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国家休闲轮耕策略控制双季稻区域二化螟重发的建议

2019-03-13陈显金

农家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二化螟抗药性轮作

陈显金

摘 要:当前,南方双季水稻区域二化螟抗药性不断提升重,防治难度年年加大,用药量成几倍数量加大并且必须多种成份的农药混配才可勉强控制,防治间隔期缩短防效不理想等现象普遍,到如今重发区域无有效药剂能轻松控制二化螟危害,已成为了农药经销商及生产厂家最为为难的不利局面。同时在同区域内的油菜、水稻轮作种植区域和纯一季稻种植区域内却是没有出现双季稻区域二化螟重发的现实表现,笔者针对这一真实现状,通过5年来对各不同栽培制度区域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对比,发现这一栽培制度模式下可有效规避二化螟在水稻上的重发危害。

关键词:南方双季稻二化螟重发危害;休闲轮耕;油菜水稻栽培模式;纯一季稻区模式

一、双季稻区域二化螟抗药性及生态概况

二化螟是南方水稻种植区域的主要钻蛀性害虫,本人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工作三十余年,全程历经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工作,从近三十余年在水稻区域进行测报与防治工作的实践调查经历发现,由于二化螟的抗药性不断提升,导致历年不断变换防治药剂,并不断产生抗药性,直到近几年在双季稻区出现无特效药能有效防腔的局面,必须加大几倍以上的农药用量,且要多种药剂混合才可勉强控制危害,并且间隔防治期不能超过十天才可有效控制危害,给防治成本和农业生态环保带来严重的农药污染残留隐患。更可怕的是农户或种植大户为了能有效并且能低成本地防治二化螟的危害,必定会偷偷使用高毒或禁用农药产品,生产厂家也会违规添加各类禁用隐性成份而达到防治效果,给南方双季稻区的产品质量及农药土壤污染残留超标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这已成为了现实中的公开秘密,尽管国家近年加大查处农药隐性成份力度,但按照规定使用合法合规的农药无法达到防治二化螟的现实却普遍性的存在,而违规超量用药则可基本控制危害,正规的国家大型的农药生产厂家的防治二化螟的产品在双季稻区域还不得不退出市场份额,只有违规混配的小企业才可灵活适应。这就是当前双季水稻种植区域所面临的真实现状。

近三十余年来对二化螟的防治经历:80年代初防治水稻二化螟,每亩使用18%杀虫双水剂150-200克,亩成本一元左右,在二化螟的低龄幼虫高峰期用药一次,便可基本控制一代的全期危害;到了90年代则要用到400-600克,并且还要加有机磷杀虫剂才行。亩成本达10元左右,90年代后期此类用药方法也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效;改大量使用三唑磷和辛硫磷的混配剂或40%三唑磷100克经上才可控制,5年后此类制剂也效果不理想,此后有了氟虫氰(锐劲特)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的危害,管控了十来年后,也产生了抗药性,同时因其对水生物有害,被国家列为了水稻禁用药退出市场。2008年后,出现了杜邦公司的氯虫苯甲酰胺,亩成本达16元,此药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都很好,但到了2014年后,该药对二化螟的防效由不理想到无效只用了2年左右的时间。2016年后,只得使用非水稻用药阿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甲维盐类产品10%左右的高含量制剂100克才可勉强控制危害,并且在2017年后用同样的制剂必须要加40%水胺硫磷(高毒药)100克才可保证防效。亩成本在20元以上,间隔7-10天必须再防治一次才可控制危害。2018年晚稻有少数农户在齐穗期少打了一次药,结果螟害白穗率达到50-60%,严重田块绝收,现场剥稻杆危害株,每杆有高龄幼达3-5头,高的达十几头。给次年越冬基数提供了大量有效虫源。按要求多次打药的对象田块仍有3-5%的螟害率。

如今,双季水稻区的农药经销商在对待防治二化螟的危害上是束手无策,必须超量混合多次用药,并且要求农户必须在药后7-10天后再防治一次,按照国家标准登记的农药产品及用量进行指导用药,100%的防效无法保证,并会被农户举报说是假农药,这就是当今双季水稻区域的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的真实状况。农户因不明虫害产生抗性的真相,一致抱怨说现在的农药假了,不仅贵,且防效不理想。不仅螟害难以防治,由于近些年的栽培制度——直播的普及,稻田杂草的抗药性也成倍成倍增加,千斤、双穗稗草、稻李氏禾等变异抗性杂草已成为了优势种群,尽管相应的除草剂用量加大了3-5倍,其结果仍是无法有效控制草害,必须多次连续用药才可保证防效,同样对农业生态环保及土壤和水源带来了重大的污染源威胁隐患。

二、产生双季稻区二化螟重发的原因分析

笔者经过多年来对本地双季水稻区域及周边县市和外省的水稻栽培制度与二化螟历年发生危害程度状况的表现实况分析,可分别得出下列结论:

双季稻区域二化螟发生危害重的形成原因:双季水稻区,及早、中、晚稻混合区域内的二化螟连年发生加重,并且防治力度大,用药次数多,用药量也多,防治效果也不太理想。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内二化螟越冬残存密度高,有效虫源多,用药次数多,二化螟抗药性增强速度加快,栽培制度不合理,给二化螟的繁殖提供了有效桥梁田和寄主。特点是:越冬代虫源正好在早稻田危害,接着又有比早稻晚个10來天的中稻田块作为桥梁田寄主,再后面又是一季稻和晚稻成为二化螟危害的桥梁寄主。如此才导致二化螟世代重叠扩散危害,加上用药次数多,导致双季稻区域二化螟的抗药性不断提升,防治难度不断加大,最后到无特效药可防治的可怕局面。总之就是栽培制度正好给二化螟的世代危害提供了适合的桥梁和良好的寄主代际有利的链条模式。

三、实行油、稻轮作及单季稻区域的二化螟危害轻,无防治难度

经笔者近5年来对我地实施油菜、水稻轮作区域及纯一季水稻耕作的区域稻区进行调研,发现该种植模式区域的二化螟的发生明显轻发,经多地走访及田间实地调研以及所有该种植区域的农户反馈的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信息,均明显与双季水稻区域的二化螟发生危害程度轻,且无防治难度,用药次数明显减少,少数农户全季用药一次或不用药也很少出现二化螟的危害损失,而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则会正常发生(因其属迁飞性害虫)。据实地调查,有农户因施药期出意外,全季没有使用农药,全季的二化螟的危害率也很低,其螟害率也在防治指标以内,不超过0.5%。历年来都有农户反应此类现象。此类区域的水稻虫害主要是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均属迁飞性害虫为主,碰上轻发年份,水稻稳健生长不贪青,全季可以不使用任何农药也不会出现虫害造成损失。这就是油、稻轮作区和纯一季稻区的二化螟的生态消长实况。还有江苏和安徽省的大面积实行油菜和水稻轮作的地区,同样也是二化螟年年轻发生,不存在抗药性及难以防治的真实局面。

四、实行油、稻轮作及纯一季稻区二化螟轻发的原因分析

1.由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及世代发生规律性所决定:众所都知,在我省水稻种植区域,二化螟的发生世代多数年份只有二代,赣南地区可有三代发生,其他地区个别年份偶有三代发生,测报部门另称为2代半。其第一代(越冬代)的蛾卵期多在4月中旬起到5月下旬。二代的蛾卵期多在7月上中旬到8月上中旬,9月底到10月上旬出现的蛾源(习惯上称为2代半)多为无效蛾源,若晚稻迟熟此时期水稻未低头散籽,遇年度气温偏高可成为有效虫源。

2.实行油、稻轮作及纯一季稻区播种时间多在5月底到6月上中旬,刚好有效规避了一代二化螟(越冬代)的蛾卵期,形成无有效虫源残存,无桥梁寄主的天然现实有利条件。后期因汽车灯光及其他光源带入少量二化螟蛾源也就自然成不了危害的大气候环境条件。

3.二化螟成虫(螟蛾)无远距离迁飞的习性。

上述3点原因是形成油菜、水稻轮作区域及纯一季稻区域二化螟轻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自然现实的规律性值得我们引导到双季稻区借鉴以达到控制抗性二化螟难以防治的目的。为轮耕休闲改变栽培制度有效控制抗性螟害提供了可行的大面积历史范例。

五、结合国家倡导轮耕休闲全面实行油稻轮作或双改单控制抗性螟害

建议利用国家推行的轮耕休闲政策,全面在双季稻区推行油菜、水稻轮作或纯一季稻耕作模式3-5年,可有效自然控制二化螟的暴发抗性危害。有利于稻区的农业生态的恢复,更可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抗性危害,降低水稻产品的农药残留量,同时可减少大量使用农药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源;有效减轻农户防治成本,更好地恢复稻区的土壤自然生态环境。

六、实施办法

建议以县为单位,对二化螟危害重发生的双季稻区域的所有农户实施休闲轮耕项目,按项目要求对早稻種植户进行相应补偿,全面推行油、稻轮作或纯单季稻种植模式,要求做到6月1日以前所有农田不得进行水稻播种,前期可进行翻耕备耕,6月1日后可开始播种。如此施行的话就有效规避了一代二化螟(越冬代)成虫无产卵繁殖生存的寄主空间,余下少量的寄主玉米、茭白、甘蔗寄主田块在5月中下旬集中进行药剂歼灭。7月下旬到8月初结合防治第三代稻纵卷叶螟时对二代二化螟进行药剂兼治。

上述可行性建议是根据不同区域栽培制度下二化螟产生重发到难以有效防治和轻发到不必主要防治的真实状况表现而得出的经验对比下的总结,值得相关部门结合国家休闲轮耕策略加以科学地利用,建议国家农业农村部在实施休闲轮耕政策时应当将南方双季稻区列入项目实施计划。以达到全面有效控制双季稻区难以防治螟害的不利局面。为国家倡导的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的实施提供战略性决策基础。若双季稻区域不改变种植模式,要想达到农药减量是绝无可能,反过来还会不断增量。同时稻区抗性杂草也到了可怕的防治难度,直播模式是导致杂草变异的根本,未来必须向机插模式发展,如此才可有效控制稻区杂草的危害,达到农药减量的战略目标,同时确保了水稻的品质,减少了农药对产品、土壤及水源的污染源。

猜你喜欢

二化螟抗药性轮作
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缓释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研究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综合治理
绥棱县耕地轮作休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棉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
草莓—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