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山砵仔粄

2019-03-13林丽华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南湖公园档口平山

林丽华

砵仔粄是平山才有的一种很特别的地方风味小吃,由于价钱便宜,味道又好,一直受我们青睐。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都是吃两餐,早上肚子饿了,大人给个一分两分钱去街上买个砵仔粄填肚子,又香又好吃,还顶饱。

平山砵仔粄的历史虽无从考究,但它确是平山人所创。平山著称“小漳州”,大部分原住民是600年前从漳州迁徙过来的。但经调查,在福建漳州、漳浦都没有这种砵仔粄,那就是說砵仔粄是平山人所创,起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砵仔粄本小利小,制作简单,口味大众化,为百姓喜爱。它历经百年,不变的是家乡的味道,那小小的白色粄承载着我们童年许多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卖砵仔粄是在平山城北广和街一带销售,因当时平山市场设在那里,都摆小档口,商家小贩头顶窝篮,肩挎木架,支开就可做生意,收起就走人,简单方便。那时砵仔粄只卖一分钱1个,两分钱3个,家庭困难的,怕小孩饿着,给一分钱他们就填饱了肚子,不会挨饿,有五分钱吃一次已经是很奢侈了。上世纪80年代初,砵仔粄卖一角钱2个,后来从一块钱15个至今一块钱2个或3个。平山市场的砵仔粄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平山,平山居民从靠做重体力劳动赚吃的,到放下草镰扁担纷纷做起了生意。上世纪80年代后,砵仔粄跟其他年节才有的小吃纷纷在平山市场亮相。

北街下米行的冯球,父亲原是打铁的,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他家门口看他帮父亲扶铁棍,铁棒响一下,溅起一身火花,我们跟着铁棒喊:叮当地跺,火屎钠脚。冯球当知青回城,想继承打铁,这活儿不但辛苦又赚不到钱,于是,他做起了砵仔粄生意,现已有四十余年,他说,砵仔粄小本生意,虽说发不了大财,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可以的。他的砵仔粄每天下午销量几千个,他说现在自己老了,已由孩子们接他的档口继续在城北老市场摆卖砵仔粄。不但冯球,南湖公园、石灰行的砵仔粄也都成规模,都做了二三十年,都开了档口,每天的销售量也达到了几千个,顾客在档口买不到直接找到家里来买。

随着平山名声越来越大,做砵仔粄的人家也越来越多,如在广和街、石灰行、南湖公园、松岭路、城北的很多小街小巷都有,而且很多还开专门的店铺,成了规模化,如南湖公园、石灰行、冯球家砵仔粄档口等。南湖公园最多,一条街一溜过去坡上坡下都在下午卖砵仔粄。下午到公园锻炼的人特别多,回来时正好肚子饿,就坐下来吃,桌旁一个塑料篮装满砵仔粄,有蒜蓉辣酱或紫金辣酱拌着,每桌食客都显出津津有味的吃相,当小吃打点心也行,当晚饭也行。远路食客有广州、深圳、惠州、惠东属下各乡镇,他们来到平山,当了食客又外带回家。砵仔粄有早上卖的,也有下午卖的,吃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平山人也有在惠州卖砵仔粄的,如南坛小学门口、东湖砵仔粄专卖店、一中后门等。

我每次从平山回惠州,都要路过松岭路,在实验幼儿园附近就有人卖砵仔粄,那家砵仔粄的味道是我小时候的味道,我对它总是念念不忘。这家人也真会做生意,摊档设在这里,附近有学校有幼儿园,生意好得不得了。小孩放学,肚子正饿,吃上一两元钱顶饱,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坐在街边档口桌前大摇大摆地吃个饱,然后打电话问家里人要不要,于是大包小包就拎着坐公交车回家。

砵仔粄好吃在于馅料的诱惑,人们就是喜欢吃那种馅料加粄的味道。馅料的制作方法很简单:葱头、肉末、梅菜干在热油爆香,调上胡椒粉、生抽等物一起搅匀成为馅料,再往每个已装上米浆的砵内放上一点适当的馅,最后用柴火或电气大锅隔水蒸25分钟左右即可出锅。一口蒸锅好几层大概可以蒸出二三百个砵仔粄。刚出锅的砵仔粄在白色包围中露出一点点葛色,清香嫩滑,咸淡适中,颜色黑白分明,十分诱人。商家根据肉馅和米浆不同比例分别进行蒸制,以便照顾更多人的口味爱好。

近年来,砵仔粄生意大都由年轻人经营,除现售门庭若市,又添加了订单、百度外卖、美团外送等经营,故经营越来越方便快捷,食客想吃,打开手机链接,十来分钟就行了。

砵仔粄,我那吃也吃不腻的砵仔粄啊!

责任编辑:李 梅

美术插图:郝志国

猜你喜欢

南湖公园档口平山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游南湖公园
游南湖公园
国内最大羽绒服“档口”变形记
《平山雪色》
唐山南湖公园优化探讨
佛心艺境——平山郁夫的艺术
茶 味
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