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俄狄浦斯式悲剧

2019-03-13张卉妍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弗洛伊德

摘 要:村上春树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垂青,早在十年前就跃居世界级畅销作家之列。他的主要作品《海边的卡夫卡》套用俄狄浦斯神话的故事设定,但又不同于俄狄浦斯挣脱命运枷锁所作的努力。本文通过对比《海边的卡夫卡》与《俄狄浦斯王》,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人类潜意识下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海边的卡夫卡;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

作者简介:张卉妍(1993.12-),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海南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一、《海边的卡夫卡》与《俄狄浦斯王》的比较

(一)相似性

将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的主人公卡夫卡与俄狄浦斯进行对比,很容易发现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结构是以俄狄浦斯神话为原型,情节也基本一致。

卡夫卡为了逃避父亲加于他身上的诅咒,远走他乡,最后还是陷于命运之中。他的形象显然叠印出俄狄浦斯王的影子。

流连于图书馆的卡夫卡具备文学鉴赏的眼力,而中田在少年时代失去记忆之后即不能识字。对照《俄狄浦斯王》可以看出卡夫卡是意识到自己罪行之前的俄狄浦斯,中田则是刺瞎了自己双眼、丧失了视力后四处流浪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故事的前半和后半,分别由这两个人物分身式地担当起来。

卡夫卡和中田并没有直接会面,但是他们共有空间的“甲村图书馆”,相当于俄狄浦斯故事中的主要舞台忒拜城。

卡夫卡少年的父亲田村浩一等同于拉伊俄斯,他最后被人杀害的情节也完全和拉伊俄斯相符。卡夫卡一直将佐伯“假设”为自己的母亲,佐伯在很大程度上与伊俄卡斯忒具有相似性。

在“甲村图书馆”的入口处担当图书管理员的大岛即为斯芬克斯的角色,但大岛身上,并没有被赋予斯芬克斯的暴力性因素。分担斯芬克斯的暴力性一面的是琼尼·沃克。他割下猫的头颅,生吞猫的心脏,被赋予了与斯芬克斯相类似的属性。

而位于中野的田村浩一的家,则在空间意义上,同特尔斐神庙和忒拜城之间的那条窄路相契合。去往松山的路上伴随卡夫卡少年的樱花,和陪伴中田来到松山的星野,分别以女性和男性的方式分担了安提戈涅的角色。

(二)相异性

《海边的卡夫卡》的小说情节,尽管在乔装之下和俄狄浦斯神话有着渊源上的关联,但从它的故事设定上俄狄浦斯式的构图并不成立。

卡夫卡在四岁时便被母亲抛弃,失去了母亲这一存在,俄狄浦斯式的三角关系就无法形成,所以俄狄浦斯情节赖以发生的前提已经解体。

此外,在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在自不知情的状况下落入神谕限定的命运之中,回过头来,他才发现自己的行为验证了神的预言。而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以俄狄浦斯神话为原型的框架则通过父亲的诅咒表现出来。“父亲三番五次反反复复说给我听,简直像用凿子一字一字凿进我的脑袋。”所以《海边的卡夫卡》的构图,是一个逆向的俄狄浦斯式构图。

二、溯源俄狄浦斯情结的三角形

将俄狄浦斯神话与男性通常的心理发育模式联系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中,可以运用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模式,通过“梦”的分析,对精神创伤的形成进行阐释。

在成长的过程中,男孩慢慢感觉到母亲最爱的对象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父亲,于是男孩意识到需要和父亲展开对母亲的争夺。但作为男性,与自己的父亲相比,显然男孩所有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劣势。所以男孩以自己的父亲为模仿对象,试图提高自己作为男性的多方面能力以便和父亲抗衡。这样就形成了围绕男孩母亲所展开的子与父相争的三角关系。

男孩在体力方面开始具有与父亲相对抗的能力,是在迎来青春期之前的十五岁前后,这恰好与少年卡夫卡决意在十五岁生日离家出走的情节设定相符。这一阶段的男孩会产生将父亲抹杀掉的愿望,即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杀掉父亲的行为是不被社会允许的,所以男孩在与父亲展开种种精神纠葛的同时,随着接触和了解到父亲以外更多的成年男性,而渐渐将此前成为自己唯一模仿对象的父亲形象相对化。当他认识到自己的父亲作为男性,并非是一个决定性存在时,由于和父亲相爱而成为男孩嫉妒和欲望对象的母亲,也渐渐被相对化。

当母亲成为一个相对性的存在,男孩能够从母亲之外的女性中选择爱恋对象时,男孩便跨出了走向成人的重要一步。在弗洛伊德理论中,青年期与异性之间的恋爱体验,被视为男孩成长为成熟男性的重要的通过仪式。如果不能顺利跨出这一步,男孩便无法从强烈的恋母情结中摆脱出来。

俄狄浦斯式的父、母、子的三角关系中,其象征性展示出的男孩成长过程中的欲望构造,可以在诸多神话和传说中得到印证。用以阐释人类无意识欲望结构的俄狄浦斯情结,在《海边的卡夫卡》中竟然发生了性质上的颠倒。从文本角度作出一个精神分析式的解释并不困难。这种有意识的紧急触犯,体现了一种欲望:以暴力与乱伦的方式去彻底抹杀自我的起源与血统,清洗掉自我最根源的历史性,以完成自我的更生。在弗洛伊德的学说广为流传之后的20世纪现代小说中,男性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也同样体现了这种欲望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M].秦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4][美]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赵艳华.《论<海边的卡夫卡>》[D].山東大学,2006.

[6]刘红.《<海边的卡夫卡>作品倾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夏楠.《<海边的卡夫卡>中的宿命与救赎》[J].科技创新导报,2010.

[8]郭懿.《浅析<俄狄浦斯王>悲剧因素》[J].安徽:安徽文学,2010.

[9]杨超超.《对<俄狄浦斯王>的浅层理解》[J].青年文学家,2014.

猜你喜欢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案目击者含泪作证
2700万美元!弗洛伊德案和解金
“措词口水战”:将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引发的抗议称为“Riots”(暴乱)有何深意 精读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
弗洛伊德的爱情之火
——评《心灵的激情:弗洛伊德传》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女王的6年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