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03-13许颖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交流

许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6-0202-01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的去钻研、理解、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那么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积极交流的能力呢?

1.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信任、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信息的传递者,探究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学生交流探究中发现问题和结论的组织者,平等、民主、自由氛围的创设者,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即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恰当地选用贴近生活的问題,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比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测量树的高度。问题这样设计: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树不高用竹竿直接测量;树高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咋办……学生运用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探究性实践,在"考察"、"做"、"思考"中体验、经历、感受,形成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克服了众多的实际困难,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1加强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

3.2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时,先引导学生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接着提问: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是否相等?这样学生会想办法把等腰梯形的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后,问: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着四种图形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3.3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4.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光师动会厄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光生动也不容易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已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起着指导作用,学生自已能解决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已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及时点拔,使学生"顿悟",若让学生盲目地探索则将事倍功半。

5.提供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创设问题情境,创造参与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是进行合作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核心。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教师要创造诱发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有层次性,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

总之,数学自主学习方法的掌握并非"朝夕之功""立竿见影",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