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优化我国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的途径

2019-03-13肖君

中国集体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肖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出版行业面对的市场形势日趋复杂,风险形式多样。对我国出版企业而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重大变革给企业生存发展的稳定性带来挑战和机遇。通过近几年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实施,证明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断优化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不断探索出符合出版企业自身发展的内控模式,才能提升整个出版企业的发展水平,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合理的内控建设、有效的内控管理,是出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保障。2008年6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分别对出版上市公司和大型出版企业及小规模出版企业在内控建设方面给出了指导和政策建议。在政策逐步完善的当下,如何优化我国出版行业的内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文章从出版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执行力不强缺乏监督和对内控的意识不到位三个方面分析了出版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目前,内部控制对出版企业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通过出版上市公司和大型出版企业近些年内控监督和执行效果来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我国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可提高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为出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和独特性

(一)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首先,国际和我国的相关规定均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意义。1992年的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持续监督五大要素。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为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其次,从我国出版企业近些年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设计的科学与否,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很好的协助企业管理层对经营活动及销售业绩进行监控,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因此,建立与企业自身经营环境、所处行业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从而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将为企业保驾护航。

最后,出版企业在文化体制改造愈加深入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新环境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防范出版企业在经营中的各种风险,从而使出版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改善出版企业受体制约束的弊端,是出版企业重要的保障举措。也可以使出版企业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大众,更有效的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以及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的独特性

出版企业的业务流程决定了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独特性。出版企业的内控节点除常规的财务基础方面的内控管理外,还包括选题立项、签订合同、审校稿件、支付稿酬等在内的编务管理;采购纸张、印厂选择、印制费结算等在内的印务管理;图书出入库、物流仓储、库存盘点等在内的发行管理。此外,随着文化市场的需求,电子刊物、数字出版业务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出现,也产生了新的内控节点。这些与常规业务不同的内控节点,皆揭示着出版企业内部控制在业务领域方面的独特性。

此外,出版行业的历史背景要求出版企业内部控制具有独特性。随着我国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工作的完成,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出版企业早已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努力生存和发展。但从我国出版行业的历史沿革和社会责任要求,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传统行业的出版企业,必须始终肩负着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使命。因此,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体现中央和社会对出版企业的要求。

二、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现存不足及产生原因

(一)部分出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不完善

现阶段,绝大多数出版企业早已建立内部制度,但仍然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完善的情况。有些出版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或应付检查,因此内部制度建设时过于粗犷,未针对出版行业特点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制定具有可执行性的制度,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法真正进行内控控制,使内部控制管理流于形式。如部分出版企业在信息披露时,虽能遵循要求,按规范“格式”论述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但是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说明,使披露的信息缺乏实质性内容和建设性意见。再如部分出版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设计和建设思路以“救火式”为主,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相应地出台一个制度来规范:如上级检查发现库房管理存在漏洞,就整改出台库房管理相关规定;审计发现报销流程不规范,就赶紧制订了报销管理办法;自查自纠过程中发现档案管理混乱,就补充个档案管理制度等。

以上这种问题,多少与我国出版企业的属性相关。我国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表明我国出版企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尽管出版企业转企改制多年,但仍存在着传统体制思维,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仍沿用过去的思维和模式,将设计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做为上级的要求和组织架构的规定来完成,并没有将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这项工作提到企业的顶层设计的高度,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制度建设不健全,设计粗犷不细化。

(二)出版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不强、监督不到位

有效的执行力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技术不断更迭,出版企业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日益增加。虽然出版企业加强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視程度,但仍然存在着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如有的出版企业制度执行不严格,如遇到领导盖章就不走审批程序;有的出版企业对寄销的、存放于第三方仓库的存货缺少及时核对、询证等确定存货数量、状况的控制;有的预算编制随意或流于形式,起不到目标管理的作用等。

将内部控制的执行推诿给财务、审计或者纪检监察等某一个部门,使得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这是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也是监督环节薄弱的原因之一。内部监督主要是对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出版企业监督环节薄弱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为,目前监督存在较大局限性。一方面,监督部门或人员本身审隶属于企业内部,在监督执行过程中,多少会考虑出版企业自身的利益,或难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客观公正的处理内控制度的偏差和管理方面的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出版企业一般对监督人员以外的如编辑等业务人员的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十分有限,导致多数业务人员对内部控制了解不足,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跟自己有何关系。这导致在涉及多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时的内部控制,单位内部各部门无法密切配合,常出现无人推进、跟踪、落实的问题。

(三)出版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待提升

COSO报告早已认为“再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它不能够把一个劣迹斑斑的或没有经营智商的管理层变成一个非常有经验头脑的能力的管理层”。这说明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能否达到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相当部分的出版企业由于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即便性质已由事转企,但其偏行政的管理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方面。

很多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仍然较为传统和保守,风险防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仅从会计控制、财务控制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这不利于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贯彻执行,也不利于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出版企业的传统业务链的核心内容通常为编辑、出版、发行销售,具体展开包括出版企业向作者约稿或者购买书籍版权,之后编辑、排版、印刷、宣传、发行等,这中间涉及若干内控节点。若管理者只重视财务管理,会导致企业将直接面对诸如产品滞销等战略风险、供货延迟、废书率较高等经营风险、版权归属等产权风险。

此外,企业对内部控制意识的淡薄,也容易引起舞弊等问题出现。根据2002年发布的《审计准则第99号——考虑财务报告中的舞弊》的描述,动机/压力、机会、借口这三点是舞弊普遍存在的根源。其中,内部控制的漏洞、执行不力、以及企业的有关人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對内部控制的态度等都是舞弊可能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试析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途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内控细节

出版企业优化内部控制,关键是要使内部制度切实可行,能够真正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识别风险,加强管理。这就要求出版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去剔除不适用的,添加和调整相适应的内部制度规定。而且内部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根据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积极调整,不断完善,以保证内部控制能够切实有效,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如筹资与投资控制、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等内部控制方面要保证相关规定明确、完善,避免出现节点漏洞,如对于应收账款,即便制定了定期对账、催收等制度,但未制客户信用审批制度。那就无法做到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控制。除避免出现节点漏洞外,也要将制度细化,具有可执行性。宽泛而没有可执行性的内部控制难以为良好的实施提供切实的保障。

另外,出版企业应加强企业信息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提升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可查询性,避免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建立与企业决策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如通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设计出有效的职责划分与授权体系,做到授权批准控制和职责分离控制。对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如法人治理结构、岗位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舞弊监督、人力资源管理与考核政策、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定义和设置,并在节点上规定审批流程与审批权限,以实现各个环节,如审批管理、业务经办、业务记录、资产保管、稽核检查等的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

(二)引入内控奖惩制度、明确监督部门

出版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定内部控制奖惩制度。尤其加大对图书质量、安全生产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对出版物的政治安全设立一票否决制度。因为我国出版企业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使命,为了避免出版企业只关注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指标,导致在经营过程中盲目选题,跟风出版、质量低下甚至违规经营的问题出现。因此在评价体系建立时,要设置社会效益指标,并引入内部控制奖惩制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追究,保证责任追究到位,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制度行之有效。另一方面,对获得奖项和荣誉的图书,要积极进行奖励。因为获奖图书是社会效益最直观的评价,因此出版企业要将此类奖励纳入奖惩制度,设置相关指标和权重。

内部控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方式,对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执行效果进行判断评估。虽然内部控制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处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只能合理保证目标实现。建议出版企业设立独立的内控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内审和内控职责进行区分,以保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可有效的控制财务欺诈、串通舞弊、违法违纪等现象发生。因此,将内控部门从财务、审计或者纪检监察部门中独立出来、避免内控部门受财务部门管辖、禁止财务负责人兼任内控部门领导等,同时给予内控部门相应的权利和责任,从机构设置上保障内控制度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对关键岗位实行轮岗制度,也是一项内控措施,可发现和揭露关键岗位的舞弊行为。此外,避免内控人员参与制定企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内控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三)提升内控观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内部控制意识是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环境能够有效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出版企业领导层的内控观念是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之一,对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有直接影响。出版企业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作用,才能自觉建立和完善内控控制体系;大力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人员担任内控岗位;充分利用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保证财务报告可靠;遵守法律法规;控制各项风险。也只有充分理解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才会通过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等方式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重视串通舞弊的查处;自觉接受监督和考核;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漏洞采取补救措施或准备预案。

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另一因素,企业文化可以通过软约束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实现内部控制的优化。出版企业尤其要立足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定位,通过设计企业标志、经营口号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要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理念,在企业中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并贯彻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以真正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出版企业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避免员工之间产生冲突矛盾,减少员工对内部控制调整变更的阻碍,并最终达到支持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目的。完善沟通渠道,既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基层状况,又能加强部门间的团队合作,减少部门间的冲突和矛盾,最终实现共同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孟怡平.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01).

[2]胡琼.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策略[J].经管空间,2016(12).

[3]戴琼.强化出版企业内部控制刍议[J].财会学习,2017(18).

(作者单位:中国海关出版社)

猜你喜欢

出版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什么是四个监督?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基于考核因素的出版物单品种核算探析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