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9-03-13张雪飞

青年文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安娜女性主义

摘 要: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小说的主人公安娜个性鲜明与众不同,其对女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追求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形象。本文主要在叙述女性主义与女性意识的基础上,对安娜身上女性主义精神的觉醒以及悲剧命运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点明《安娜·卡列尼娜》在俄国文坛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女性主义;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张雪飞(1985.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2

前言:

世界文学范畴上说,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对女性主义剖析最为深刻的当属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虽然这部作品不属于女性主义小说,但其打破了男性价值的导向,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初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来分析这部小说主人公安娜身上所体现的女性主义。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优秀的代表作品,也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坛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当中传颂较广的名言就是“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此名言也是对作品主人公安娜悲剧命运的最好写照。安娜所代表的是美丽的俄国女性,实则是托尔斯泰心中理想的化身,在托尔斯泰一生所有的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中安娜的女性形象可谓是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小说的结尾描写安娜走进了生命的尽头,托尔斯泰心中有多么的不舍,但他也必须要完成这部作品,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在中外经典的爱情悲剧中大多都以主人公的自杀而结束,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与渥伦斯基,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等等,这种双双殉情既加重了悲剧文学的色彩,对时代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形象,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她勇敢、执着、坚强,能够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敢于冲破社会的舆论批评,她坦率、真诚、自信,不与丈夫维持表面关系,而公开的与渥伦斯基同居,这都表现出她敢做敢为的魄力。在安娜喊出:“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时,她发出了那个时代最强有力的声音,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与自由,安娜作为一名优秀的女性代表值得后人的传扬与学习。

二、女性角色与女性意识

(一)概念叙述

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文化属性的混合体——人,在封建思想下,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事是只有男人才能去做,女人只能在家中做自己的“贤妻良母”,她们根本无处施展自身的才华。在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之前,人们也没有看出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也不能意识到这样的统治竟然得到了社会的接受与认可,人们已经习惯这种看似合理实则不平等的性别地位差异,因此,在这种的意识传播之下,女人们在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方面学会的东西就比男人少得多,而能够关心自己与自己愿望的意识也就是“女性意识”。在社会学范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始终且长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生存环境下的人们,社会化程度与文化程度都对人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本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孩子学说话、写字开始,接受的就是社会化教育,并不是非个体性的教育。在波伏娃的作品《第二性》中就引用了伊雷娜·雷维利奥特的话:“一个人要让男人们接受,就必须像他们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否则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怪物,而孤独会成为你的命运。”所以,在女性意识出现以前,就通过社会所赋予的女性社会角色而存在着。女性角色的出现先于女性意识。女性角色的培养是依靠社会教育与习俗,是不尊重女性意识与限制女性意识的体现,而女性意识则是从种种限制中萌生出来的。因为,传统的文化氛围中,自我牺牲相对于自我实现要容易。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吉娣《安娜·卡列尼娜》都是在婚后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成为了女性角色的牺牲品,在心里产生了情感的、肉体的东西是邪恶的观念。

(二)作品中的运用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卡列宁是父权的代表人物,他的头脑中满是理性与意志,缺少对自身的关心与喜爱。卡列宁的感情世界是受到压抑与贫乏、苍白的,将自身异化为一部“官厅机器”,他也对安娜的精神与情感世界施加压力,阻止女性意识在安娜身上的萌芽与出现。后来,他发现自己妻子可能爱上了别人,才对妻子的感受与周边的事情有了思考,他开始为妻子今后的生活而发愁。安娜向他吐露自己的感情之后,他又变成了严厉的态度,有时用宗教感化、有时用金钱羞辱、有时利用儿子来折磨她,他通过种种卑鄙的方式破坏安娜对自身力量的信赖,弱化她的自尊心,以此希望安娜能够重新地对他产生依赖与信服,卡列宁的这些行为也是他性格悲剧的真实写照。

男性希望将女性囚禁在它的女性角色之中,而女性也甘愿被男性摆布。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已婚女性在维护自己的女性角色之时,已经明白自己的婚姻没有任何价值,陶丽明明知道他们全家的生活已经名存实亡,这是对当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贵族家庭与婚姻生活的典型写照。但是即便这样,他对自己丈夫的态度也只能是容忍,她知道离婚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培特西公爵夫人作为红透了的交际花,善于为安娜与伏伦斯基搭线,但是到安娜离家出走以后她就断绝了与安娜的联系。诸如此类的女性在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中仍有大量的呈现,但是安娜的悲剧命运更加典型。安娜对爱情的态度与其说是对爱情的追求,更不如说是想从传统女性角色中挣脱出来。安娜悲剧的意义是在于自己从传统女性群体中分化出来,想要为自己的爱情独立谋求一条生路。但是,欧洲的自由思想在安娜之前的几十年就已出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一步就是从封建家庭中解脫出来,能够对“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发生颠覆,作为二十世纪的女权主义者都是安娜的模范与典型。

三、安娜爱情悲剧的成因

(一)时代背景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的束缚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作者运用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人们的内心世界的焦躁不安,这种焦躁不安的气氛正是当时社会的特点。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中,女主角想要获得自己渴望梦寐以求的爱情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最终都会以悲剧而结束,其中通过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基选择投军上战场而结束这场爱情悲剧,表现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安娜的爱情最终是不会长久的;另外,宗教与伦理道德的束缚又为安娜的爱情进一步进行扼杀,最终导演出这部爱情悲剧。

(二)安娜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安娜,在其内心始终存在着对自由爱情的争取与遵守贵族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当时的俄国社会正是政治、思想、经济、观念发生巨变的年代,资本主义的出现为俄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改变,在道德观念与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一定的表现。安娜为了获得自己心中的爱情,可以不顾世俗的谩骂与攻击,也可以将对儿子的爱与思念放置一边,将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切,也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是安娜所全身心托付的爱情竟是一文不值,最后落得悲惨的结局。

(三)安娜与渥伦斯基性格的差异

对于渥伦斯基来说,只是单纯的想要组建一个家庭,而对于丈夫这一角色的职责与义务他是觉得十分可笑的。当他结识安娜以后,被其美丽的外表与独特的气质所吸引。们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爱好与理想,渥伦斯基喜欢赛马、打猎、赌博等,安娜却为了能够获得沃伦斯基的欢心,开始学习这些她根本不喜欢的东西,不仅如此,安娜还企图利用色相来迷住他,曾花大量时间来打扮自己,以此尽量缩小自己与渥伦斯基之间的年龄差距。对于这份极其不稳定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将要以悲剧而结束,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不存在深厚的了解,最后,这种摇摇欲坠的爱情将安娜推向死亡的边缘,这种性格差异所造成的爱情悲剧。

四、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反抗封建家庭中的自由意识觉醒

对于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模式,实则是封建家庭的典型,在这座封建牢笼中安娜极其渴望得到自由。在男权当道的社会里,封建势力的代表卡列宁根本不能也不会满足她的要求,他对安娜的态度只有冷漠、无情,这无疑是对沙皇官僚制度的真实体现,他对安娜的态度只是像对装饰品的照顾,而并不是爱情。“他要去看他的妻子,无非是因为他决定了每星期去看她一次,以装装门面,加以那天正逢十五日,找他们以往的规定,他得给他的妻子多少钱作为生活费用。”安娜作为一种装饰品在卡列宁严重不应该具有意识与感情,更不用说自由了,这种包办婚姻,使得安娜的一生被葬送了。卡列宁一直认为安娜不应该具有思想与独立人格,这也迫使安娜失去与丈夫平等交流的权力,并且为她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对于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就是从反抗家庭开始的,在她的心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是每个女人应该拥有的权力,这种思想在作品中表达出了那个年代的女人应该表达的心声。安娜在作品中散发着耀眼的生命力,然而这种反抗精神却又将她一步一步地推向绝望之中,对于她来说是相当渴望爱情的,但是这些所有的憧憬在腐朽封建的道德观念与传统婚姻体制中变成了一种奢望,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体制下,她的抗争显得那样的渺小。终于,在与渥伦斯基陷进爱情之后,她大胆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时候到了,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的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要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飞蛾扑火似的投进自己梦寐以求的爱人怀抱。

(二)反思爱情中爱情观的觉醒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正处于一种“新旧”交替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有强烈的冲击,但国家的政权仍把持在贵族阶级的手中,因此,封建专制思想与特权思想仍占据主要地位。对于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头脑中将女性占为己有的卑劣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这在渥伦斯基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渥伦斯基的外表比较英俊,但是内心却十分虚荣,他得到安娜只是因为要满足他的征服欲,安娜也只是作为他的一个玩偶罢了。他利用各种手段追求安娜,也只是对安娜外表的美丽与独特气质所迷住,而且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对于这种伪善人的爱,安娜最终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安娜对爱情的全身心付出注定是得不到回报的。因此,当安娜从一个封建牢笼中逃出以后,以为自己获得了自由,能够得到美好的爱情时,殊不知,她又走向了有一种封建男权的束缚中。渥伦斯基使俄国男权代表的一份子,在他身上看不到对安娜的真心相待,而是冷酷无情的另一个卡列宁,他根本不能为安娜带来“真正的人”的生活。他眼里的爱情只是一种消遣。所以,当安娜看清渥伦斯基的真面目以后,她绝望了,在如此的残酷现实面前,她最终选择了死亡。当她在走向死亡边际的时刻,她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既是对自身悲惨命运的控诉,而更多的也是对整个时代与封建制度的控诉。

结论:

综上所述,安娜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代表,在作品中她对爱情的全身心的倾注与投入,体现了封建压迫下的女性憧憬人身自由与美好爱情生活的合理愿望。尽管安娜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安娜的勇敢、坚强,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表现的绝不退让,在反抗封建专制中的决不妥协精神,使得托尔斯泰的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也为后人创作安娜式的人物以及具有反封建主义的人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典范。

参考文献:

[1]吴允兵.“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列夫·托尔斯泰[J]. 俄罗斯文艺. 2012(02).

[2]梁旭.安娜·卡列尼娜形象解读对女性改变弱势地位的启示[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陈征.男权社会中的犧牲品——试论《觉醒》中女主人公艾德娜悲剧的必然性[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安娜女性主义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小猫安娜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