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交往观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

2019-03-13王星媛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星媛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形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地论断,其目的在于为解决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贡献中国智慧,在逆境中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文章从马克思的交往观理论出发,深刻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交往观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交往观;内在价值;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观的地位和作用

(一)交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马克思交往观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个人或者由单个人组成的群体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时,需要借助特定的中介才能产生的全部物质生产活动以及这一切所产生的社会联系的综合。人类社会早期,也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生活的主要条件成为解决最重要的生存需要的手段,因此,马克思提出,生产实践活动的根本就是交往。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的基石是生产,但是,在此过程中,交往对社会历史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与交往,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相互统一于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生产本身又是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生产与交往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生产,交往就没有赖以存在的中介从而消失,没有交往,生产活动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活力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部人类之间不断交往的扩展、前进的发展史,也是物质生产水平不断发展的前进史。因此,交往和生产相互推动是促进世界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另外,交往具有多种形式,其中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有个人之间的交往,还有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交往,它的类型比较丰富,形式较为广泛。

(二)交往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物质生产水平的极大发展,与此同时,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交往。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他认为世界交往的实现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普遍交往。人类在世界交往过程中仍然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在生产活动中仍表现为被歪曲物化的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交往、依赖于物质的交往及人本身依赖关系的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形式所必须经历的三个过程。在刀耕火种的早期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人们大都是部落之间、氏族之间的狭隘交往。接着,出现了社会分工以及由此产生的私有制,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血缘家族一体的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开始同外界进行交往。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得以开拓,资本主义不断向外扩张,打破以往地域限制,国与国开始建立联系,交往逐渐世界化。虽然世界化的交往关系得以形成并发展,但物质仍然制约着人类的交往,因此,这种世界性的交往不能被认为是普遍交往。人只有从资本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交往,不再依赖物质形式的交往才是普遍交往,而这种交往的重要基础则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水平,人类本性和自由的追求得以表现出来,但这种情况只有在人类社会迈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丰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球形式的协调统一策略高度、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制定出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决策有着深远意义,它不仅精准把握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要义,而且深深植根于当下世界历史趋势,既符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要求,又紧跟全球化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基于马克思交往理论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在价值具有相同特征。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观点明确指出,基于各种生产关系而衍生出的交往充分表現出了人类的本质属性,人类的内在本性由全部社会生产关系的综合定义。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关系的深化和前进,人类在这些社会活动中显示出其本质属性,从而证明人的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全球战略的高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把握世界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的着眼点下,呼吁世界和平、人民共同发展。当下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要求的普遍交往的高度,然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建设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美好世界,更高层次、更深远地促使世界交往普遍化。每个国家都置身于世界化的潮流中,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和世界的和谐安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在价值具有相同特征。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在实践道路上相统一。普遍交往关系的构建,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经途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与人类历史发展之间有着紧密联系。要想冲破地理上的限制从而进一步解决人类历史前进的障碍,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普遍交往。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在普遍交往的过程当中才能得以实现。从古至今,无数事实说明,闭关锁国、故步自封所造成的落后,必定遭受先进文明的侵略。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深入开展普遍交往以及进行密切交流能够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每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必须积极参与进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世界格局的正确把握而提出的中国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基于世界人民发展的角度所提出的一种战略,也是当今中国政治人物治理国家的新策略新方案。大时代需要有大格局,大格局需要有大智慧。当前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深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广,人们的交往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交往领域越来越宽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交往类型、纵向交往和横向交往都得到很大改变,全世界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分你我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酿成了许多世界性的难题,例如恐怖事件、两极分化严重、核辐射、生态退化、中东地区战乱等问题,不仅对中国,对全世界都是一种威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而世界性难题的存在甚至深化严重阻碍了世界的发展进程,亟待新的智谋化解这些难题。身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紧急时刻,一针见血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彰显国际大国形象,担负大国责任,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解答了在局势纷争的世界格局中应该建构何种国家间的共同认知和如何应付时代难题等问题,充分显示出中国力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丰富了马克思的交往理论

地域历史必将为世界历史所代替,这是马克思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知晓了的。世界交往必然促使世界历史形成。马克思的交往观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性地洞悉到了全球化的未来。如今的全球化是世界形势发展到今天的结果,是跟随着世界交往形式和历史更替在当今社会的更进一步的深化。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交往以及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联系,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得到充分呈现,对今天人们相互交往共同组成赖以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现实关照意义。如今,世界历史早已经进入全面、更深层次的交往时代。从交往的领域上看,交往已经渗透到军事、互联网、科学技术、政治参与、文化氛围等多个方面,而不是仅局限于原来单一的以商贸为主。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科学论断一直沿用至今,即使是在当今世界形势不同于以往马克思提出交往理论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前形势不失时机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世界潮流,明确人类社会发展高度,看清当前世界发展趋势,从中国实情出发与世界情况出发,结合马克主义,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5]习近平.习近平出席第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喧闹深处有寂静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时代意义及其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