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装饰画为例论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03-13陈爱枫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2期

陈爱枫

摘要:本文以装饰画为例,阐述了美术创作教育的有效策略,即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正确使用范例;引导幼儿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采用“幼儿欣赏、感知先行,表现、表达在后”的教学方法;探究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意识动机;加工改造;欣赏感知;表达表现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244-01

美术比较自由、随性、感性,不像教育那么严格追求教育的规律,美术活动它追求张扬个性,表现有灵性、有震撼力、有生命力的作品。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根据美术学科本体的特性,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是较为适宜的,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的功能。幼儿的美术活动的创造力是指幼儿通过感知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因此,我积极探究美术创作教育的有效策略,尝试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进行装饰画创作,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力求能符合幼儿审美规律的发展。

美术创作教育策略一: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

在一节中班装饰画美術活动:《奇特的彩瓶》中,活动设计就是立足于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的一种尝试。在玻璃瓶子上画画就是幼儿创作的行为,需要具备相应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经验,然而幼儿的创造有别于成人,所以对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我定位于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从活动过程看,幼儿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活动结束时还继续绘制彩瓶,在老师的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收起画笔;从结果看,幼儿的作品各不相同,彩瓶上的图案和花纹丰富多样,每个瓶子都不一样,呈现出幼儿独特的思想。下面,结合活动的预设和幼儿的反映谈谈教师的美术创作教育策略,具体如下:

首先,信任幼儿。我用语言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好(审美主观意识)来装饰瓶子,引导幼儿运用所学过的绘画技能(点、线、花、鸟、鱼、虫)加以简单的组合或变化。

其次,减少规定。减少使用材料的规定,提出简单的卫生要求即可,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瓶子和颜料,表现形式不限。鼓励幼儿大胆落笔,只要想到的,就画出来。

最后,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指导,不加干预。如:在活动中,当个别能力差的幼儿拿着画好的瓶子问我:“老师,我画完了,好看吗?”我就告诉他:挺好看的,大胆落笔,不要怕画错,画完了一个瓶子,可以再画第二个。在活动结束时,展示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特别是带有创造性、大胆、夸张、变形的作品,给予特别的表扬,加以肯定,以激励幼儿,强化幼儿创新的意识和动机。

美术创作教育策略二:正确使用范例

在装饰画美术教学中,对范例的使用,要求更高,教师提供的范例要美,应体现美的规律,突出视觉美。范例使用的好会开拓幼儿的思路,用不好反而会限制幼儿的思路。如:在中班装饰画:《奇特的彩瓶》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范例,创设了“彩瓶制作坊”的情境,激发幼儿动手的欲望,即各种花纹漂亮的玻璃花瓶,富有装饰特色的小乐器,装饰好的彩瓶范例若干、幼儿以往的相关绘画作品、装饰范例参考图案等等。在引导幼儿观察瓶子主体的位置安排和点线的装饰规律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性的装饰。

美术创作教育策略三:引导幼儿对审美意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在美术活动中,首先应为幼儿提供有表现力的美术工具和材料,这是美术创作成效的关键因素,同时还要引导幼儿进行加工和改造。如:瓶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是幼儿所熟悉的物品,收集也较容易,让幼儿使用排刷,粘上颜料在瓶子上绘画,改变了以往在纸张上平面作画的表现方式,难度较大;但是趣味性却增强了,而且瓶子是立体的,颜料色彩艳丽,表现力强,整个作品效果良好,容易使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挖掘幼儿的潜能,我指导能力强的幼儿以夸张、大胆、变形的手法进行装饰,尽量体现上下对称关系;引导能力中等的幼儿选择1—2种简单的点、线或图案加以变化,提醒能力差的幼儿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启发幼儿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呈现作品,建立了创作的信心,体会画瓶子的乐趣。

美术创作教育策略四:采用“幼儿欣赏、感知先行,表现、表达在后”的教学方法

南师大孔起英教授曾经说过:“技能只有在服务于创造时才有意义。”可见,在美术活动中提倡的是幼儿的创新教育,教师应引导幼儿运用所学过的绘画技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表现。幼儿积极情感态度(创作动机)的建立要有特定的情境和审美意象,我先让幼儿欣赏由点、线、图形的变化组成的不同图案,感知有规律的装饰美,在理解装饰手法的基础上用线描的方法自由地装饰瓶子,体现瓶子的“奇特”之处。

最后,提几个注意事项,如:颜料的使用不能过于单一,教师应引导幼儿选择多种颜料搭配使用,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自主地选择2——3种颜料作画;可以采取观察、支持的方法,不予干预,及时为幼儿提供富有层次性,丰富多样化的美术工具材料以及清洗工具。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及其教育指导》《幼儿教育》,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