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选择
2019-03-13黄霄
黄霄
摘要: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在“十三五”规划时期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状态,适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谋划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文章从发展理念的五个维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新常态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增长质量;路径选择
美国于2001年提出“经济新常态”,指经济增长率很低、经济增长质量不佳,且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种高风险状态。新常态并不是在原来的繁荣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是对经济泡沫泛滥和破灭时期,经济高速发展遗留下来的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经济质量问题进行化解。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变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新问题新矛盾,成为制约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障碍,但中国经济对新常态持有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特征在新常态下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质量取代数量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央针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困境,厚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满足经济新常态提质增效的要求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发展方向的科学体现,对形成适应、把握、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提供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1. 创新发展评价体系。创新处于中国发展的核心位置,实现创新发展,就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发展新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离不开科研投入,因此,可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列入综合评价体系之中;知识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和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保障,因此,可将从业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列入其中,分别用以反映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情况。此外,还可使用劳动生产率、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人口预期寿命、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世界比重反映一个中国创新发展的成效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2. 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经济增长结构类指标是评价协调发展体系中的主要指标,反映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市场配置情况。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反映经济构成比例和经济增长质量变动,城市化率体现城乡经济变迁。两个指标均能有效测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协调性。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提高第三产业占据GDP的比重,而降低第一、第二产业占据GDP的比重是新常态下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结构变动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城市化率是优化城乡结构的战略性决策,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经济差距。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优化经济结构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创造条件,高质量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3. 绿色发展评价体系。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活动规模、结构和生产技术都会影响自然资源配置和利用。在传统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中,并没有反映为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付出的自然资源代价、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等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指标。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用单位产出耗能比来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率,用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率来反映环境质量及经济增长变动,用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三废”排放量指标可以衡量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而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程度,反映环境治理的效果。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改善生态,降低经济增长的生态成本,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4. 开放发展评价体系。开放发展是站在经济全球化视角下,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谋篇布局。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世界经济同样也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十三五”提出双开放,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完善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将中国经济发展成更高水平、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其经济增长竞争优势的重要表现,从国际环境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通过出口总值占GDP的比例出口水平、外商投资额比重两项评价指标得以表象外化:出口总值占GDP的比例反映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外商投资额比重则是反映中国经济吸引外资的能力。
5. 共享发展评价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共享这个经济增长成果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马强文等(2015)认为共享发展涉及到公平、平等和观念、感情等无形的因素。因此,共享发展体系是以收入差距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评价收入分配合理性。收入分配涉及到经济增长成果的归属,通过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比来反映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和大部分人是否能平等共享GDP增长成果;人民生活水平及其变化是新常态下收入分配结果的体现,通过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评价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真的有所提高。包容性增长倡导人人机会平等,把经济增长成果最大限度地拨付给普通民众,缩小经济收入两极分化,实现全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二、新常态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
1. 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稳定性,必须要有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全球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科学技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是适应中国经济增长内外部环境新变化新常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用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模式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创新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优势,保证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必要路径。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动力从粗放式转换成集约式。发展动力由依靠自然资源和低廉劳动力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依靠外需转向依靠内需、由依靠投资转向依靠消费、由依靠政府投资转向社会投资。创新知识和科技,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创新成果不断累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从短期量变到长期质变。
2. 协调区域发展,达成经济格局的新平衡
提高區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位置,改变各个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顺利转型升级、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坚持“加强薄弱区域的发展后劲”思想,从全局角度统筹了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相继出台西部大开发、中西部经济区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提高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使经济落后区域摆脱边缘化,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平衡性;构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部”建设等区域性经济圈,不再强调以单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核心城市优先发展的经济增长理念,而转向区域协作和省市联动。发挥重大区域先富的经济优势,增强跨区域经济互补性与互惠性联系,带动后富,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坚持把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公共资源向基层倾斜,建设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建立“专项、产业、社会”扶贫体系,实现扶贫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协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真正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3. 坚持绿色发展,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自然承载力日渐逼近上限。资源有限性限制经济增长速度,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仍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仍将面临重大挑战。坚定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中国道路,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公众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加强生态治理领域,建立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政策和省级以下政府环保部门检测、监察、执法的垂直管理制度,提高资源节约率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率;发展绿色科技是坚持绿色发展,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资源掠夺和生态破坏。建设美丽新中国,实现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途径,保护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心格局,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友好社会。
4. 增强对外开放,适应和引领全球经济新常态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持续很长时间的格局演变、动力转换和秩序重构相互促进相互交织的新常态。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密切,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须通过增强对外开放,适应和引领全球经济新常态,化解全球新常态带来的变动和危机并从中寻找和抱我经济发展机会。建设自由贸易区,维护和完善现有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从科学技术、人力资本、服务质量等角度培育中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综合性新手段和竞争优势,创造中国经济价值;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形成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协调全球宏观经济的运行,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全球经济增长质量。
5. 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包容性增长
共享经济以不增加资源消耗为前提,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提升存量资产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共享经济创新商业模式,驱动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颠覆了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最终实现包容性增长,其路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制定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的共享理念;施行合理的税收政策,使城乡居民收入与中国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此外,深化改革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能为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三、结论
“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后窗口期”,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新常态是巨大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本文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不同维度总结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并从不同维度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扬,张晓晶.“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05).
[2]黄志钢,刘霞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5(09).
[3]马强文,白稳.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宏观质量研究,2015(02).
[4]何蒙萌.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
[5]刘伟.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新策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2).
[6]任保平,刚翠翠.社会转型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机理及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