了很好的解答,我非常喜欢。”

艺术家何翔宇作品《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展出现场 摄影:Noshe

观众在观看艺术家费俊作品《有趣的世界》(装置二)摄影:艺术家供图

作为展览的序曲,开幕式之前,中国国家馆于5 月8 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达涅利酒店举办了“中国之夜”晚宴活动,来自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参与其中。晚宴上发布了中央戏剧学院宋震的新媒体作品,该作品以数字媒介的形式演绎传统京剧,以富于现代雕塑感的视觉形态捕捉京剧在时间里的动态轨迹,可以说与“Re—睿”展览的思维方式有着同声相应的共鸣。

艺术家耿雪作品《金色之名》局部 摄影:刘大鹏

开幕式之后,我于5 月10 日到威尼斯大学的孔子学院作了题为“回:从艺术的寻根中寻找未来”的演讲,讨论如何以东方视角建立一个链接世界观众的桥梁。孔子学院是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孔子学院院长李树清、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艾帝、威尼斯中国考古艺术史教授萨布丽娜•拉斯特丽和尼科勒塔•佩萨罗、意大利贝纳通学术研究基金会主席马克•塔玛罗,以及众多中国艺术爱好者共同出席并展开互动,无疑让本次中国馆展览主题中所期待的调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得到了学术交流上的呼应。

中国国家馆的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具体组织实施工作,虽然时间较为紧张,但我与对外文化集团的同仁依然坚持以学术和严谨的态度选择艺术家,筹划展览相关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得到很多帮助,不仅有艺术家及其团队的协作,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支持,比如嘉德艺术中心、景德镇陶文旅集团、美的集团和美术馆的战略和深度支持,还有北大资源、汉能、凯撒旅游、成都艺文立方、西安当代美术馆、爱普生、北京元点未来等企业和机构的单项支持,让我们在共同目标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观众构建起一个思考自我、感知有趣世界的场域。

艺术家陈琦室外作品《无去来处》 摄影:侯炜国

艺术家陈琦作品《2012 生成与弥散》 摄影:侯炜国

猜你喜欢

中国馆双年展威尼斯
寻常威尼斯(节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2020亚洲物流双年展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EP雅莹成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小八腊子游中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