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无目标下的反校园暴力预防研究

2019-03-13张冰周蕾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环境大学校园

张冰 周蕾

摘要:高校校园既有其相对封闭的一面,又有着开放的一面。封闭是指在空间上来看,高校被围墙围绕着,里面住着一大群经历雷同,以学习知识为目的群体;开放是指生活在高校的学生可无限制自由出入校门,社会上的各类信息和行为时刻影响着这些学生。研究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从源头探讨其犯罪心理的形成,通过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生命、心理、道德、法治等多方面教育,对大学生中潜在的高危个体实施心理干预,最大限度遏制大学生实施犯罪行为。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暴力;校园环境

高校大学生在近些年时常发生犯罪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日益增加,引得社会各界对其高度重视。2016年5月19日,年仅17周岁的女生小宜一遇到不熟悉的人靠近,就会犹如惊弓之鸟,吓得瑟瑟发抖,躲起来嘀咕道:“不要打我”,如此反应,就是由于她在校期间2次受到宿舍舍友殴打。2016~2017年,校园裸贷事件和校园借贷事件的频发以及邪教组织的渗透等等。上述的暴力事件,不仅仅为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既是对在校师生人身安全的威胁,也会阻碍在校生个体全方位发展,更有甚者对高校校园文化创建、家庭美满度乃至全社会和谐氛围建设均会带来极大的消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校园暴力国内外现状及特点原因分析

暴力即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对其他个人、群体或社会形成威胁,造成损伤、死亡以及心理伤害与发展等不良后果的行为。

国内将校园暴力的定义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素:1.校园暴力通常指出现在校园内抑或学校周围地方的一些暴力行径;2.校园暴力施暴抑或受暴人通常为学校师生,亦包含校外人员向高校师生施暴的情况;3.校园暴力的直接后果通常为侵害他人人身与财产安全,甚至会对受暴人带来一定的心理伤害。

外国校园暴力表现方式和类别各式各样,整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暴力攻击事件。所谓的暴力攻击通常包含强奸、性骚扰及学生间斗殴和抢劫等暴力行径;2.偏见暴力事件;3.自残或自杀事件。自残或自杀事件对于校园常规教学秩序与他人心理均会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与冲击;4.利用武器制造的暴力事件。此类暴力事件通常包含随身携带危险武器到校园中抑或利用武器威胁与凶杀这类案件;5.袭击教职工暴力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涵盖偷盗教职工财务等行为以及辱骂、构陷与殴打教职工等事件;6.因酗酒、服药吸毒引发的暴力事件;7.媒介暴力事件。此事件涵盖通过媒介予以欺诈、墓改抑或盗取受害人信息、网银及利用受害人名义发表不当言论等,为受害人引发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抑或物质损害的行为。

大学生校园暴力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施暴学生特征:(1)极端功利性,具有较强表现欲,为人傲慢,没有耐心等。为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求,极易出现暴力倾向;(2)自我中心,没有同情与同理心,经常用标新立异为他人造成困扰与麻烦。

2. 暴力受害者特征:(1)受害学生通常性格内向懦弱;受害学生本身性格爆燥,自我情绪控制不强,容易同他人拌嘴,从而引发暴力行为的发生;(2)受害学生由于人缘、学习以及表现佳等优良特点引起施暴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抑或嫉妒,进而施行校园暴力。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暴力犯罪等校园危机成因探源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使校园危机具有了多样性、复杂性、共生性和互动性。大学时代作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重要思想的形成期,此时期他们的思想还不稳定,基于市场经济冲击和不良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其极易产生犯罪行为。事实上,危机出现并不是某个原因导致的,通常是很多原因整合在一起所致。

(一)校园危机产生的个体原因

1. 大学生人格发展还并不完善,挫折承受能力较弱。鉴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非同步性,外加在校生本身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缺乏,极易遭受社会各类不好思想影响,带来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高校在校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主管需求与客观现实间矛盾繁杂,再加上人格没有得到健全发展,致使其广泛存在自我中心,出现自我定位失误的情况。

2. 高校在校生人际沟通交往有待改善。他们正处在成长期,思想仍然不成熟,人际交往过程中盲目性偏多,此阶段,父母期望值逐渐增加,社会压力与日俱增,高校在校生心理两面性使其难以适应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

3. 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不高。在大学校园里面,人来人往,大学生接触的人也广泛,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高,容易相信他人,从而引发相应危机。

(二)校园危机产生的家庭原因

1. 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有误。父母对孩子智力和成绩的过多关注,忽视了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2. 家庭环境滋生了暴力倾向。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家庭环境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环境,其健全人格培养潜在地与家庭各方面影响息息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够引导子女建立健全的人格,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良家庭氛围,则会导致子女建立错误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子女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校园危机产生的学校原因

1. 学校教育理念的弊端,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为教书育人最为重要的场所所在,同孩子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之时,亦承担着传播社会文明与指引學生建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职能。

2. 学校人文环境和谐矛盾与否,对于校园危机出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绝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程里面几乎不怎么涉入校园暴力有关内容,这对有效预防校园暴力及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十分不利。

4. 学校管理不善,未能对校园暴力及时预防和处理。

(四)校园危机产生的社会原因

1. 阶层矛盾分析视角。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贫富差距持续增加,与此同时某些社会成员的心态亦随着改变。一旦他们自我排解不了内心压力之时就会产生过激行为,更有甚者危及学校。

2. 全球化分析视角。高校学生为国家未来希望所在,西方邪恶势力长期以来都在试图对国内高校学生予以意识形态方面的灌输,导致某些单纯学生受到蒙蔽,被他人所利用,一时冲突做了危害自身与社会的不良事情。

3. 现代传媒分析视角。网络的广泛运用好似一把双刃剑,让学生学到有用知识的同时,亦会遭受某些不良影响。有些时候媒体与网络传播速度之快大大超出其管理者危機监管意料之中。

三、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会治安环境日渐繁复,犯罪人员作案途径的多元化,使得高校学生防不胜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新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及体系创建迫在眉睫。现阶段,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体系创建仍旧存在某些突出问题。

1. 高校发生的刑事犯罪活动有所增加。高校频发刑事案件现象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伴随着高校社区日渐开放与社会化,某些歪风邪气亦在校园中盛行开来。另外,由于年龄与阅历等方面局限性,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与防范意识缺乏,容易相信他人并且受他人影响。再次,某些犯罪人员为造成轰动效应,将高校看作施行犯罪活动场所所在。

2. 由于心理问题导致高校学生出现自杀行为的数量逐渐增加。鉴于学习、就业以及经济等多种原因,让许多高校学生出现了众多心理问题,产生严重心态不平衡情况,更有甚者出现抑郁症与妄想症等问题。正因如此造成最近几年高校在校生自杀与校园裸贷时间屡见不鲜。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校园暴力的干预对策

高校校园暴力,实质上是社会性问题,涉及面较广,因此,要想减少高校校园暴力的发生,必须全面发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与个人力量有效防范。一般情况下而言,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仅仅只着重于应付暴力后果,而忽视了暴力事件的预防,没有意识到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于有效防范与应对校园暴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暴力的干预原则

1. 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在干预校园暴力的过程中,教育是惩罚的基础,惩罚是教育的手段。事实上,在实际操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以教育为核心,重教育轻惩处。青少年的人格正处于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人格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强对青少年的疏导,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其继续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还能帮助他们改正不良心理与行为习惯,走上正确的人生大道。

2. 尊重信任及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原则。在对高校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之时,教育者必须公平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在严厉教育的同时发挥大爱精神,激发学生自发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

3. 广泛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应当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整体把握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动态,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之间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得学生之间的心理产生不平衡,这是滋生暴力事件的源头。由此可见,对暴力倾向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从学生心理层面出发给予针对性的情感教育。

4. 文本教育与人本教育结合在一起原则。高等学校开展校园暴力强制干涉时,文本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方面,学校还必须加强对道德法律、校园安全规范等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在行为中展现这种思想观念。另外,学校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民主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矫正的思想。

(二)高校校园暴力的预防

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高校学生规范意识。一定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之上予以持续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倡导校园文明。

2. 让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法律观、教育观的学习和普及相应知识。

3. 利用学生社团、朋友互助密切学生联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高校在宣传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在该平台中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学生不仅仅可以借助于该平台来缓解压力,同时也能够借助于平台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和他人的人际交往。

4. 强化家校合作,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家长与学校一定要懂得如何使用脸书与微博这些使用便捷、容易普及的网络资源,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将这些网络资源看成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三方之间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另外,借助于网络资源,还能够实现家庭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作用,建立多元化教校合作新模式。

五、结论

王胜明指出,“校园暴力关系到很多方面,主要需要搞好以下三大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精确把握何为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抑或校园欺凌哪个更为合适?抑或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皆可使用。尽量划清校园暴力及非暴力界限;其次要依照校园暴力情形与危害大小的不同,健全有针对性教育惩戒举措,涵盖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再次要注重加大宣传力度,将社会共识凝聚起来。”综上所述,要彻底遏制校园暴力行为,就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共同合作,加之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构建优良的预防大学生犯罪机制,是珍惜人才,推动社会良好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显华.高校校园暴力及其思想政治工作对策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4.

[2]曾建国.大学校园暴力问题及其安全教育机制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与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途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

[4]丁金祥.浅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及其机制建设[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1(01).

[5]肖燕.高校社区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型构建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校园环境大学校园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大学校园网络借贷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